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经常听说的“三焦”,到底是个啥?

 古道岐黄 2017-10-17

导读

“三焦”是六腑之一,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对它的形态、部位及其生理功能,历代医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邵念方先生认为,“三焦”是命门元气通行的道路,亦是元气发挥气化作用的场所,人体具有气化作用的部位就是“三焦”分布的地方,这就是“三焦”的全部含义。

今天给大家带来邵念方先生关于“三焦”的论述,希望能为仍旧困惑于这一概念的朋友带来帮助。


一、“三焦”的形态

关于“三焦”的形态争论已久。笔者认为,说其有形,大则脏腑之间、组织之间;小则肌腠纹理之间,凡有空隙之处,凡能进行气化之所,皆为“三焦”。说其无形,则是可言其功能而不可尽见其实质。所以,古人主张有形者,有的把“三焦”作为六腑之一,有的从皮肤毫毛的情况来判断“三焦”厚薄缓急的变化,如《内经》等;有的明确提出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如《灵枢·营卫生会》等;有的认为“三焦”是腹腔之油膜,如唐容川、张锡纯等;有的认为是空腔,如薛生白、张景岳、汪仞庵等;有的认为是淋巴系统,如章太炎、祝味菊、陆渊雷等。主张无形者,都是源于《难经·三十八难》所云“……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元气之别使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难经·二十五难》亦云:“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自《难经》之后,从其说者代不乏人,如杨玄操、孙思邈、滑伯仁、李梴、张山雷等,但都承认三焦的功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所谓“无形而有用”。可见,古人尚未完全理解三焦的生理实质,故硬把这一高度概括的脏腑概念加上一个具体组织的名称。我们应当本着中医理论体系的统一性、前后一致性和完整性来进一步探讨“三焦”的形态及实质。

二、“三焦”的功能

“三焦”既是元气通行的道路,又是进行气化的场所,所以,它的功能表现是多方面的。

(一)把五脏六腑的功能联系起来

气化作用是命门元气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贯穿生命始终,是机体推陈纳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五脏六腑来完成的。古人用“三焦”这一概念,把五脏六腑这一气化功能统一起来,正如《难经·八难》所说:“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中藏经》说:“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余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这说明通过三焦把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周身上下内外连贯成有机整体。

(二)把整个消化排泄过程联系起来

人的消化、吸收、排泄过程也是靠气化作用来完成的。《难经·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主纳而不出……中焦者……主腐熟水谷……下焦者……主分别浊清,主出而不纳,以传道也……”清·喻嘉言《医门法律·论三焦》也说:“三焦取火能腐物之义,火之性自下而上,三焦皆始于元气,游于中脘,散于膻中,皆相火之自下而上也。其曰上焦主纳而不出,下焦主出而不纳,其纳其出,皆系于中焦之腐熟,焦之为义可见矣。”这就把整个摄入饮食,进行消化、吸收和排泄的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所谓三焦消化腐熟水谷之热力,是来源于命门之火,乃先天真一之气,藏于坎中,此气自下而上与后天胃气相接而化,此生之本也。

(三)气血在“三焦”化生

气血的化生亦是靠气化作用在三焦完成的。《灵枢·营卫生会》云:“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又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又说:“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精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为血……”《灵枢·痈疽》云:“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营与血、卫与气同类而异名,说明营卫气血是在中焦脾胃和上焦心肺通过气化作用而生成的。

(四)水液通过“三焦”代谢

水液的代谢,不论是肺之宣降、脾之转运、肾之蒸化,还是膀胱之贮藏排泄,都是以“三焦”为通道,以气化为动力。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这是从水液的代谢方面再次说明“三焦”是元气的通道和气化的场所。

三、“三焦”的病理变化

“三焦”是元气通行的道路,又是气化场所。元气为诸气之根,如果“三焦”有病,元气通行受阻,气化功能障碍,则五脏六腑之气、阴阳营卫之气均不能发挥正常作用,必然导致诸证丛生。归纳起来有下面几个方面。

(一)出现五脏六腑功能失常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云:“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说明“三焦”有病则出现脏腑证候。清代医家便把“三焦”病变作为辨证的纲领,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肺经。”又说:“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可见,就温热病来说,上焦是指心肺,是病的初期阶段;中焦是指脾胃,病情较重;下焦指肝肾,病情到了最后阴竭阳耗的衰微阶段。这是“三焦”有病表现为脏腑病变的典型例证。

(二)出现水液代谢失常

三焦不通,气化不行,水不化气,水液宣通受阻而发生肿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三焦病者,腹胀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为水,留即为胀。”张景岳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胃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因水行必赖气化,肾主水,膀胱为州都之官,二者虽均主水液,然而必赖气化,而气化行水必历“三焦”,水在上焦必赖肺气宣降以运行,故称肺为水之上源;水在中焦必赖脾气输布,故曰脾主运化水湿;水在下焦必赖肾气之气化,故谓肾为水之下源。此乃人身三元之气,三者合一,上下贯通,一气周转,激发生机,滋养性命。若上焦闭塞,则肺气不降,肾气不化,脾气不运,水液停留,不归水腑而泛滥于三焦致肿胀。正如《圣济总录》所说:“若三焦气塞,脉道壅闭,则水饮停积……”

(三)出现气胀证候

“三焦”不通,元气通行受阻,气机壅闭,而出现气胀的证候,正如《灵枢·胀论》云:“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

四、“三焦”病的治疗原则

在治疗原则上,“三焦”病和其他腑病一样,都是以通为主。这是由“三焦”的生理特性和病理特点所决定的。因为“三焦”病变常常通过脏腑、气、水等病理证候体现出来,故在治疗时不能单独治疗“三焦”。一般是上焦病治心肺、中焦病治脾胃、下焦病治肝肾。历代医家多同意这个原则。总之,调理脏腑气机,疏通“三焦”之道,为元气通行开拓道路,为进行气化肃清场所。

五、“三焦”对人体的重要意义

“三焦”为六腑之一,故具腑主“传化物而不藏”的生理特性。这一特性是从它通行命门元气和进行气化之生理功能概括出来的。古人把它说成“元气之别使”“决渎之官”,以及“蒸津液”“化精微”“开发”“泄气”“出气”“出于”“走于”等描述皆有“通”“行”之义。正如《千金要方·三焦脉论》所说:“夫三焦者,一名三关也……合二为一,有名无形,主五脏六腑往返神道,周身贯体,可闻不可见,和利精气,绝通水道,息气肠胃之间,不可不知也。”吴天锡亦说:“三焦者,禀元气以资始,合胃气以资生,上达胸中而为用,往来贯通,宣布无穷,造化出纳,作水谷之道路,为气之所终始也。”由此可见,历代医家从各个角度对三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认识越来越深刻,使中医学理论逐步系统化、科学化。“三焦”的存在,体现了人体的完整性、统一性,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奠定了物质基础。说明脏与脏之间、脏与腑之间、腑与腑之间、脏腑与体表组织器官之间及与九窍之间的联系,都是以“三焦”为通道。若没有“三焦”,元气无以通行,气化无有场所,一切组织器官就会失去生理功能。所以说,人的生命不能脱离“三焦”而存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