分享

人怎么才能得道?

 智者1111 2017-10-14

〖如影注〗本贴是我前些日在漏尽阁社区“谈玄论道”论坛,与网友们的讨论贴,今归纳整理出来。蓝体字为我所复文字,绿体字是引用,红体是重点。(2017-7-14)

人怎么才能得道?

天逸子:发表于 2017-6-25 18:09:05

有朋友问:人怎么才能得道呢?这是个好问题,欢迎各路神仙随所乐谈。

探索求真:发表于 2017-6-25 18:53:13

多简单哪,我看很多外行连乔布斯都知道。他说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具有洞察力,洞察力分为直觉力和逻辑能力。直觉力就是追随自己内心的指引,而这个能力可以通过入静来培养。张伯端的这个能力很差,所以不可能是修成的。

洞察力会指引你走最佳捷径。

如影:发表于 2017-6-25 20:55:05

(在现在大多数人无师指引的情况下)如何得道?一个字——悟。

如何参悟?两个字——读书。

读什么书?——经(典)。

什么书最好(悟)?——古书。

为什么宜读古书?——一字千金,几近于道。尤以上古(先秦)殊胜。

后世的书可不可读?——后世也有好书,初时可读,以明其理,待要参悟,仍要回到古书经典上来。

我觉得古书好,今书也不错,好像宜古宜今都有理?——初时读书,宜古宜今,悟时宜古。宜古是道理,宜今是常理。

为什么造成这样的情况?——中国文字(的特征)使然。

《道德经》、《悟真篇》哪个好?——《道德经》好。

好在哪里?——疑而多悟。

《悟真篇》不好吗?——也好,也不好。

不好在哪里?——明而少悟。

有没有比《道德经》更好的书?——无字天书

那就是指没有书了,不过我还是想挑选(有字的)书读,有没有称得上“无字天书”的书?——阴符经

唉,阴符经还是写了三百多字,难道三百字就称得上“无字天书”?——聊胜于无

还有没有?——清静经。

最后一个问题。我读来读去还是觉得读《道德经》最好,但为什么《道德经》就不能称“无字天书”?——老子五千言,太啰嗦

悬崖勒马:发表于 2017-6-25 21:36:11

《阴符经》水平不如道德经。《道德经》啰嗦?意思就是字越少越好?真以为“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两者的水平就是一样的?所以就简单的字越少越好?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白者金精,黑者水基。金为水母,母隐子胎。

《阴符经》找个类似的讲解法子?

《阴符经》像个记重点的笔记,是作者自己回忆看的;《道德经》像个讲课的PPT,给学生看的。

说哪个好,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水平(真实的还不一定),就说《阴符经》好于《道德经》,不能真正站在它的用途上来分析,假大空了反而。

如影:发表于 2017-6-25 21:50

(回复悬崖勒马)文亦有道,读我的文字需要参悟。若只是读出了“《阴符经》水平不如道德经”,或者道德经不如阴符经的意思,非真读书。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读书也是如此。不要以人心惟危的方式去读书。

悬崖勒马:发表于 2017-6-25 21:58:32

对啊,你的观点一向是“非可非非可”嘛。还真是“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啊,呵。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种话我也会搬出来,所以都没主见就好咯,噢噢噢噢噢。

如影:发表于 2017-6-25 22:48:58

噢噢噢噢噢,为了平复你小小的玻璃心,我接着上面续下去:

最后一个问题。我读来读去还是觉得读《道德经》最好,但为什么《道德经》就不能称“无字天书”?——老子五千言,太啰嗦。

最后再加一个问题,《道德经》本来不分章,是到了河上公手下才分章,河上公也是有道之士,他为什么擅自对《道德经》分章?——河上公把道德经分作81章,这样就使每章短得看上去是“无字天书”

好了,你心目中《道德经》的形象一下子又“光辉”了起来,满意了吧。

如影:发表于 2017-6-25 23:50:50

“宋世书千卷,不能当唐世百;唐世书千卷,不能当六朝十;六朝书千卷,不能当三代一,难易之辨也。让今世书万卷,亦不能当宋千。”(胡应麟《经籍会通》)

“读书宜多读古书。除史传崴,唐以前书宜多读,为其少空言耳。大约秦以上,一字千金;由汉至隋,往往见宝;与其过也,无亦存之。唐至北宋,去半留半。南宋迄明,择善而从。”(张之洞《輶轩语语学》)

“治学所以必读古书者,为其阅时既久,亡佚日多,其卓然不可磨灭者,必其精神足以自传,譬之簸出糠秕,独存精粹也。后人之书,则行世未远,论定无闻,珠砾杂陈,榛楛勿剪,固宜其十不足以当一耳。”(余嘉锡《古书通例》)

