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晚副刊 | 食物的意义 - 罗 夏

 老鄧子 2017-10-16


食物的意义

罗 夏


  “妈妈,今天过节,有什么好吃的?”清脆的嗓音在耳边响起。青春期的女生,表情平淡语调平常,但我还是秒懂了女儿这个问题的期盼。

  虽然远在他乡,我们的生物日历依然与国内接轨。比如春节吃汤圆发压岁钱,比如端午节吃粽子看龙舟赛,中秋节吃月饼。

  “沙县小吃,卤蛋没有,”我很想这么回她,恼怒她只知道把节日和食物划等号,没文化没内涵。

  静心想想,也不能怪孩子。节日的美好,多亏有美食相伴。节日靠美食圈粉,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就像瑞典人的复活节大餐,主角一定是鸡蛋和三文鱼。而美国人的餐桌上必不可少一整只烤火鸡,就像草莓沾巧克力酱是情人节专利;eggnog蛋奶酒只在圣诞季节上架;就像犹太人的逾越节晚餐少不了忆苦思甜的青菜沾盐水以及白水煮蛋。如若不然,就像坐火车没吃到盒饭,那份缺失,会让人感觉深深的遗憾。

  庆祝与团聚,是节日的两大主题。而最让人惦记的是节日餐桌上的那一道道美味。不是美食家推荐的精美菜式,不是营养学家强调的健康饮食,而是大众化的食品,或许不够健康也不够精细,但加入了爸妈的宠爱与关心以及几十年的炉火纯青,成为有灵魂的私家菜肴,它带着特有的温度和滋味,暖胃更暖心,给人最极致的满足。面对它们,我的肚量,总是很大。

  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不光用味蕾体味愉悦,同时还打开身体每一个毛孔每一丝触觉,全然感知和感受自己生命中的美妙、惊喜和奇迹。在这样的状态中,没有不可口的食物,没有不迷人的景致,没有不善良的人,没有不和谐的气氛。此时,整个世界,没有不美。

  食物,当然不仅仅属于节日,它更是每日生活的重心。塞万提斯有句名言:All sorrows are less with bread(所有的悲伤随着面包而减少)。估计在他所属的文艺复兴时代,能每天吃上面包已是满足。从前,人们膜拜所有食物,设立特别的节日载歌载舞欢庆丰收,于是有了美国南瓜节、加拿大枫糖节、丹麦土豆节、西班牙西红柿节。后来,温饱已不再是问题,人们开始用眼睛以貌取菜,开始讲究色、香、味俱全,开始追求新鲜的食材、新颖的搭配。现在,我们用手机吃饭。下单前我们习惯性地使用手机里的APP,娴熟计算每一道菜肴的卡路里,再做选择。我们几乎完全忘记了,食物本是用来享受、庆祝的,不是用来数数的。

  食物带给我们最天然的治愈:萝卜上市,医生没事;一天一苹果,医生不见我;菜花,是穷人的医生,天赐的良药。如果有谁说自己从小到大没有吃过冰糖雪梨,不曾饮过红糖姜水,我会以为他是一朵奇葩。

  南方人喜欢米饭,北方人首选面食。在美国顶级饭店也能吃到汉堡包;坚果和水果干在中东国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零食文化,街上的干果店就像北美的咖啡馆一样多;加拿大魁北克最传统的poutine(肉汁奶酪薯条)店外总是排着长队……虽然理论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吃,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总会在众多的食物中作出自己的选择,食物里面藏着我们的DNA,因此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破译我们身份与个性的手段。正是我们对饮食的不同偏好,让我们不管身在何处,总能体会到一份特殊的归属感。所以西方人说We are what we eat(人如其食)。

  就像一瓶葡萄酒里一定藏着产地的土壤和气候信息,我们也总能从一盘盘菜肴中感受到山川河流阳光雨露的味道。

  旅行在外的日子里,我的胃比我的心更忠诚。长年驻外的岁月中,唯有食物能够缓解乡愁。这个年代,乡愁是个时髦词,人们格外乐意认领它,仿佛有了它,就有了别人眼中的诗和远方,只有我们从未真正满足的味蕾,和那些馋得让人魂不守舍无法成寐的夜晚,知道那是怎样的无奈。

  食物的意义对于我,等于永不磨灭的记忆,等于家的味道。

  我怀念重庆盛夏街头的凉虾、冰粉,浸泡着琥珀色的红糖水,晶莹剔透,甘甜爽滑清凉可口,让夏日的闷热一扫而光。难以言语的滋味和美妙的口感,怎能忘怀。我怀念在每一串石阶的旮旯都藏着的小面馆,不论有名无名,即便没有惊喜,也从不会令人失望。我尤其怀念爸妈家楼下的老灶火锅馆。每次回家,放下行李,恨不得直奔进去,刻不容缓。直到欲望的每一个毛孔都被麻辣的气息填满堵塞,直到不能呼吸。再进入淋浴,仿佛冲落的头几股水流仍能加热成汤底。够味儿。

  但我深知,回家后若要表现我的孝顺乖巧,屡试不爽的不二法宝便是:一天三顿,顿顿在家吃妈妈采购、爸爸烹饪的各式家常菜:糖醋排骨、陈皮兔丁、酸萝卜老鸭汤、回锅肉、甜烧白、芋儿鸡。名单还可以继续,排名不分先后。一边吃一边诉说离家的日子里发生的种种,越详细越好。我最琐碎的絮叨,听在爸妈耳里都如同天籁。当然,自己心里有一道红线:只能报喜,不必道忧。就这样,随着胃被慢慢填满,生命中缺失的一部分也被慢慢抚平,以最温柔的方式。过往的岁月里,曾有那么多美好的记忆诞生于餐桌边,我丝毫都不怀疑,从现在到未来,我们还将无数次从餐桌上获得圆满,身体的,心灵的。


(作者系重庆人 现供职于中国驻加拿大多伦多领事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