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高考小说阅读复习指要和高分攻略

 鲤鱼山九龙门 2017-10-15


高考小说阅读复习指要

淄博十一中翟晓丽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中小说的命题角度,探究解题规律。

2、熟练掌握小说阅读的三步骤,学会品读小说

典例分析:2017年全国卷

【第一步:读懂文,思要素】

·人物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分析人物形象)

·以“他”为代表的试验队员,蒙古族同胞

·情节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感知情节)

·科考队员在戈壁滩遭遇狂风肆虐时,因缺水而陷入绝境,想要援救他人时,竟被送西瓜的蒙古族同胞神奇救活的故事。

·环境这个故事发生的特殊环境是什么。(了解背景)

·茫茫戈壁,狂风暴虐,飞沙走石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分析考查小说哪个考点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气“恐怖气氛。”环境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情节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进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人物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主题

【第二步:审清题,找考点】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情节。(感知情节)

·2.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分析人物形象)

·3.故事发生的特殊环境是什么。(了解背景)

·4.品味赏析语言(风格技巧)

·5.运用哪些艺术手法,呈现什么艺术效果。(艺术特色)

·6.表现了什么主题。(把握作品主题)

【第三步:答对题,明规律】

小说:

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

刻画人物形象,

反映社会生活(主题)

·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审清考查哪个考点,思考答题规律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之线索安排的技巧。可以从安排情节、描写人物和表现主题三个角度答题

·(1)作为线索贯穿情节始终。以“渴”为中心,着力写队员受困受渴,到渴望被救,最后得瓜解渴展开故事,使情节更集中更简洁。

·(2)塑造人物形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和感受,塑造出不畏艰险,认真负责,热心救人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3)突出主题。围绕受困受渴得瓜解渴这一事件,将人物置身于恶劣环境中讴歌了人性的美好,揭示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人生哲理。

规律从答案中来情节之线索作用题

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跌宕,更完整,使结构更严谨。

②以......为线索,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③围绕......中心,突出文章......主题。

2017年9套高考试卷有4套考小说

·全国一: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江苏卷: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浙江卷: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山东卷:本文结尾写到“我”下意识地摸枪栓,那么“我”会再向公鹿开枪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审清考查哪个考点,思考答题规律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之结尾的艺术效果。先明确留白式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的技巧本身的作用、情节上、人物形象上、主旨上的作用等几个角度答题。

·(1)以这个未解的“美好的谜”为结尾,戛然而止,因为听不懂蒙古族群众的话所以成了谜,增添了故事的神秘感。

·(2)以得瓜解渴的“美好的谜”为结尾,没有谜底,出人意料,引发读者的阅读思考,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3)以这个未解的“美好的谜”为结尾,突出送瓜人神秘无私的特点,由衷赞美蒙古族同胞美好心灵。

·(4)以美好圆满的“美好的谜”为结尾,彰显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这一温暖主旨,凸显了各民族团结和谐的主题。

规律从答案中来情节之结尾作用题

·①从情节上看,戛然而止,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②从情节上看,意料之外,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完整。

·③从人物上看,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④从主题上看,起到点题或深化主题的作用。

实战演练:课本小说《项链》

【第一步:读懂文,思要素】

·人物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分析人物形象)

·马蒂尔德、骆赛尔先生、伏来士杰太太

·情节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感知情节)

·出身寒微的马蒂尔德因贪图虚荣,为参加舞会借项链又丢项链,付出十年艰辛赔项链,却在最后的得知项链是假的。

·环境这个故事发生的特殊环境是什么。(了解背景)

·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

【第二步:审清题,找考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当年舞会上的成功与欢乐来反衬玛蒂尔德现在的沦落与凄凉,一夜欢愉,十年艰辛,寄托了作者的同情与怜悯。

·B、小说在结尾说出项链原来是赝品,在情节安排上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在描写中作者已作过多次暗示。