读书宜读古文,也就是文言,文言在对宇宙人生之直观和对历史命运之体认上具有简约精准之美,此为白话文所无法企及。古文宜读先秦两汉,以其辞句质朴之故。而唐宋之后的文章,文采多浮华,与道远矣,王阳明早年试图以文章入道,后弃文,盖因此类文章之故。

为什么文章愈古愈好,愈往后离道愈远?人心不古也。人类自有了文明,自有了仁义道德,人心便不古了,变得不再单纯,因为愈往后社会愈是现代化了,人心便愈繁华、复杂。华采的文章也由此诞生,正适合人心繁华。丹经也是如此。丹经愈古愈是简单、分明,而愈往后愈是复杂,文辞隐晦、深奥,弯弯绕绕、曲曲折折,为什么要这样?人心好曲也。

探索求真:发表于 2017-6-26 12:34:43

我认为张伯端是没有修成的,什么一缕清风,满洞香气的不能证明。

三教归一:发表于 2017-6-26 15:01:41

虽然大方向上道理没错,但对俺偶像的评价不对吧?

什么?张伯端的这个能力很差?人家都能修到——恍惚里相逢,杳冥中有变。一霎火焰飞,真人自出现。这个境地了,还能力很差?太不可思议了!

你不会说太上道祖被悟空戏耍弄,也没修成吧?

探索求真:发表于 2017-6-26 17:20:32

都修到真人自出现了,还被俗人蒙骗,三传非人?太不可思议了,也不符合同气相求原理,逻辑不通。

三教归一:发表于 2017-6-26 18:59:47

关于三传非人,人家有交待过——而患此道人不知信,遂撰此《悟真篇》,叙丹法本末。既出,而求学者凑然而来,观其意勤,心不忍拒,乃择而授之。然所授者,皆非有巨势强力能持危拯溺、慷慨特达、能仁明道之士。初再罹祸患,心犹未知,竟至于三。

大概问题出在——观其意勤,心不忍拒,乃择而授之。这只说明真人慈悲心宏,还有就是命功虽成而性功暂未至化境,仅此而已。

关键是张祖说了这么句连自已都没修出来的假话:恍惚里相逢,杳冥中有变。一霎火焰飞,真人自出现。

如果情况真是如此,那他就可被斥为骗子!难道道友真的认为他是个骗子?

综合上述,所以吾还是采信了张祖诚不我欺!

还有就是你只要认真看过悟真都会被其诚所打动,吾就相信其真诚,难道你觉得通篇都是忽悠?假话连篇?所以劝你还是不要再诋毁圣真!

探索求真:发表于 2017-6-26 20:58:21

我还能再抛出两个疑点,你一定回答不出,我也就不说了。从没诋毁过悟真篇,只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下,大概就知道了他能达到的高度。

三教归一:发表于 2017-6-26 22:59:17 

疑点永远有,你不说,吾亦省心,可以安下心来静静起修。正是:铅遇癸生需急采,金逢望远不堪尝。

于吾看来,悟真所述性命双修之法诀非常完备,已经集古来丹道之大成,如果你仅是凭感觉去走,而没学到其法诀真谛,最后成就吾表示有点怀疑!

好吧,各走各路,各信各的眼光。

还是那句话,吾与真人心有戚戚焉,如紫阳真人修不成,吾亦陪他一起修不成,没怨言!

探索求真:发表于 2017-6-27 10:38:59

(回复三教归一)本着负责的态度,再指出你的错处,我之前说的是洞察力,包含直觉力和逻辑能力,直觉力是感性认知,逻辑能力为理性认知,逻辑能力的培养来自阅读、写作、思考,并非完全凭感觉走哦。

如影:发表于 2017-6-27 22:03:39 

“我认为张伯端是没有修成的,什么一缕清风,满洞香气的不能证明。”

张伯端修没修成,这个问题得两方面看。

一方面,我们现在了解古人基本是从留下的文字记载去观察,或别人对他的记录,或他自己写的作品,不像今天,以后还能有影像、视听等资料留给后人。而文字语言有其天然的局限,《道德经》也概莫能外,所以从这点上,如你所察,仅仅以《悟真篇》其言去观察其人(作者张伯端)是否修得圆满,的确是不够的。

比较老子、张伯端两人的生平,老子一生平平淡淡,就是在图书馆里做事,波澜不惊,反观张伯端,经历就丰富曲折多了,起起落落。观古知今,观今知古。两人若搁到现在,都来给大众做“成功学”什么的演讲报告,大众更愿意买票听谁的?前阵跟朋友们聊天,我就曾请他们思考这个问题。即,同样的一个道理,从两个人嘴里说出来,一个人经历平平,一个人经历曲折,大家更听得进谁的?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这两个人的内修成就,谁更圆满?问题不必急着回答,但是不妨细细思考。

