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界视窗】智慧学校建设的五大支持系统

 天下知仓 2017-10-16



智慧学校作为一种高度技术化的学校新形态,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技术变革、知识爆炸的产物”,也是以学校为主体的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发展阶段。智慧学校的基本目标旨在恰当、有效地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学校原有业务(教学、科研、管理、评价等)的智慧化水平,根柢在于培养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的现代创新型、智慧型人才。然而,考虑到智慧学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刚刚起步,建设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众多问题,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加剧智慧学校的发展困境。此外,智慧学校建设还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内容广泛,涉及到学校的教学、课程、制度等多方面的建设;其主体丰富,关涉到学校系统内外的不同成员;其建设周期长,不能一蹴而就。鉴于此,构建智慧学校建设支持系统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智慧学校建设的政策支持系统

智慧学校是现代技术发展背景下的学校新形态,它要把学校教育业务提升到智慧化水平,没有政策的支持、引导、协调,则根本无法实现。当前对智慧学校的理念与价值的认识还没有达成共识,部分学校可能会出现无法执行或执行中走形的现象,这就需要相关教育政策来明确智慧学校的基本定位,规范与指引智慧学校的实践探索。教育政策是相关教育利益的“显示器”和“调节器”,能够调节组织机构、经费、人力资源、技术等方面支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它们彼此之间的协同效用,保障智慧学校平衡有序地推进。


从政策空间层次的视角考量,政策支持系统涵盖两类支持:一种是基本政策支持,另一种是具体政策支持。基本政策从宏观层面对智慧学校的建设工作进行规划、部署,发挥指导智慧学校有关工作的统摄性、全局性作用。2016年6月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提出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创新探索其在变革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上述纲要、规划等基本政策文件倡导的“技术促进教育变革”“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等理念从整体的角度明确了智慧学校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在一定意义上解决了智慧学校的定性与定位问题。


但是政府和教育部门没有明确出台有关智慧学校的具体政策,极易导致大部分学校在创建智慧学校过程中出现盲目、简单、随波逐流等现象。因此,智慧学校建设政策支持系统的构建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制定和出台智慧学校优先发展政策,强化人们对智慧学校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规范引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另一方面,考虑到政策与制度表现出的某种互补性,即政策规范不到的就需要制度加以约束。那么,建设智慧学校还需要相关制度的配套与支持:一是制定智慧学校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对智慧学校建设主体的言行及智慧学校的管理、建设活动给予规范、引导,保证智慧学校系统的预期目标得以有效实现。二是建立智慧学校激励与评估制度,具体措施有:制定智慧学校建设工作的表彰制度,定期进行智慧学校示范校评选工作,对在智慧学校建设、应用、管理、推广过程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校以及学校领导、教师等进行表彰与奖励;将智慧学校各项工作纳入政府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开展智慧学校发展概况、建设运行的绩效评估。三是构建智慧学校安全保障制度,为智慧学校搭建一个可靠、安全的学校信息系统。


二、智慧学校建设的组织机构支持系统

组织机构作为支持智慧学校顺利运转的关键因素,在智慧学校系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一方面基于智慧学校的发展需求和科学组织原则,将智慧学校的相关参与人员进行汇集与组合,使之形成合力,发挥集体之间的协作力量;另一方面通过明确智慧学校组织成员的地位、权利和职责范围,建立分层负责、分级管理的运行机制,使得智慧学校的管理工作更具科学性与实效性,从而利于智慧学校既定目标的实现。


依据学校变革所涉及到的决策主体和行为主体,智慧学校建设需要地方和学校两个层面的组织机构支持。这两类支持共同为智慧学校提供良好的组织支持环境。地方层面的组织机构主要指由各级政府协同教育行政部门成立的专门机构,负责地方智慧学校建设项目的规划、部署、建设、监督等各项工作,从整体上发挥组织机构的统筹规划与引领决策功能。例如,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成立智慧学校工作领导小组,以及该小组下的智慧学校办公室、智慧学校建设项目专家评审委员会等,来负责领导与管理各级各类学校的智慧学校建设项目的工作,从宏观层面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学校层面的组织机构是以该单位的校长任总负责人而成立的机构。学校层面的智慧学校工作小组是在地方层面智慧学校工作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主要负责智慧学校建设与应用的具体领导与管理,促使智慧学校建设的各项工作得到具体落实。


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组织机构的设计应职责分明,使每人都知道应该做什么,谁对什么成果负责;应排除由于工作分配的混乱和多变所引发的故障;提供反映和支持组织目标的决策沟通网络。”依据孔茨的观点,构建对智慧学校发展提供组织保障的组织支持系统,应从如下三个方面开展:第一,加强组织领导。政府教育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主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智慧学校对于革新传统教育以及加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同时各级领导应积极发挥作用,将智慧学校建设摆在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以及服务机构,从整体上加强智慧学校的统筹协调与组织。第二,明晰各级智慧学校组织机构的职能定位。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是智慧学校建设的责任主体,负责地方所有智慧学校项目的统筹规划、指导与推进;各级各类学校作为智慧学校的具体实施机构,负责智慧学校的具体建设和运行工作。第三,强化决策咨询工作。组建智慧学校专家团队,充分利用专家资源优势,为智慧学校项目建设和相关教育决策提供专业指导与参考。


三、智慧学校建设的经费支持系统

智慧学校的第一重境界是构建兼具开放、交互、智能、感知等特征的智慧校园环境,即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硬件、软件,特别是教育信息资源以及新技术的培训与应用等,这些建设都以一定的经费投入为基础支撑。故此,智慧学校建设必须要以一定的经费投入为基本保障。


