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步中国星空

 德如赤子 2017-10-17

                        苏州石刻天文图

     “三垣二十八宿'星官体系的典型代表


第一章        中国星空


中国古代的星官,从天皇大帝到农丈人、从战场到市场、从天枪到簸箕,其名称和布局都非常社会化,地上王国、山川百物、人间百业都搬上了天际,涵盖了古代神话、历史典故、社会制度和人文习俗等,几乎是按照地上人间的模式在天上复制了一个世界。


以'三垣二十八宿'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星象是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反映及缩影 ,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观念最典型、最形象的体现。在世界几大文明中,中国星象十分独特,是历经千百年世代相传的世界文化瑰宝。 


星座的由来


自古以来,光辉的日月、灿烂壮丽的星空一直都吸引着地球上各个文明人们的目光。人类最占老的科学——天文学就是从人们仰观天象开始的。最初人们观望星星,而又不知其为何物。随着对头顶星空的不断观察,人们对星星逐渐熟悉起来,为了观测和记忆的方便,先人把夜空中的繁星划分成群,各群的星数多少不等。将一群之内的星用假想的线联系起来,就组成了各种图形。这图形和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很相似,于是便给它们取了相应的名称,这就是星座。

观测组成星座的恒星,在占代天文学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观测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星座中各颗恒星的关系,并把结果编成星表或者绘制成图。人们用这些星表和星图来判定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并作为观测日月行星等天体在天空中运动的坐标。


星空的含义不是星空自给的,而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星座体系和星座文化。现今大家广泛使用的是源自古希腊传统的88星座系统,它的主要依据是希腊神话和动物世界,由此组成了天上的奥林匹斯山和动物园。


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大国,有着博大而深厚的天文学传统。中国的天文学理论、天文仪器、观星测天、恒星体制、历法编制等,经过长期发展,达到了高深精微的程度,在世界几大文明中十分独特。


中国的恒星命名与西方完全不同。星座在古代中国被称为“星官',东汉张衡描述星官的命名:“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于是备矣。'从天皇大帝到农丈人、从战场到市场、从天枪到簸箕,布局和名称非常社会化,地上王国、山川百物、人间百业都搬上了天际,涵盖了古代神话、历史典故、社会制度和人文习俗等,几乎是按照地上人间的模式在天上重新建造了一个世界。可以说中国传统星象是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在天上的反映及缩影,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观念最典型、最形象的体现。

 

中国传统星官体系的形成


中国星官体系的形成,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约到繁杂,由若干主要星官到联络起全天星官的过程。


在中国上古时代的夏商周,天文知识非常普及,深入人心,三代以上,人人知天文的实际情况,为后来形成中国特色的天文学体系奠定了基础,星空被初步分区,一些重要星官被命名,如〖北斗〗、〖中星〗等。


进入战国时代,星占术广泛流传,并形成了诸多流派,其中不乏大家,诸如石氏、甘氏、巫咸氏、黄帝等。为了星占的目的,星占家们进行了大量恒星观测,命名了许多星官,最有代表性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天文学家甘德、魏国的天文学家石申和商代的天文学家巫咸三家各自命名的星官体系,人称《三家星经》,但久己失传。各派星占家对全天星官的认识都不够完整。从天文学的发展要求以及对星象的观测需要来说,完整地认识全天星官非常必要。


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绘有二十八宿图像的漆箱


1978年在湖北随州发掘的曾侯乙墓为战国初期曾国国君乙的墓葬,葬于公元前433年前后,其中出土了绘有二十八宿图像的漆木箱,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关于二十八宿的实物例证。


左图是出土的漆木箱,右图为盖顶图案。图案右边的动物是龙,左边是虎,正中是篆书的“斗”字,围绕斗字顺时针排列的是同为篆书的二十八宿名称。


1900年6月22日在敦煌莫高窟出土了《敦煌星图甲本》,它以星图的方式详细描绘了三家星官的位置。学者认为《敦煌星图甲本》的底本是在隋唐之前绘制而成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数最多的星图。我国学者潘鼐先生和邓文宽先生在 20世纪80年代依据敦煌文献等资料,汇集三家星官的记载,复原了涵盖全天恒星的《三家星经》。


