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人外号小阎王,一手摧毁清八旗军,清廷为防他,新筑了一段长城

 铁血老枪 2017-10-14

此人外号小阎王,一手摧毁清八旗军,清廷为防他,新筑了一段长城

清史专家、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曾盛赞清兵入关对中华民族有十大贡献。

其中一大贡献,就是民族融合。

他说:“清代民族关系是中国皇朝史上最好的时期。在东北,清朝解决了自辽河到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问题,前代所谓的‘边徼’之野,清朝则成为‘龙兴之地’。”

对这一问题,阎老是这么解释的:在北方,中国自秦、汉以来,匈奴一直是中央王朝北部的边患。为此,秦始皇连接六国长城而为万里长城。明代的蒙古问题,始终未获彻底解决。清朝兴起后,先后绥服了漠南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则中国2000年古代社会史上的匈奴、蒙古难题得到了完全解决。

阎老还引用了康熙帝曾经说过的话——“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其指称昔日防御蒙古的长城已失去了战略意义,成了一种摆设,而由蒙古来防御沙俄,比长城还牢靠。

阎老认为,光是让长城成为一种没有战略意义的陈迹,康熙帝就足以笑傲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大清王朝就称得上一个伟大的王朝。

此人外号小阎王,一手摧毁清八旗军,清廷为防他,新筑了一段长城

但是,很多人似乎是选择性地忽视,其实,清朝也修筑过长城,不为防外族侵略,而为防农民起义。

清朝所修筑的长城在在吉县、乡宁一带,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长城,目的是要阻止陕西捻军东进山西。

然并卵,这道坚固的长城并没有能阻挡住西捻军的脚步,1867年11月22日,西捻军由宜川进至壶口,连夜潜渡冰桥击败官军,占领了吉州,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军平阳。

这里,重点说说西捻军首领张宗禹其人其事。

张宗禹,小名辉,混号“小阎王”,清廷蔑称之为“张总愚”,亳州雉河集(今安徽省涡阳)城北十二里张大庄人,家有沃田千余亩,不愁吃穿,其本人喜爱读书,因不满清朝统治,故不屑应试。

有人劝他进取,辄漫声应答:“必须文章足登台阁,吾方应考试。”

咸丰二年(1852年),张宗禹同族叔父张乐行发起捻军起义,张宗禹揭竿而起、率众相随。

张乐行转战江淮一带,势力遍却及苏鲁豫皖等地,一度称“大汉明命王”。

同治元年(1862年),张乐行被叛徒李家英出卖,成了清王朝“倚为长城”的蒙古王公僧格林沁的俘虏,就义于义门大周营。

此人外号小阎王,一手摧毁清八旗军,清廷为防他,新筑了一段长城

为了杀一儆百,僧格林沁对张乐行实施了千刀万剐的剐刑,手段极为残忍,惨绝人寰。

张乐行死后,张宗禹继续撑起捻军大旗,与清廷斗争到底。

同治三年(1864年),张宗禹受太平天国梁王之封,与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整编捻军,以骑兵为主、步兵配合,流动作战。

张宗禹擅长运用骑兵,兵出无常,击虚避实,敌虚即奋勇出击,敌实即疾走相避。时化整为零,处处盘旋,使敌人摸不清主力所在;时合零为整,并力出击,实力远出于敌人意料之外,屡屡出奇制胜,迭奏肤功。

同治四年(1865年)春,张宗禹采取“打围战术”,率领捻军走尉氏,诱僧格林沁清军尾随,一路飘忽不停,或向西南走临颍,转折东走郾城,又向南趋西平、遂平,接着,神龙摆尾,东向走汝宁,日夜兼程百余公里,数日之间,在齐鲁大地纵横驰驱,往来迅疾,逼近直隶边境。

清廷上下被弄得神经失常,一味斥责僧格林沁纵捻北来。

僧格林沁有苦说不出,只好亡命追击,数十日不离马鞍。

看看出击时机已经成熟,该年四月二十三日,张宗禹在曹州(今山东菏泽市)城西北20公里处的高楼寨设伏,以小部兵力向解元集进击诱敌。

等清军全部进入伏击圈,张宗禹一声令下,四面出击。

此人外号小阎王,一手摧毁清八旗军,清廷为防他,新筑了一段长城

此战,捻军全歼僧格林沁马队万余人,杀僧格林沁及内阁学士全顺、总兵何建鳌、额尔经厄等文武官员多人,算是给张乐行报了血海深仇。

僧格林沁之死,乃是晚清历史的军事转折点。

清代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将八旗制度变为纯粹的军事组织,八旗子弟,尽佥为兵,“以清语、骑射为务”,实行世袭兵役制。