·C、舞会上作者连用四个“陶醉”,运用排比、反复手法,突出表现了玛蒂尔德的虚荣心。

·D、“人生真是古怪,真是变化无常啊,无论是害您或者救您只消一点点小事。”把玛蒂尔德的不幸遭遇归结为偶然发生的细小事件,揭示了小说人生无常的主题。

【第三步:答对题,明规律】(规律从答案中来回到答案中去)

情节之线索作用题

5.小说以“项链”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跌宕,更完整,使结构更严谨。

②以......为线索,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③围绕......中心,突出文章......主题。

【第三步:答对题,明规律】(规律从答案中来回到答案中去)情节之结尾作用题

6.小说以一个“假的项链”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①从情节上看,戛然而止,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②从情节上看,意料之外,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完整。

③从人物上看,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④从主题上看,起到点题或深化主题的作用。

更多题目设置,阅读思考:

·1、为何把跳舞的细节写得那么详细?

·2、为何在开头把玛蒂尔德的梦想写的那么详细?

·3、“人生真是古怪,真是变化无常啊,无论是害您或者救您只消一点点小事。”这句话怎样理解?

·4、玛蒂尔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5、为什么写“她变成了一个穷人家的妇女,强悍泼辣而又粗野”

·6、丢项链是偶然的吗?

总结:小说三步走,六大考点,情节作用题

·高考命题人的视角解读课本小说

·解读课本小说时刻训练高考思维

[考纲要求]

2017年《考试大纲》对“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如下规定: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卷分析]

[备考指导]

纵览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的命题,都紧扣文体的基本特征,重点突出;各小题针对的考点具体明确,设题角度小而巧,易于答题;尽可能全面覆盖考点。

1.2017年《考试说明》已将文学类文本阅读调整为必考内容,题量减少,分值降低,题型基本未变。这一修订意味着增大了考场阅读总量,加大了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语文学科综合能力的区分度得到进一步体现。

2.考情变化要求在备考时不仅要训练快速筛选、整合、加工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要注重鉴赏能力的提升,即精选训练素材,做好“内容类”试题和“鉴赏类”试题的针对性训练。

3.注重基础和转化。即引导学生将学科主干知识有效转化为实际应试能力,如熟悉小说的文体特征、各种表达技巧,并熟练运用到解题过程中。

4.不可忽视选择题的解法。

一、小说分类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按篇幅分: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

按题材分:武侠小说,推理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讽刺小说,神怪小说,笔记小说等。

按流派分:古典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表现主义小说,存在主义小说,意识流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等。

二、小说的文体特征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人 物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小说中的人物是作家经过典型化处理的“人”。所谓“典型化”,就是作家以反映现实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进行分析选择,集中概括,剔除其中非本质的东西,突出其中本质的主要方面,并加以充分的想象和合理的虚构,以此创造出具有鲜明独特个性而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人物形象,从而达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主观情感的目的。

(2)情 节

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但它经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因而小说情节的展开,也是有段落、有过程的,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在小说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编排,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事件发展的顺序。

(3)环 境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作用是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活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也可从侧面刻画人物,显示作品主题。

2.主 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叙述和描写、对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3.高考小说文本的特点

全国新课标卷多年来选择微型小说作为文学类文本考查的文体,这类文本的特点有:

(1)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微型小说篇幅短小,最多千余字。它撷取的多半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概括力的某个场景、某个细节、某个侧面,或者是生活中的一帧速写、一幅剪影、一个镜头、几段妙趣横生的对话,细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重大的主题,寓含丰富的意蕴,从而反映大千世界、时代风云。

(2)人物典型,情节紧凑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微型小说凸显主题的主要载体。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是其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受篇幅限制,微型小说大多浓墨重彩地描写人物在某一特定时间的某一侧面,很少铺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过程。

微型小说的情节一般发展比较快,前后事件较为紧凑,整个情节常突破思维定式,给读者以惊异感。

(3)结构严密,结尾新奇

微型小说尽管篇幅短小,但结构严谨。它通常不是靠情节的复杂取胜,而是靠精心布局,做到主次分明。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是微型小说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微型小说的结尾讲究语结而意不结,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思考的空间,这点是受命题者青睐的命题点。

