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写昭平

 荷香月暖 2017-10-15

徽宗宣和六年(1124),龙平县改名招平县,意谓招抚平定。""字不雅,采用光明、明亮的""代替"",定名为昭平县,仍隶昭州,这是昭平县得名之始。 

宋之问,字延清,今山西汾阳县人,是我国唐代武则天、唐中宗时期的著名诗人,曾任修文馆学士、宫廷侍臣等职,他与沈全期同是唐高宗时期的进士,两人最大的贡献就是创新了我国律诗的声律,使律诗日渐成熟定型他被贬官流放中对家乡的怀念和渴望得到朝廷宽恕的心情。他沿着桂江而下,途经昭平时还写了《桂江县黎壁诗》,可惜史书上没有记载流传下来。

   

景云元年( 710年)六月,临海郡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以宋之问尝附二张及武三思诏流钦州(今广西钦州市东北),后以赦改桂州。先天元年( 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问被赐死于徙所,在桂州(现在的桂林)结束了最后的人生旅程。
    宋之问一生坎坷,而诗名甚著。他写了许多歌颂太平、辞句靡丽的应制诗,很受统治阶级的欢迎。
   宋之问的成就主要在诗方面,宋之问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对诗的声律化有重大贡献。他与沈佺期在齐、梁沈放、庾信到初唐四杰创作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加以实践和总结,使律诗各体制都达到了成熟定型的地步,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并运用这种形式,写出了优秀的作品。因此他的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尤善五言排律。诗作很多,后人收集有《宋之问集》
   宋之问在桂林期间,经常乘舟畅游桂江,并且写作了很多诗歌,下面选择几首:


      《下桂江龙目滩》


  停午出滩险,轻舟容易前。
  峰攒入云树,崖喷落江泉。
  巨石潜山怪,深篁隐洞仙。
  鸟游溪寂寂,猿啸岭娟娟。
  挥袂日凡几,我行途已千。
  暝投苍梧郡,愁枕白云眠。


     下桂江县黎壁》


  放溜觌前溆,连山分上干。
  江回云壁转,天小雾峰攒。
  吼沫跳急浪,合流环峻滩。
  欹离出漩划,缭绕避涡盘。
  舟子怯桂水,最言斯路难。
  吾生抱忠信,吟啸自安闲。
  旦别已千岁,夜愁劳万端。
  企予见夜月,委曲破林峦。
  潭旷竹烟尽,洲香橘露团。
  岂傲夙所好,对之与俱欢。
  思君罢琴酌,泣此夜漫漫。


    《桂州三月三日》

 

  代业京华里,远投魑魅乡。
  登高望不极,云海四茫茫。
  伊昔承休盼,曾为人所羡。
  两朝赐颜色,二妃陪欢宴。


  昆明御宿侍龙媒,伊阙天泉复几回。
  西夏黄河水心剑,东周清洛羽觞杯。
  永和九年赐海郡,暮春三月醉山阴。
  余谓嬉游长似昔,不言留寓叹成今。
  故园今日应愁思,曲水何能更祓除。
  逐年谁怜合浦诗,思归岂食桂江鱼。
  不求汉使金囊赠,愿得佳人锦字书。

 

 

 

 

,字昭谏,今浙江桐庐县人,生于唐长庆十三年,因为科举屡次不中,便四处云游四海,沉醉于祖国大江南北名山胜景之中,据说有一年他乘船上溯到龙平县城,见拉纤的船夫弓着腰拉纤,于是便当即做了一首《纤夫》:桂江水漫漫,篙师苦力干,呼唤与流争,只吃三餐饭。他后来到了昭平县城的东岸,见这里的老百姓在锄田,用手捧着泥糊田基,满头满脸是泥,便感慨而出吟了《种谷》一诗:游过名山与大陂,春来到处整田基,烂泥糊为田基漏,种谷人家吃粥稀。反映了农夫种田的疾苦,后来罗隐告归故里,在离开这座寺庙时还在寺壁上题写了僧散各东西一句诗,也许是罗隐先生有先见之明,这座寺庙后来果然破败了,如今这里经过了上千年的历史沧桑,早已经是惜断碣残垣已无考。后来昭平县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关心老百姓疾苦的大诗人曾在这里修过道,便把这座山命名为罗令山(因为罗隐后来为钱塘县令),简称罗岭。

李商隐,字义山,生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文宗时中进士。大中元年(847)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宣宗免去宰相李德裕,连续贬官,同李德裕友善的郑亚外放为桂管观察使、桂州(治所在今广西桂林)刺史,他请原任秘书省正字的李商隐担任他的幕僚,李商隐同意放弃京官,跟他到遥远的桂林去;第二年李商隐摄守昭平郡(今广西平乐),这是他第一次担任地方主官,尽管是一处穷乡僻壤的主官,李商隐很愿意去。

