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妨懂一点儒释道,试着学会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

 狼舞hxd 2017-10-16

   南怀瑾先生是对儒释道研究颇深的大学问家,知识渊博,智慧卓越,有人用“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来赞美他。他建议说,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对三个方面的书都读一些,综合起来吸取其精华方可受大益。

   记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读南先生的书之前本人是仅偏爱读儒家书的,而对释家与道家书则持排斥态度。最本初的想法是他们属于宗教范畴,而自已从小受的是无神论教育。当读了南教授的几本书,又鼓着勇气捧起了《道德经》、《弘一大师说佛》、《吴言生讲禅》等一些书,特别是近两年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和王蒙先生《老子的帮助》之后,感觉儒释道三方面道理相通,三方面的思想其实已经根深蒂固地充斥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我们的思想意识、行事习惯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受了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和支配。

(一)儒家——“拿得起”、“有为”、“食品店”

    儒家精神教给我们的是要“拿得起”,要“有为”。倡导立德、立功、立言,主张积极有为干事业。当年孔子、孟子之所以周游列国,其实就是找事干,是其有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思想动因所致,因而被称为“呆不住的圣贤”。说白了就是积极地找事干,“知其不可而为之”,也就是“拿得起”。

    有人将儒家比作是食品店、粮店,是让你吃饱饭的干事业的,是精神加油站,因为儒家思想激励人前进。“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人没有饭吃活不成;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不堪忍受。

(二)道家——“想得开”、“无为”、“药铺”

    道家精神教给我们的是要“想得开”,要“无为”。其实所谓的“无为”,讲的是要“有所不为”,不要“无所不为”。这个态度绝不是消极的,而应理解成积极的、主动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儒家《礼记·杂记下》中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可以看出儒道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时看到我们许多同仁室内高悬诸葛亮的“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条幅作为左右铭,岂不知“宁静”、“淡泊”体现的就是道家趣旨,而“致远”、“明志”则体现的是儒家趣旨,实乃儒道互补范例。人们对这一耳熟能详的语句认同了,其实也说明道家儒家的思想已经深深影响了人们。

    有人将道家好比作是药铺。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就需要吃药。当你身处逆境的时候,道家会劝慰你:“祸兮福之所伏,福兮祸之所倚”,不要陷入到精神痛苦之中不能自拔,要想得开,要看得远,要掌握安时处顺的生存技巧。

(三)佛家——“放得下”、“空”、“百货超市”

   佛教精神教给我们要“放得下”,信奉的是“空”。有人说信了佛就不结婚了,其实佛教并不是反对男婚女嫁,佛教看两个人结为夫妻,乃是因缘所致,“因缘和合,幻相方生”,只是不认同世俗的爱情观,教人们不要为情所苦。

   “放得下”其实是来之于禅宗讲的一个精典故事。有一次,一休禅师和徒弟出去讲禅。走到桥边遇上山洪爆发,洪水把唯一的桥梁冲毁了。师徒二人站在桥边发愣,正想着“怎么过去呢?”这个时候,有位年轻貌美的小姐也要过桥,看到桥梁断了,万分着急的跺着脚。一休禅师见状便走上前问:“小姐,你要过去吗?这样好了,我来背你涉水过河。”这个小姐因为有急事,顾不得男女有别,回答:“好啊!好啊!”于是,一休禅师就背着小姐涉水过去了。到了对岸,一休禅师把小姐放下来,双方便各奔西东。而跟在后面的徒弟心中一直不以为然的想:师父常常跟我们说,“男女授受不亲”,今天遇到这么一位美丽的小姐,却很欢喜背着他涉水过河。可是由于对方是师父,自己是徒弟,他也不敢说出心中的想法。但是,一天、两天、三天;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过去了。徒弟心里仍放不下那件事。终于有一天,他跑到师父面前说明他不以为然的意见。师父一听,不禁抚掌大笑:“哎呀!徒弟,你太辛苦了!我背那个女人过河后就放下了,你怎么还把那个女人背在心上,而且一背就是三个月,真是太辛苦了!太辛苦了!”

   应该说,世间每个人每天心里都背着各种的担子,包括疑惑、杂念、妄想、烦恼和一些是非善恶,有时候真是压得喘不过气来。凡事都计较,凡事都放不下,凡事都积压在心上,那人生会很苦。为什么不把心里的担子放下来,把心里的石头搬开呢?

    有人把佛教比作是一个百货超市,是满足你任何需求的。里面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你可以买也可以不买,但是社会需要它。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主张在对永恒的极乐世界的向往中,使心灵得以净化。

(四)儒释道——堂堂正正、轻轻松松、干干净净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把握好了将受用无穷,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

   儒道两家着重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

   而佛家是外来教,着重是讲人死哲学,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