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诊质控新标准“呼之欲出”

 渐近故乡时 2017-10-17

“永远缺少一张病床”、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急诊科多年来在工作中的这些难点和问题,有望在接下来的一两年内,通过质控能力的提升而得到改善或缓解。

高效的科室质量管理是医院急诊工作顺利开展的首要前提,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与健康,也体现医院的整体科学管理和医疗技术水平。但众所周知,多年来,不光中小型医院的急诊科问题积重,各大型城市的三甲医院亦存在工作压力大、医务人员严重不足和安全危机等。

伴随诸多社会因素和经年未改院内机制的是,所有医院的急诊科几乎都成了“九心中心”:即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心、疑难患者聚集中心、慢性患者康复中心、待住院患者等候中心、终末患者关怀中心、老年患者滞留中心、酗酒患者暴力发泄中心、“三无”人员收留中心、各种社会问题纠结的中心。

不少专家和医院院长此前曾发出呼吁:“打破急诊医疗的发展不均衡态势,建立一套新型、完善而高效的急诊质量控制体系已成为各相关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的重要课题。”

2017年,依托中国质量控制研究学会和中国医院品管圈联盟的监督指导,“中国急诊质控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北京成立,旨在“围绕急诊质控适宜技术应用、优化急诊流程等开展工作,为联盟成员提供培训和交流机会,从而提升我国急诊治疗和质控水平”。“联盟”由中国医疗质量控制研究学会、中国医院品质管理联盟(原“中国医院品管圈联盟”)和几十家医疗机构和企业等自愿组成,中国医疗质量控制研究学会主席、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于学忠担任联盟主席,中国医院品质管理联盟主席刘庭芳担任联盟首席顾问。

中国医院品质管理联盟主席  刘庭芳

“联盟的‘质控标准’预计半年到一年时间完成,在一些医院进行临床验证后会提交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部门审议。如能获得通过,将意味着其成为国家标准。”于学忠告诉《中国医院院长》。

权威平台引入先进工具

联盟牵头单位,协和医院急诊科始建于1983年,在国内“首开先河”,也为众所公认,而今走出了一条示范性的学科成长之路。

即便如此,在于学忠看来,如果把急诊科拟人化,正如其“接待”的危重患者,多年来各大医院急诊体系自身“已负荷过重,有功能衰竭之忧”,协和急诊科也不例外。

在“联盟”成立大会上,于学忠表示,“只有具备较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才能保证急诊医疗体系快速、高效地完成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紧急救治任务,提高急诊医疗质量管理,提升急诊效率,减少患者的滞留,保证绿色通道畅通。同时也能健全医疗质量规范,避免医疗纠纷出现。”

将“质控”的意义提升到如此高度,不只是协和医院急诊人的愿景,更在参与此次大会的数十家医院急诊科负责人中间达成共识。

“联盟由协和急诊科牵头,具有重要意义。以三十家医院为基地,从理论到实践开展工作,联盟的相关成果如能迅速、普遍推开,会是很了不起的贡献。”刘庭芳表示。

“中国急诊质控中心的大本营在协和,联盟的相关工作做起来会容易些。可以预见,相关标准出来后,甚至有希望促进急诊科医务人员的待遇和职称等有关法规的变化。”出席了急诊联盟成立大会的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于增智也告诉《中国医院院长》。

联盟成立后,刘庭芳曾为以上提及的三十家大型医院急诊骨干做了培训。“培训后的讨论环节中,很多人都认为,以前工作中很难找到‘抓手’,但现在有了联盟这一平台,用好一些新型工具,将来的工作和服务质量会产生相当大的改变。”

刘庭芳提到的“新型工具”,主要指的是中国医院品质管理联盟的多个质管体系。今年3月6日,“中国医院品管圈联盟”正式更名为“中国医院品质管理联盟”。“改名的背景是去年10月出台的《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其中重点提及要应用医疗管理工具来保障医疗安全。而在这些工具中,品管圈工具是较常用的。”

力促中国医院品质管理联盟成为“急诊联盟”的监督和指导单位的是于学忠。两年前,协和医院的护理部便在工作中广泛运用品管圈工具进行精细化管理,于学忠偶然间了解后,深受启发。“品管圈的很多工具在护理上有用,在医技层面也应该有用。”于学忠告诉记者,品管圈的引入,是自己牵头创立“急诊联盟”的初衷和信心之一。

刘庭芳的话也印证了于学忠的判断。“品管圈迄今办了四次大赛,第一次时参与者中95%都是护理人员,医生数几乎为零;而去年的第四次大赛上,在护理总量增加的情况下,医生参与度大幅上升,已占到50.5%。这一趋势,让于主任下定决心联合品管圈发起了这个联盟。”