到了古代天文学高度发达的汉代,较完整的中国星官体系得以建立。同一官的星以线形联络,并以距星为主,注出其他相关星点,以及各个星官之间的联系。《史记》、《汉书》中就己经详细地记录了一些重要星官名称和星数,其中在《史记》中有我国最早的古代关于二十八宿及四象的完整记载。


统一全天星官的工作由三国时代吴国的太史令陈卓完成。陈卓善于星占,精通天文星象,约270年前后,他把当时所知最重要的石申、甘德和巫咸的三家星官,并同存异,综合编成了一个具有283个星官、1464颗恒星的星表,史称“陈卓定纪”。陈卓综合而成的283官星象体系被后世史书所采纳,成为我国观测星象的基础。


在陈卓关于全天星官的划分中,凸显了中国“二十八宿'星官体系。“二十八宿'简单地说,就是先以历史上一些重点观测的恒星作为标准,然后再以线形联络起它近旁的部分星,如此构成一宿。全天共有28个宿,分为四组,称为东、南、西、北四官,即东官苍龙、南官朱雀、西官白虎和北官玄武,以这二十八宿为代表,携领囊括全天的所有星官。


“三垣'的创立比“二十八宿'晚一些。人们仰观天顶,先把北极周围的广泛天域定为“紫微垣”,也叫“紫宫”或“中官”。由于古人己将二十八宿分配入东西南北四官,而中官仅含一个紫宫,有些单薄,先人便将紫微垣和二十八宿之间的部分天域进行了划定,分别命名为”天市垣”和“太微垣” 三垣在隋唐之际趋于成熟,合并二十八宿后成为新的“二十八宿三垣”体系。后来“三垣”的地位逐步提升,在此基础上成为“三垣二十八宿'体制。


基于传统文化的“三垣二十八宿”星象体系,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有别于西方的最引人注目之处,自陈卓初定,至体制完全建立,传承了千余年,一直到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华,西学东渐后才被较大地改变


下面节录一段古籍中的文字-摘自《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


《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曰明都。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xiǎn)。申命和叔,宅朔言,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yù),鸟兽氄(rǒng)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六甸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尧于是命令羲和,恭谨地遵循上天意旨行事,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来制定历法,以教导人民按时令节气从事农业劳动。


又命令羲仲,住在东方海滨名叫旸谷的地方,恭敬的象礼接贵宾一样地等待着日出,以观测太阳初升时运行的次第,并以表影的斜直,测知月躔(chán)的进退。以春分之日,昼夜交替的时间和朱鸟见于南方正中的时间,作为考定仲春的依据。这时气候温和,人民分散在四野劳动,鸟兽也顺时生育繁殖起来。


命令羲叔,住在太阳由北向南转移的地方,这个地方叫做明都,在这里分辨观察太阳向南移动的次第,以规定夏季应从事的农事。并恭谨地等待着太阳的到来。以白昼时间最长的那天为夏至,以这天火星出现于南方正中的时间,作为考定仲夏的依据。这时天气酷热,人民住在高处,鸟兽的毛也变得稀疏。


又命令和仲,住在西方名叫昧谷的地方,以测定日落的处所,恭敬饯别落日,并测定日落时的躔次,以规定秋季收获庄稼的工作程序;以秋分之日,昼夜交替的时间和虚星见于南方正中的时间,作为考定仲秋的依据。这时,人民离开高地而住在平原,从事收获庄稼的劳动;这时鸟兽羽毛丰盛,可以选用。


又命令和叔,居住在北方叫做幽都的地方,观测太阳从极南向北运行的情况,以白昼最短的冬至那天晚上,昴星见于南方正中的时候,作为考定仲冬的依据,这时人们都住在室内取暖,鸟兽为了御寒,毛长得更加细密而丰盛。


尧说:“哎!羲氏、和氏,你们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周年,将多余的天数留下来,在每三年之后合成一个闰月,并推定春、夏、秋、冬四季而成岁。由此规定百官的职务,如此,许多工作便可藉以振兴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