是我国晚唐时代的杰出诗人,籍怀洲河内(今河南沁阳),他诗学杜甫,他的诗反映了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深入。著名的《无题》诗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至今犹脍炙人口。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正月,他到昭州任郡守。虽然李商隐在任的时间不长,但他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曾从州治(今平乐)坐船顺抚河而下,到昭平观察风土、民俗。写下了《昭郡》诗一首和《异俗》诗二首,《昭郡》一诗中写道:桂水春犹早,昭州日正西。虎当官路斗,猿上驿楼啼。绳烂金沙井,松干乳洞梯。乡音呼可骇,仍有醉如泥。这首五言律诗生动地描绘出唐朝时期昭平县城当时的情景:太阳刚偏西边,老虎就出大道上打斗,猴子也爬上驿楼嘶叫了。通过此诗我们可以看出昭平在晚唐时候是个人烟稀少、景象荒凉的地方。他的《异俗》诗二首中的诗句鬼疟朝朝避,春寒夜夜添。未惊雷破柱,不报水清檐。虎箭侵肤毒,鱼钩剌骨钴。鸟言成谍诉,多是恨彤儋。户尽悬秦网,家多印越巫?未曾容獭祭,只是纵猪都。点对连鳖饵,搜求缚虎符。贾生兼斗鬼,不信有洪炉。生动地描述了昭平当时医疗落后、居民多数迷信巫师、崇拜鬼神的落后思想,对疟疾的流行,不知道是病毒的传染,而认为是鬼作怪,采取逃避的办法,故写鬼疟朝朝避。另外,还写了抚河两岸的居民还常用鱼网、鱼钩、鱼饵,作为捕鱼手段的生活习俗。而诗中虎箭侵肤毒,鱼钩刺骨钴一句记下了人们对解除老虎的威胁,除了用毒箭射杀外,同时还向巫师寻求缚虎的符咒。这两首诗以异俗为题,是诗人看见昭平当时的民情、风俗、气象等均与中原不同之故。至于诗中的鸟言成谍诉,多是恨彤儋则是写群众控诉前郡守和对其所作所为表示不满的情况。总括上述,可以看出李商隐是一位留心观察民情、关心民情的好吏治.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人称韩昌黎,他是唐宋八大家文坛之首,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也是自司马迁之后最杰出的散文家。唐贞元八年中进士,曾任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职,著有《师说》、《原毁》、《杂说》、《进学解》、《论佛骨表》等文章。韩愈累次被贬官外放,贞元年因为京城旱灾,奏请放粮被贬阳山令,后累次迁调,后来因为平淮西有功迁刑部侍郎,又因为上书《论佛骨表》被从陕西蓝关贬到潮州为刺史(今广东省潮安县)。当时两广乃南蛮之地,人烟稀少,野兽丛生,而且多瘴气,韩愈在往潮州途中写了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在往潮州期间,取道潇贺古道,入贺州往潮州,途中曾经游览了昭平黄姚风光,当时黄姚古镇的居民很少,黄姚美景还没有被人发现,犹如深闺里的一位绣女,当他登上黄姚天马山之时(当时还没有修建文明阁),见真武山如一道屏幛,小螺山烟云笼罩,附近古树成荫,怪石嶙峋,小桥流水贯穿其间,他对黄姚的美景大为赞叹,于是在今天黄姚文明阁旁的石壁上题写了鸢飞鱼跃四个大字,如今他题写的鸢飞鱼跃四个大字成了黄姚古镇的一处名胜。 

 邹浩,北宋时期晋陵人(今江苏常州人),宋神宗时期中进士,曾任扬州等府教授,后任朝廷谏官。因为累次进谏冒犯宋哲宗神威,多次被贬官,先是被削职除名流放新州(今广东新会),后来宋徽宗即位,召回朝廷,官复原职,不久又被奸臣蔡京诬陷,先被贬衡阳,公元1103年被流放到昭州(今平乐县),居住在仙官岭。邹浩两次经过桂江到达昭平,其中第二次被贬到昭州时,他听说昭平马江的罗令山上有一位叫徐元光的名士在此隐居,便慕名前往。徐元光也是一名有才华之士,因为宋神宗时期得不到重用,便隐居罗令山上,当邹浩到达罗令山之时,徐元光也很高兴,两人每天诗酒谈心,连床抵足,邹浩住了好长时间才离开,临走之时还特意写下了一首〈〈别光诗〉〉:不因言事抵昭平,争得相逢一笑亲;尘里岂知居士隐,山中聊见宰官身。周顒尚以妻为累,元亮唯知酒是真;莫逆于心更何语,拨开船子遇醪津。诗中用了南朝时期的周顒远离妻子、清心寡欲与何胤相交的典故来形容两人的相交。邹浩在衡阳和昭州共居住了五年多,公元1107年返回常州,不久病死,终年53岁,而徐元光不久也去世,葬在罗令山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