注重“实操”与标准推广

2015年3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过一版《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其中对急诊科医患比、急诊科护患比、抢救床位病患比及I、II、III、IV级患者比率等12个重要指标进行了梳理,也明确了这些指标的定义、计算公式,但在某些专业人士看来,“指标”的主要意义在于为进一步加强急诊质量管理与控制,保证医疗质量等创造了一定的政策条件,却并非解决急诊工作中疑难问题的“实操指南”——相比之下,“急诊联盟”在不久的将来推出的“质控标准”显然更具实操和指导意义。

于学忠告诉记者,联盟目前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收集和整理问题,之后进行排序和归类,最后拿出针对性方案。“例如,中国人有‘先来后到’的思维习惯,但事实上按病情轻重分级却是必要和合理的;分级之后,马上要面对的则是什么级别的患者由哪类医生进行诊治等。此外,还要有院前和院内患者的衔接和医患沟通办法等细则出来,这些都是重要课题。”

按此前规划,“质控标准”推出后,会有系列“硬性”和“软性”标准。例如在“硬性标准”中,除强化此前2015年版“指标”的若干内容,还将增加更多急诊科的建设标准。“会根据医院级别、每天急诊患者数量、轻重患者占比等数据,制定出相应急诊疗区的面积、设备、医务人员配比等标准;软性标准的制定,则会重点考虑医院的诊断能力和误诊风险等。”

于学忠做了一个类比。“就像工厂的产品标准,距离标准越近,急诊医疗质量就越高。所以,一定要先有一个标准出来。”

除了“质控标准”的制定,联盟未来承担的工作还有很多。

于学忠介绍,在临床管理和教学培训方面,一方面,联盟将加强各成员单位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优化各单位急诊流程,推广最新技术,进行技术帮扶,相互协助诊疗危重症及疑难病例;另一方面,将鼓励扶持具有专科特色的急诊基地建设,协助组建局域性急诊特色诊疗中心(如中毒、创伤等);

教学培训方面,将加强各成员的规范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建立示范培训基地,推广先进的培训经验,联盟成员共享远程及网络视频教学等。

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朱华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目前国内急诊学科的广度和深度其实已赶上甚至逐步超过国外,但在标准化和规范化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国内一些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以及一些偏远地区的急诊科的诊疗水平还比较落后,在这种背景下,协和医院等大型医疗机构以“联盟”互助方式拉动此类医疗机构的急诊质控能力,逐步缩小彼此间的差距就有了深远意义。

除去院内质控,各大中小医疗机构急诊科面对的问题受制于诸多因素。

成效可期 先行一步

不过,虽然近来各界对联盟的成立一片叫好声,但也有若干声音认为即便不久后有了较为科学的“质控标准”并且广泛被应用,急诊科处境也不可能完全摆脱积患严重的整体医疗大环境,迅速得到改观。对此,于学忠也有着清楚的认识。

“例如,国家近年大力推行的分级诊疗是好事,但和急诊工作如何更好地结合,就成了我们今年的一项重点研究课题。事实上,受分级诊疗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急诊。”于学忠认为,在一些情况下,急诊患者人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多。“比如在某些环节没有打通时,患者看急诊还是会不相信社区,仍然跑到大医院的急诊科大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也曾表示,急诊科时下面临的很多问题,和公众长期以来对急诊定义的误解也有很大关系。“近半数的急诊患者其实都不应该在急诊看病,应该到急诊的危重患者常年比例不到20%。急诊就应该与急救相关,主要是救命的诊疗。”

外界声音还认为,仅靠急诊“质控标准”的提升和再造,同样无法在短期内解决急诊医护人员劳动强度大、精英不足、待遇偏低、职称评定体系缺失以及衍生而来的“准医闹”等问题,而解决此类问题,需要更多政策、机制、公众教育,乃至相关法规的紧密配合和及时跟上。

“联盟现在做的一系列工作,会积累相当多的大数据,例如,多少患者是真正需要看急诊的,有哪些就是奔着大医院来的,这些数据我们在统计完成后,会不间断地向上汇报,以辅助有关部门进行下一步的决策。”于学忠表示。

尽管仍有诸多问题的解决并非一朝一夕,刘庭芳和于学忠仍欣慰于中国整体医疗品质近年来的巨大提升。作为联盟的首席顾问,刘庭芳受国际医疗品质协会(ISQua)之邀,将在今年10月参加在伦敦举办的国际医疗品质大会。“这将是我们第一次代表国家以团队身份出现在国际医疗质量展示的舞台上。”刘庭芳告诉本刊记者。

无论如何,联盟迈出了将中国急诊质量控制最新成果推上前台的最重要一步。”这也是参与了联盟成立大会,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数医院急诊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文/记者 吴佳男


本文系《中国医院院长》杂志原创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