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系列:从“断食”到“熬夜”,最新两届的诺贝尔医学奖都关乎养生…

 小一时空360 2020-10-19

-

2017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出炉了:

美国科学家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扬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理由是“发现了调控昼夜节律(生物钟)的分子机制”。

-

-

据报道:

获奖者利用果蝇作为模式生物,分离出一种能够控制日常生物节律的基因。

用这种基因编码出的一种蛋白,在夜间不断累积,在白天又发生分解;接着,他们又发现了其他相关蛋白成分。

并以此揭示了与生物钟有关基因的产生、运作机制。

-

生物钟让我们的身体适应了每一天的各种变化,如果生活方式与生物钟要求的节律产生慢性不协调,则会影响身体各种疾病的出现。

这部体内的时钟,可以在一天昼夜之间,对我们的生理功能进行着非常精准的调节,使生命活动如期正常运作。

-

所以,生物钟研究的获奖,网络上很快掀起了铺天盖地声讨“熬夜”的浪潮!

熬夜等于慢性自杀!

有事没事,都少熬点夜吧,别老折腾你的“生物钟”!

-

-

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获奖。

获奖理由是“发现了细胞自噬机制。”

——这是细胞成分降解和循环利用的一个基本过程。

-

上个世纪60年代,科研人员首次观察到细胞能破坏自身成分,用膜将这些成分包裹,形成袋状囊泡并转移给溶酶体进行降解回收。

到90年代初,大隅良典利用面包酵母找到了细胞自噬所需的基因。并进一步阐明了酵母自身内自噬的基本原理。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自噬过程可能和癌症和神经性疾病的内环境和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

-

如果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自噬理论,那就是:

细胞在饥饿的时候,能把自己体内的无用或有害物质自行吃掉以提供自己生存需要的能量

还有人进一步推测,自噬作用也可能降解潜在的毒性蛋白等体内多余的垃圾物质,来阻止细胞被毒素损伤,或是因此而阻止细胞的凋亡进程。

-

正是从“细胞饥饿”这个关键词,国人很自然联想到了传统养生中的“辟谷断食”,尤其目前很流行的轻断食(即轻辟谷)。

其实从现代科学的细胞饥饿的自噬理论,到传统养生实践的辟谷断食,应该是可以找到一些相关联元素的,也符合生命体本身的可调控性的特征。

-

所以,有人调侃说:

去年是断食,今年是熬夜?难道“诺贝尔爷爷”也开始关注养生了吗?!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