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效飞行器

 鹅卵石下捡钱包 2017-10-16

利用地面效应飞行发现于1932年。1936年,前苏联专家开始对地效翼船进行研发 。

1932年5月,德国一架飞机在飞越北海上空时,几台发动机突然同时熄火停车,失去动力的飞机急剧下坠,眼看掉入大海。但飞机跌至距海面10米左右便不再下跌,竟然保持这个高度缓缓前飞,安全着陆。是“地面效应”托起了飞机,躲过了灭顶之灾。

“地面效应 ”原理虽然在19世纪末就已经被揭示,但应用性研究长期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进展缓慢。在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 发明了飞机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地效飞行器的研究仍然裹足不前。直到1932年,芬兰工程师T·卡里奥才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由船舶牵引在水面上滑行的试验型地效飞行器。

地效飞行器正在加载地效飞行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飞机和舰船制造技术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受气垫船发明的影响,以前苏联为代表的几个国家在地面效应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但较好地解决了飞行的纵向稳定性问题,还找到了应用动力冲压技术(PAR)提高升力和推力的方法。在气垫船上,用于产生升力的动力不产生推力,早期的地效飞行器也同样受到这种限制。苏联科学家使用PAR技术,将空气通过喷气发动机吹入地效飞行器机翼下的空间,不但明显增大了地效飞行器的升力,还可使80%的喷气能量转换成了推力,比原来增大7倍甚至更多。此项技术的发明,解决了长期困扰科学家的地效升力不稳定和推力不足的问题,使地效飞行器的承载能力和飞行速度大大提高,不但突破了“波障”速度,而且轻而易举地达到了“空泡障碍”速度,最高达到了400节。

在1980年代,前苏联实验性地开发出喷射推进的Ekranoplan,就是一种翼地效应机,其极限飞行重量可达1,000公吨,由于当时还处于冷战时期,西方国家对于苏联在隐密情况下测试的此种飞行器了解不多,只能暂时以“里海怪物”统一代称。

大部份翼地效应机都被设计为在水面上运作,因为水面比地面平滑和少障碍物,不单危险度较少,而且在不运作的时候,还可以利用水面浮力来承受机体重量,在起飞时亦较为简单。

物理学家StanleyHooker曾提出非常巨型、全重2,000公吨的概念翼地效应机,此机可以搭载超过1000个乘客,以低廉的价格高速往返目的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