僧格林沁死,满蒙八旗武装再没有了能够真正担当的主帅,与绿营一样,失去了可以控制局面的战斗力,军权渐次落入湘军、淮军手中。

无怪乎僧格林沁死讯传入京师,慈禧太后马上哀叹道:“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国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国亡。”

此人外号小阎王,一手摧毁清八旗军,清廷为防他,新筑了一段长城

已经攻陷了天京曾国藩随即率湘、淮军北上,接替僧格林沁攻捻。

曾国藩恃仗洋枪洋炮实施重点设防,画黄、运、淮、颍四河圈围的战略,坚壁清野,欲在封锁中绞杀捻军。

为了粉碎曾国藩湘军的封锁,同治五年(1866年)九月,捻军在河南许州(今许昌)分兵,遵王赖文光等走东北、是为东捻军;张宗禹西走入陕,是为西捻军。

张宗禹五万余西捻军西入西安,在西安东之灞桥十字坡歼灭陕西巡抚刘蓉部湘军三十营,杀湘军提督、汉中镇总兵萧德扬和记名提督杨得胜等,围攻西安。

慈禧太后急得口吐白沫,急命左宗棠督办陕甘军务,湘、淮军刘松山等驰援西安。

左宗棠向来以“当代诸葛亮”自许,却在陕西连连遇挫,智绌计穷,无可奈何,“愤欲死”,不断在奏折中惊呼:“捻自南而北千有余里,回自西而东亦千有余里”,“现在局势艰危,州县城池叠陷”。

对张宗禹来说,他完全有能力把左宗棠变成“僧格林沁第二”。

不过,曾国藩因围剿不力被清廷撤免钦差大臣,李鸿章继其任,将东捻军围困于黄河南岸、运河东岸、胶莱河西岸和六塘河北岸的地区内。

无法动弹的东捻军只得连连向张宗禹告急。

为了实践“誓同生死,万苦不辞”的誓言,张宗禹决定立刻离开陕北,解救战友于水火之中。

张宗禹使用的是围魏救赵的战术,引兵直捣京畿,迫清军回防。

此人外号小阎王,一手摧毁清八旗军,清廷为防他,新筑了一段长城

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张宗禹进入直隶境内,北京震动。

同治帝下诏戒严,谕:“湘、楚、鲁、豫、直、皖、吉里之兵星夜入卫”,督师李鸿章则奏请:“坚壁清野,分地设防。”

但是,正月五日,遵赖文光已兵败被俘,东捻军已覆灭。

则西捻军并没达到援救东捻军的目的,而几乎把全部清军吸引到自己周围。

张宗禹获知东捻军已败灭,急转南下山东,欲避开清军的围攻。

可惜,进入直鲁边区后,屡遭清军截杀,将士伤亡惨重。

六月,西捻军于山东商河、济阳接连恶战,主力伤亡殆尽,张宗禹负伤。

七月二十八日,西捻军残部在山东茌平南镇与清军展开最后一战,张宗禹弟张宗道、张宗先、子张葵儿,侄张振江及程大老坎等捻军将领又壮烈牺牲。张宗禹仅率10 余骑冲出重围,其后不知所终。

此人外号小阎王,一手摧毁清八旗军,清廷为防他,新筑了一段长城

关于大英雄张宗禹的最后结局,大致有三种说法:

一、出家为僧,此说,与民间传说中的黄巢、李自成失败后出家为僧是同一路数,可信度较低。

二、投水而死,战争的直接指挥者李鸿章在向清廷的奏报中就称张宗禹溺水身亡,《清史稿》亦据此称“张宗禹投水死”。此说,极可能是李鸿章为给清廷一个交待所捏造出来的,同样不可信。

三、隐居黄骅县孔庄(今为南大港国营农场三分场所在地)隐居,20余年后病死。《沧县志》即持此说,曰:“张酋败后,逃至邑治东北之孔家庄,变姓名为童子师,后二十余年病死,即葬于其庄,至今抔土尚存焉。其临殁时告人曰:‘吾张宗禹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