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感悟交易方法……

 yh18 2017-10-17

最近,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理查德·塞勒在圈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除了诺贝尔奖这个IP外,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交易市场来说,塞勒的经济学理论是对传统基本面分析的全面推翻与革命。

传统经济学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假设:人都是理性且自利的,会尽可能地追求最大利益。然而塞勒采用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人是非理性的经济动物,而且这种非理性是普遍存在的。

塞勒认为,现实中的个人往往依靠直觉来解决问题,而且就算人们谨遵各种假设,也会经常犯错误,所以说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往往是一种理想的、简化的假设。现实世界纷繁复杂,个体之间千差万别,不可能用一个假设束缚住所有个体。诺贝尔的得奖也无疑是主流经济学界对这一理论的认可。可如果“理性人”的假设是错误的,那基于传统经济学而来的基本面分析就显得摇摇欲坠,而当我们的理性分析遇到现实交易的感性、偶然、意外时,我们又能从理查德·塞勒的行为经济学那里学到些什么呢?

禀赋效应

前不久,上海老期货人爆仓跳楼身亡消息让不少圈内交易者心生唏嘘,趋势、止损、高杠杆高风险等名词又再次不断地被人提起。当我们做交易的时候,盈利与亏损永远是相伴而生的。而无论是在“非农”这种大行情面前或者日常普通的交易面前,判断错方向都是常见的事,所以止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还是在保证金交易这种高杠杆之下。

不过,理查德·塞勒的禀赋效应指出,当你拥有一件东西时会让你高估它的价值。举个例子就是,当你持有美元的多头时,你在心理上会高估与强化美元的实际价值。如果此时美元下下行,你会因为这种高估而相信它的反弹,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止损点;如果此时美元上行,你又会因为这种高估而错过最佳的止盈点。

禀赋效应存在于我们交易的每一单,每一个操作当中,却又随我们每个人的交易习惯、交易心理而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当我们从今天发现它的这一刻起,就该留意它,时刻提醒自己是否受到它的影响,从而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交易行为来扩大盈利,减少损失。

跨期选择

在传统经济学看来,人是理性的,可以对长期的消费和投资做出合理的安排。不过塞勒指出,相对于即将来临的未来,人类对“当下”看重得多。当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冲动性时,一般的解决方法就是试图控制自己未来的行为,但在很多涉及跨期选择的情形下,个体能做出长期理性选择的能力是存疑的。

在行为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现象有个名词,叫做“双曲贴现”(Hyperbolic Discounting),也就是说,你今天对明天的关心,与明天对后天的关心是不同的,因此在每一个“今天”,你都会更重视现在,而不顾未来。这或许就是为什么短线投资者远远多于长线投资者的原因。不过为了长远考虑,短线与长线的选择,也值得我们重新审视与思考。

心理账户

长期以来,网上一直有着多种收入分配方法。比如,“32221分配法”:30%用于储蓄;20%用于债券;20%用于股票、外汇;20%用于实物投资;10%购买保险。以及“4321分配法”:40%用来投资;30%用来消费;20%用来储蓄;10%用来保险。

事实上,不管我们有没有一丝不苟地按照网上的方式分配我们的收入,我们的大脑都会自动给他们分类。心理账户理论认为,人们不仅有对物品分门别类的习惯,对于钱和资产,人们一样会将它们各自归类,区别对待,在头脑中为他们建立各种各样的账户,从而管理、控制自己的消费、投资行为。

友邦外汇提醒所有投资者:

控制好心理账户,这对任何一个投资者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大部分情况下,我们追求的只是让生活变得轻松、有趣和安稳,让我们在目前区间内最大效益地安排生活,而不是去一夜暴富或者爆仓跳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