学案1整体阅读指导 

小说具有艺术作品间接、隐晦、曲折地反映生活的共性,考场上要快速、准确获取小说文本的信息,必须有“入”和“出”的过程,完成这一“入”“出”过程的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抓文体特征,整体阅读。大体分为以下三步:①浏览全篇,理清要素;②析取各要素的意义,明确作品的意图和主旨;③研读题干,比对文本,整合前两步结论作答。

[真题文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指导]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考试说明》题型示例]

玻  璃

贾平凹

①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②我回到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他病了,能否明日上午在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

③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将钱装进裤兜里,转身往街西走去,又回来给我鞠了一躬。我问他家远吗,他说就在德巴街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④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⑤我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⑥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⑦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⑧“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⑨“那酒店怎么啦?”

⑩“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⑪“这……”

⑫老头似乎要抵赖,脸色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

⑬“这就好。”

⑭“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⑮“你撞伤了,怎么走了?”

⑯“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⑰“他们到处找你哩。”

⑱“是吗?我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⑲“他们贴了布告……”

⑳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21我嘿嘿笑起来。

○22“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给你赔!”

○23“赔我?”

○24“是赔你。”我说,“但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就不是几百几千了!”

○25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26“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27“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28“大伯,你听我说……”

○29老头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吗?”

○30“答应。”

○31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32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33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34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35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按以下步骤把握全文:

第一步 迅速浏览全文,把握小说基本信息

(1)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人?

王有福。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当下社会转型时期的德巴街。

(3)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基本情节是:

①—③段,写“我”与王有福在德比街见面,但他不敢从德巴街走回家。

④⑤段,写“我”见到布告,心想可以帮被玻璃墙撞伤的王有福索赔。

⑥—○33段,“我”提议上法院去告,但王有福害怕被骗而作罢。

○34—○35段,“我”揭下那张布告后,又遇上类似的事件。

(4)故事的结尾是怎样的?

小说以“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一句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第二步 结合考题,分析小说的主旨和写作目的

主要是针对第(1)小题设题(见文本后紧接的“真题体验”),选项里包含的信息很多。而第(3)小题也不可忽视。

小说主要是围绕“我”与主要人物王有福的矛盾冲突展开情节的。在当下社会转型时期,“我”也习染了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比如打官司趁机敲诈一笔等,可王有福却不这么想。他先是担心赔不起玻璃,后又害怕被骗而不敢向法院起诉肇事方。也就是说,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产生了分歧。这就要深入地探究他们的不同“态度”,解答第(3)小题。

“我”与王有福的不同态度,实际上是两人在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的反映。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准确把握小说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也能判定第(1)小题D项表述的正确性。

第三步 认真研读题干,逐词逐句分解研读,结合文本、前两步的结论以及其他相关知识,问什么,答什么,整理出答案

[真题体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见2017·《考试说明》题型示例《玻璃》]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做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说明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D.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A.根据文意,“我”约王有福在电线杆下会面,是因为“我”不认识王有福,不是选项所说的模仿。B.“也有打官司的经验”于文无据。C.尽管“此地纠纷不少”,也不能说明“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D。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分清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我”是次要人物;其次要明确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地叙述故事;最后要联系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我”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参考答案: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

(3)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此题需要对小说主体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并阐述理由。首先,要明确“我”和王有福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我”鼓励状告酒店获取更多赔偿,王有福不愿状告酒店,不要赔偿。其次,要从文中寻找和两人态度相关的言行心理,如“我”认为酒店理亏,应该去法院上告,索赔一大笔钱;王有福害怕受骗,“不是投案自首了吗”。然后对二人的行为思想进行合理延伸,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的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被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赔偿是担心被骗,说明他缺乏法律意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每点2分)

