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子茶馆83:人之欲

 博览众长123 2017-10-17


人之欲


让我们再回到哲学思想的根本问题:世界是什么,人是什么,社会是什么,三者之间如何依存互动?


西方哲学是从世界是什么开始有。最早的泰勒斯说:水是万物之源。到苏格拉底才探讨人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西方可能会有更早的哲学,但文字没有记载下来,思想就成了千万世纪远古吹过的一阵风,不知所踪,无法捕捉。


中国人不同,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他们刻下了思想的符号,并排列出数字的密码,把他们对天地人世界万物的观察和思想用符号的形式流传了下来。这就是“易”。当有了文字和方便的书写工具,记载下来的哲学,就是天地人立体的。


在探讨世界的起源时,西方的德谟克利特发明了原子论。世界是由很小很小的原子组成的。罗素又认为世界是由许多事物组成的,但事物并不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世界的基本要素是事实,事实是也是原子,也可称作逻辑原子。世界也是由事实原子组成的。维特根斯特进一步说:“原子事实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


在管子看来,世界、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每一个人,也是“原子”,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但是人不只是物质的人,人还思想,就构成了意识的世界,社会是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的结合体。因此,管子早早地就将哲学的探视镜伸向人的内部,注入人的心灵。《管子·权修》说:“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乡者,家之本也;家者,人之本也;人者,身之本也;身者,治之本也”。


人性的研究是哲学的内容,同是儒家,孔子性本善,荀子性本恶。休谟说:“历史的主要功用,只在于使我们发现人性中的恒常的普遍原则”。


人性的善恶之分后,管子进一步前进,抓住了人的本性:欲。


经营人心就要顺从满足人的欲望。《管子·牧民》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危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


管子认为,人的情欲是自然属性,“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管子·内业》)“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管子·水地))人是由气水之化合而生,而天地气水皆由道产生,故人在本原上也是由道产生形成的,道是“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管子·内业》)的本原。“道者,诚人之姓也,非在人也.”(《管子·君臣上》)人的饮食男女喜怒哀乐等生理心理自然属性,莫不由道而成。道之在人者心也,心的属性体现着道的属性。“人情不二,故民情可得而御也。”(《管子·权修》)人情是由人的九窍五虑感知外物反映于心而产生的,九窍五虑受心的支配,所以人情特征是道之于人的具体体现。人情的统一特征是什么?管子说:“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也。近之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管子·禁藏》)“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恶死,莫不欲利而恶害。”(〈管子·形势解〉)趋利避害、欲生恶死,是人情的基本生理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人类所共同具有的自然属性,它不因时空的变化而转变,也不固贵贱的差别而不同。


到了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阐述他的意志论,认为意志就是求生存的意志,包括两个方面:追求个体生命的保存,延续个体生命而繁衍后代。生存意志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和核心,人的行为受意志的驱使,是人求生存意志的外化和表现。叔本华之后,费尔巴哈也说,人的本质就是感情欲望,而人的基本欲望就是追求幸福,意志只是在追求幸福的意义上才是自由的,它服从追求幸福的必然性,追求幸福的欲望也就是“绝对命令,是一切道德行为借以表现的自然基础。这时,西方才有了人欲的哲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