按照经费来源的不同,可将智慧学校财政经费划分为三类:一是政府层面的财政拨款,主要包括中央政府设立教育信息化专项转移支付经费和各级地方政府从本级教育财政支出专款设立智慧学校区域发展专项经费,它们是智慧学校建设的主要经费投入来源;二是各种企业、社会力量或民间团体的经费投入,体现了社会人士对智慧学校的关注、认知与支持;三是学校自筹经费,具体指各个学校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教育贷款、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等方式主动筹措教育经费。从某种程度上讲,智慧学校的出现顺应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经费支持在智慧学校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一,在智慧学校建设前期,经费投入一般用于硬件设备与配套的软件、校园宽带网络、教育资源库等方面的建设。其二,在智慧学校的后期运维阶段,经费投入多是集中在硬件设备的日常维护与管理、软件系统的升级、资源的应用整合以及教师、学校领导、其他教育工作者的技术培训等方面。


如何构建一个稳定、有效的智慧学校,经费支持系统是当前需要考虑的问题。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几点措施展开。首先,要建立持续长效的智慧学校经费投入机制。各级政府在整合已有经费来源渠道的同时,制定智慧学校建设、维护、管理、应用的经费保障政策,在教育经费投入中加大对智慧学校的倾斜力度,以此应对智慧学校的基本发展需求。其次,要鼓励多方投资,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学校使用”的投资方式。具体而言,要改变以往教育投入方式单一、机制不够灵活的现状,建立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同时鼓励与吸引企业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方投资、多渠道筹措的智慧学校经费投入机制。企业和商家追求的是利益至上,因此,在智慧学校建设过程中应谨防被功利化的企业、商家误导和“绑架”,防止“唯商倾向”问题的出现。最后,要完善智慧学校项目与资金管理机制。即建立智慧学校经费的统筹协调机制,合理分配其在硬件、软件、资源、技术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比例,避免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的问题。


四、智慧学校建设的人力资源支持系统

影响智慧学校建设的诸种要素中,人力资源是最核心、最活跃的要素。在智慧学校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应把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人力资源作为整个智慧学校系统内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类支持要素,是推动智慧学校发展的内部驱动力,将为智慧学校既定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支持。


智慧学校建设所需的人力资源群体是广泛的,主要涉及到校长、教师、学生、教育信息技术人员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1)校长。智慧学校建设往往不是自发的,而是需要引领。校长在智慧学校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2)教师。智慧学校内的教师具有更高层次的教学智慧,主要体现在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将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能力。(3)学生。智慧学校的创建更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秉持“以‘技术促进学习者智慧养成’为本,深度融合”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协作等能力。(4)教育信息技术人员。教育信息技术人员主要是指信息技术教师、网络中心管理人员、媒体和技术设备管理人员等。智慧学校是新兴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学校发展新形态,它的运营与维护需要学校教育信息技术人员的支持。教育信息技术人员是构建智慧学校人力资源支持系统的重要力量。(5)其他教育工作者。其他教育工作者主要涉及到学校系统外部教育部门领导以及相关专家等。他们在智慧学校实施过程中扮演着组织者、规划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是智慧学校计划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外部支持力量。人力资源支持是智慧学校建设的题中之义。


建构智慧学校的人力资源支持系统,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围绕智慧学校的基本定位、发展目标,制定智慧学校人力资源规划;其次,加强智慧学校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推动学校人力资源群体掌握与智慧学校建设有关的知识、技能;最后,要完善智慧学校人力资源的甄选、引进、使用和流动机制,保持智慧学校人力资源队伍的先进性、合理性。此外,应厘清职责定位,加强智慧学校人力资源群体的有效协同合作。校长需要植根学校实际发展状况、办学条件等,制定智慧学校的宏观发展规划。教师需要在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基础之上,依托新技术探索教学模式的变革,进行技术性教学环境的构建。学生则应结合已有的信息技术经验与体验,参与到智慧学校建设活动中去,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教育信息技术人员需要协助学校对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教师研发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及负责学校硬件设备、软件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与升级。其他教育工作者,如各级教育部门领导应加强对智慧学校规划、督导以及评价等方面的宏观引导与调控工作;教育专家应为智慧学校提供专业的学术指导和实施策略支持。


五、智慧学校建设的技术支持系统

新的信息化技术是智慧学校建设的支柱与底座。智慧学校建设不是隔空建楼,其中的环境建设作为学校系统运作的外部空间,需要综合利用多种信息化技术对当前校园环境(物理环境和虚拟环境)进行智慧化的重组、变通与改造,构筑一个具有智能化、感知化、个性化、泛在化的智慧环境。智慧学校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技术的进步能进一步引领学校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将智慧学校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可以说,技术是发展智慧学校的基础与保障,离开了技术支持的智慧学校只会是空想。


智慧学校建设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发展与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是构建智慧学校系统的核心支撑技术,因此,智慧学校建设需要在这些方面下大功夫进行发展和创新。构建智慧学校的技术支持系统,第一,要制定智慧学校信息技术标准规范,形成一套面向各级各类学校的智慧学校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既能够促进各类教育数据之间的流通与兼容,又有助于数字化教育资源、软硬件资源等之间的整合与共享,从而实现不同智慧学校信息化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第二,要设立各级各类智慧学校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机构,同时在机构之下组建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专业服务队伍,负责为智慧学校前期建设与后期运营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服务。第三,应建设智慧学校研发基地,实现其在核心技术方面的研发与创新。因为智慧学校作为一项长期复杂的教育课题,其关键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必将能够满足智慧学校建设对新技术的需求。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教育学视野中的隐喻研究”( EAA140343)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第3期 鹿星南 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