学案2题型梳理及解题方法 

一、赏析故事情节

对小说情节的考查,既可能考查某一情节、某一细节的作用,也可能考查某种情节安排的技巧、某种线索的作用。

[题型1]概述故事情节

卷 别文 本题 干

2013·重庆卷徐树建

《枪口下的人格》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2011·安徽卷[哥伦比亚]加卡列尔·

加西亚·马尔克斯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概括故事情节,考查的是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概括情节是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和前提,建议在平时训练中就养成“分层阅读”的习惯,从时间节点、地点变换、对象转换、事物发展、线索等角度分层。概述情节发展的阶段性,关键是把握情节发展的变化,组织语言时,各阶段的表述形式力求一致,追求简而明。

[答题示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3·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

枪口下的人格

徐树建

①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即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②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挎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③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自豪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④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前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霍夫曼不动声色地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揍他,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⑤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

⑥贝尔蒂呵斥道:“收起你那一套吧。你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

⑦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又被德军重新占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⑧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⑨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⑩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他的目光,大家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⑪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

⑫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他从心底里暗暗感谢霍夫曼。

⑬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他。”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揪出迈尔。

⑭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色,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

⑮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霍夫曼,你认错人了,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是我。”所有人全惊呆了,霍夫曼更是大吃一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

⑯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这是怎么了?你头昏了吗?”

⑰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霍夫曼先生,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你所谓的风度呢?”

⑱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

⑲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说:“霍夫曼先生,请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誓,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

⑳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问道:“为什么?你这是为什么?”贝尔蒂微笑着说:“在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命还要重。”

○21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

(有删改)题:16.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1.先审题。审读题干,包括两部分:“围绕主人公贝尔蒂”,可以理解为要求归纳“贝尔蒂做了些什么”;任务是“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2.先把情节发展的阶段性弄清楚,再找出写贝尔蒂言行的段落,并加以归纳,主语自然都是贝尔蒂。

①②段:俘虏霍夫曼。

③段:宣布起义。

⑤段:阻拦迈尔侮辱。

⑦段:被德军俘虏(这一点很重要,虽然没有直接写贝尔蒂,但根据上下文可知,一定有贝尔蒂。)

⑪⑫段:被放过。

⑮—⑳段:站出来承认是自己俘虏了霍夫曼。

○21段:就义。

3.整理答案,规范作答。

参考答案:(贝尔蒂)俘敌―→护俘―→被俘―→脱险―→赴死。

[解题指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故事情节有以下两种方法:

1.小标题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

(1)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按地点线索可概括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按人物线索可概括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按时间线索可概括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2)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过程可概括为:背景(引子)→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2.表述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短的小说)

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语言进行概括。特别是对高潮、结局部分的概括,考查较为常见。概括时,一般要用简洁、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述。

答题规范:

►依据线索,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的形式组织语言,不可纠缠于细节,不求面面俱到。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依据题干要求明确概括的对象和范围,做到问与答一致,前后贯通。

[题型2]分析情节作用

卷 别文 本题 干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美]迈尔尼

《战争》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6·江苏卷沈从文

《会明》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2016·山东卷裘山山

《琴声何来》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

2015·浙江卷汪曾祺

《捡烂纸的老头》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作者对小说情节的精心安排,可以收到如下几方面的效果:①对情节发展而言,其目的,或使情节更曲折生动,或引出下文,或埋下伏笔,或作铺垫,或设置悬念,或推动情节发展;②对人物塑造而言,更好地表现人物某种性格,完善人物形象;③对环境描写而言,使环境更有典型性;④对主题展现而言,丰富和深化主题;⑤从作者构思和读者阅读角度分析,如,行文有节奏感,制造波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等;⑥结构上的作用,“呼应标题”“照应文段”“卒章显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等。

[答题示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会  明

沈从文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防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在爬。为了那太难看、与鼻子太不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大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火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是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同这些军人冒险做生意。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人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地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蔡锷两次,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

⑥因为这慷慨的谈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它。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完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有删改)题:15.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1.首先是审题。题干分为两部分:“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这是题目概括的信息,主要起提示性作用。关键是后半部分“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就是说“既要指出作用有哪些方面的,又要联系具体内容加以佐证”。

2.通过审题可知,这里考查的是小说线索和情节的作用。首先要迅速梳理小说情节的一般作用: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环境描写、主题展现、文章结构、作者构思和读者阅读的作用等。

