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捷原创】IPD开发流程与传统开发流程的区别

 blackhappy 2017-10-15

大部分科技型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新产品开发流程,而且很多都是基于ISO9000或TS16949等标准设计的,不少软件类企业倾向于按照CMMI或敏捷开发(敏捷开发不在本文探讨范围)建立开发流程,但绝大多数开发流程发挥的作用不理想。进行原因分析时,企业往往把主要原因归之于研发人员对开发流程不重视,不愿意按流程走,而没有意识到其实当前开发流程本身的问题更大。


汉捷咨询把这样的开发流程归为传统开发流程。传统开发流程体系通常包括总体流程图及相关说明、分级或分专业领域的子流程或程序、规范、模板等,如下图就是一家公司的产品开发总体流程图:



这样的开发流程体系看似比较完整,也从多方面提供了指导和规范,实际上在流程的系统性、合理性、可操作性方面存在突出的问题。汉捷咨询认为,典型的问题包括:


1、把立项(或产品策划/定义)流程与开发流程混为一谈,立项只是开发流程的一个阶段,在实际执行中立项过程被削弱,甚至只是走个过场;


2、流程结构层次不合理、不清晰,没有阶段开发流程,只有分级或分领域的子流程或程序文件(如二级流程或三级程序文件),无法落实里程碑开发、团队协调开发的原则,各专业领域成员还是各干各的,衔接不好;


3、缺乏角色划分及定义,往往只对应到部门。其实,角色及职责以及对于的各角色需执行的任务/活动是流程的基本内容;


4、只是关注技术实现活动,营销、服务、采购、生产、财务等相关专业领域的活动体现很少,不光技术专业领域活动并行不足,与相关专业领域的活动更缺乏并行开展;


5、前期的活动(需求分析、产品概念开发、技术方案、架构设计、开发计划等)很不充分,匆匆忙忙就进行具体的开发设计,后面经常返工;


6、各项活动缺乏规范或指导书、缺乏交付件定义和相应的模板及表格;


7、进度计划及监控、质量保证及控制(如技术评审)、成本管理方面的活动不充分,且流于形式;


8、流程编制时通常是把当前的做法整理一下,流程制定者不熟悉业务,业务专家参与很少,大家不怎么认可流程,流程执行不力。


而IPD开发流程按照市场及业务导向的思想,遵循产品开发创新的基本原理和实现逻辑,建立了结构层次合理、系统完整、可操作性的流程体系,如下图:


从以下几方面,汉捷咨询对IPD开发流程与传统的产品开发流程进行对比:



IPD开发流程

传统的产品开发流程

流程定位

面向业务实现的开发流程,端到端的流程

关注技术实现的开发流程,不是真正的端到端流程

主导计划

产品业务计划(BP

开发进度计划(WBS

层次结构

流程概览、阶段流程、支撑流程/制度,各层次流程衔接清晰

产品开发流程(含流程图)、二级/三级流程/程序或专业领域流程,流程间关系不清晰

完整性

包含所有专业领域的活动,且充分展开

除技术外,其它专业活动很少,定义粗放

可操作性

流程图、角色、活动、操作指导、交付件、模板、表格可视化强,相互配合

流程图、程序文件、部门角色、操作指导、模板、表格不够清晰,相互关系不明朗

合理性

遵循开发基本逻辑和创新原理,体现了最佳实践做法

当前做法的整理和局部扩充,没有很好体现开发运行逻辑和促进创新的作用

可执行性

容易理解,实施后效果明显,得到执行者认可和支持,流程有效落地并不断优化

容易让执行者感到繁琐和混乱,认为流程影响效率和创新,流程执行不力,作用有限,也缺乏优化的动力


综上,传统的产品开发流程问题突出,可以说是一种业余、低效的流程,而IPD开发流程是专业、高效的产品开发流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