《悟真》既是张伯端的感悟之谈,同时也是他坎坷生平的亲身经验之得。伯端经历传奇,老子平淡无奇,前者写不出《道德经》,同样我们也难以想象,后者会去写《悟真篇》。老子一生平常,波澜不惊,结果却写出了《道德经》,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啊?《道德经》字字珠玑,句句微玄。一个经历平平常常的人,须得有怎样的细致透微的玄妙心境,才会诞生出这样的作品?可见,波澜不惊的一生只是老子的表象,内心里的精神世界却是壮阔波澜的。

“君不能审细察微言,难以承受我的学问”,这是隐芝语金击子的话,话恁直了些,却是事实。二十四史,当数《史记》第一,而尤不如左传,微言之故也。“微言”,也正是《道德》、《悟真》之境界差别所在。

但是,另一方面,历代祖师,不管后世的南宗、北宗,还是东派、西派,甚至不必祖师掌门,只要到达了一定的内修境界,只要你还继续走在这条大方向正确的道路上,最后多半修成。只要不出意外,比如中途你要舍身取义啊,要拯救劳苦大众而投身于社会的滚滚洪流啊,这个肉身可能中道崩殂,那么,最后多半修成。为什么?因为那时候的你“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当你到达一定的内修境界,即使尚未圆满,那时候的你,将不是一个人。按今天的话说,就是会有团队、集体出现。你会看见发现在这条道路上,行走在前面的仙众团队、修道集体。他们中有人,更有神仙。也许你还落后他们,但却已经会让你看见发现,此时的你,只要紧走几步,就能赶上他们,加入团队。或许那时的你已经走得筋疲力尽,远远只看得见他们,却赶不上他们,但只要你心诚志坚,继续跟着,前面团队里就会有好心人(或仙)过来帮你带你,带你加入队伍。只要进了队伍,在团队中,即使尚未有成,在团队力量的弥补下,彼此加持,最终大多成就。所以有道士说,天上的神仙其实比地上的人还要多,此言不虚。所以不必质疑、担心前辈古人尤其是祖师们,会出现修不成的情况。

其实,修道者最孤独寂寞也最容易怠惰简慢的时候,是处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路上,前面还看不到“仙众”队伍,而后面的大队俗众人马,他们慢慢吞吞,却又喧嚣无比热闹,时时地诱惑着你。你若耐不住寂寞,就易生怠慢,最后被吸引过去。所谓“慢矣”。说真的,此时无关诀不诀。

最后,说一句,有没有不依赖团队集体,一个人独往独来,或者自组小众团队,就两三个人,或仙,走在这条道路上的?有的,还是有的,但是很少,很少很少。这样的人也有派别,如文始派。

附:南怀瑾《不要倒霉了才来学佛修道》

修道要什么时候修啊?要你精神好的时候修,可是人做得到吗?年轻搞这一套,不肯干!像我们是年轻来干的,年轻什么都不管,先来修道,年老了来吹牛。普通人不然啦,年轻去吹牛,去忙事情,你叫他修道去,不去。等到要死了,所有精神消耗完了,才要赶快修道了。那不是修道,那是养老啊!
  有些人常常说,运气不好去学佛修道。我说佛和神仙不是倒霉人能修成功的呀!那是第一等不倒霉的人来干的啊!释迦牟尼太子皇帝不干,所以他成了佛;吕纯阳功名不要了,才成仙。你倒霉透顶来学佛修道,那叫倒霉佛、倒霉道。你们诸位要搞清楚这个道理,这是告诉你们真话。我常常说,你要运气顶好的时候放得下修道,那叫做修道的。运气好,忙得不得了,谈修道?哎呦!慢一点啊,把这一点事情了了,把股票卖了,赚了钱我就来打坐。等你卖完了股票,是赚钱了,你的命也差不多了!这有什么用?这个道理就在此。

蜀宾:发表于 2017-7-3 01:37:57

“都修到真人自出现了,还被俗人蒙骗,三传非人?太不可思议了,也不符合同气相求原理,逻辑不通。”

《悟真篇》有上,中,下三卷,序及后序。序的落款是皇宋熙宁乙卯岁(1075年),后序落款是元豐改元戊午歲(1078)年。

有些古书并非一次全部完成。《悟真篇》序与后序完成的时间就相隔三年,而且很可能在写序之前,某一卷或是一部分就已经传出去了。

“伯端向己酉歲(1069年),於成都遇師授丹法,自後三傳與人,三遭禍患,皆不愈兩旬。”“三传与人”是在遇石泰之前,当时紫阳真人修炼程度,与后来写《悟真篇》后序时可能不同。

得到了传授,就写得出药物火候,何况“一霎火焰飞,真人自出现” 只是个比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