3.逐条分析核对本篇小说是否具有某种作用。“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这一细节应从线索和内容(主题)的角度来思考其作用。小说有三次写到“插军旗”,分别在小说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可见这一细节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完整。再从内容上看,前两处写“插军旗”,会明充满了自豪感,而最后一处写“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此时,会明因一笼鸡感到很幸福,可见他对“插军旗”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作者通过对比表现的是会明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4.组织答案,分条作答。

参考答案:这个细节贯穿全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望,形成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

[解题指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大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文故事的展开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位置不同,作用亦不同:

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分析时既要把握该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又要结合下文的故事情节。

小说开头常用的两种方式及各自的作用:

(1)悬念式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2)写景式作用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的情节展开作铺垫。

2.小说中间段的作用

小说中间段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前后情节的关系;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③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值得玩味的两种结尾方式及其作用:

(1)出人意料式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突起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2)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另外,在分析情节作用时,要注意情节与标题的关系。下面附上“标题的作用”。

标题的作用:

(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往往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情境、渲染气氛的作用。

(2)以物件(物象)为题,往往具有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揭示主题、隐含多重含义、寄托作者情感等作用。

(3)以形象特征为题,具有铺展情节、照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主旨等作用。

回答情节作用题时,要关注以下几点:

(1)审所给文字在文中的位置,以此判定它与上下文的关联。

(2)审问法。①是单一问(只问情节作用)还是综合问(该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②是问某一段落的作用还是问段落中的某处文字的作用,甚至某处描写的作用。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第11题第(2)小题:“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该题是综合问(必须答出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的作用),问的是小说开头细节描写的作用,而不是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答题规范:

►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等),推动××情节发展(进入高潮或转折)。

►表现了××的思想品质(心理),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表现××的主题。

二、赏析人物形象

“赏析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能力考查的重头戏。近三年主要是从“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角度来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的。从设问角度来看,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要求考生概括小说主要人物(有时也考查次要人物,如《塾师老汪》中的东家老范)的性格特点,然后加以分析。当然,有的考题只要求概括人物形象,或者概括人物形象的某一方面,然后加以分析。

[题型1]分析概括形象特点

近三年“分析概括形象特点”主要考查方式:

卷 别文 本题 干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美]迈尔尼

《战争》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贾平凹

《玻璃》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李德霞

《马兰花》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Ⅱ刘震云

《塾师老汪》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叶紫

《古渡头》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刘庆邦

《鞋》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其他考查方式:

卷 别文 本题 干

2016·江苏卷沈从文

《会明》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

2015·安徽卷张炜

《蓑衣》请依据画线①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

2014·辽宁卷李伶伶

《数学家的爱情》小说第七自然段画线句子分别写到女老板和数学家女友两次“看看”,试就此对人物心理加以分析。

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首先要关注小说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细节。另外,还要重视小说中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结合故事情节、跟文中其他人物的对比、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

[答题示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①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②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②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②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③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题:(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先审题。解读题目可以发现,概括分析的对象是“东家老范”,内容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另一个要求是“结合全文”(要关注答题范围)“简要分析”。

2.找到文中描写“东家老范”的语句(见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序号是编者所加)。要特别关注语句的上下文。

3.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社会关系、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结合情节、主题等逐条分析描写人物的语句。

①从自家设私塾,允许别人家的孩子不交学费来随听,可以看出老范是个大方的人。

②从关注老汪“乱走”,并借机开导安慰,可以看出老范的善良;老范没有追问老汪的隐情,可以看出来他尊重别人隐私,做事有分寸。

③老范不因为银瓶而辞退老汪,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识大体、宽容的人。

4.组织答案,规范作答。先答人物形象特点,然后再进行分析,有理有据。答案要简洁清晰。

参考答案:①大方。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②友善。关注老汪“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③有分寸。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④识大体。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

[解题指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整体分析概括型”的试题应注意:①要求概括的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只要分点列出即可;②整体分析,要在概括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字分析。

1.判断小说的主人公

(1)主人公应贯穿小说情节的始终。主人公出场并与周围的人或事物发生矛盾冲突是小说情节的开端。主人公性格的发展推动小说情节的展开,主人公是小说中各种矛盾冲突的中心人物,是小说中主要矛盾的主导方面。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

(2)主人公的表现及其性格决定小说的主题。小说中诸多人物中最能表现主题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极力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2.弄清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1)主要人物的作用。即赏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也就是要从作者塑造主要人物所反映的主题和意图考虑。

(2)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强小说的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凸显或揭示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

(3)物象的作用。小说中引入的特别重要的物象,基本作用有:①突出人物性格,深化小说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④丰富文章内容。

3.准确地概括人物形象

(1)读懂故事情节,了解作者对小说中的人物是赞扬还是批判,是肯定还是否定。

(2)抓住文中某处具体的人物言行,进行细节分析时不能孤立地分析,应着眼全篇、前后观照,要结合作品的大背景和具体的情境来分析。

(3)分析时要参考人物的身份、地位及所处的环境,防止任意拔高或贬损。

(4)使用概括形象特点的词语要字斟句酌,认真推敲,最好能借助文中出现的词语。

(5)注意题干用语,区别“性格特点”与“形象特点”的不同。“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的内容;而“形象特点”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可以把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考虑进去。

(6)筛选出有关人物的正面与侧面信息。人物形象特点主要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举止、所思所想表现出来。一方面,把这方面内容一点不漏地筛选出来并加以分析评判。另一方面,将有关人物的侧面信息结合起来考虑,如别人的反应、环境特点等。

(7)注意在情节中把握人物。大多数考生只注意人物的言行举止等描写性文字,但都忽略了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把握人物这一点。情节是人物的性格史,这一点恰是文中无相关文字说明而又须好好把握住的地方。

(8)注意人物的角色定位,认识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人在社会中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角色不同,其行为举止、个性特征也不一样。可以通过不同的角色定位来全面把握人物。

答题规范:

►题干若问“××是一位怎样的人”,常用的一般答题模式为:

总分: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

分总:先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题干若问“××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常用的一般答题模式为:

××的性格特点:①××。②××。(分条作答)

[题型2]赏析形象描写的作用

近几年“赏析形象描写的作用”主要考查方式:

卷 别文 本题 干

2016·浙江卷何家槐

《母亲》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014·江苏卷[俄]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之死》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2009·四川卷[英]凯·杰罗姆

《想象》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其他考查方式:

卷 别文 本题 干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贾平凹

《玻璃》“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08·浙江卷[俄]阿·马·高尔基

《乌米》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者,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分析形象描写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某个细节的描写来分析其表现人物的作用。

典型细节描写的作用:

(1)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生存状态、思想状况、情感感受、价值追求。

(2)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3)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某种氛围,为故事发展作铺垫。

(4)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5)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烘托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6)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某些情况和现象。

某个人物的描写,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

(1)和文中某一人物作对比,借以突出小说主题。

(2)从侧面衬托或者描写另外一个主要人物。

(3)成为行文的线索。

(4)通过某个人物的描写来刻画主人公生存的社会环境。

(5)推动情节的发展,照应上下文。

[答题示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母  亲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像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像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像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神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题:12.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1.审清题目。本题是要求考生“简析”,对象是一串“催”字,内容是赏析“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找到这句话的位置,认真研读这句话所处的语境,弄清说的是谁,什么事,什么特点,起因、经过、结果等。

3.要迅速记忆起小说人物描写的一般作用(见上文相关知识)。

4.逐条分析核对哪些作用适合回答该题的问题。

5.组织答案,规范作答。答题的重心是对刻画母亲这一形象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透露了母亲内心的急迫。②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③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

[解题指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锁定具体语境,抓关键词

看所给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等,锁定具体语境,抓住描写中的关键词语,看其凸显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或心理。

2.联系上下文

结合情节推进、故事相关背景,就可以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或性格。

答这一类题要多往深处思考,因为这类题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