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时的刺史,长史,司马等都相当于什么?

 听涛小主 2017-10-18

如果历数古时所有的刺史、长史、司马的官职沿革是一桩比较复杂的事情,偷个懒,讲一下这三个职位放在一起出现比较大概率状态的唐朝时候。

唐代刺史沿用隋制,为一州的行政长官,但不带军号(北魏北周刺史例加将军并开府,有加持节、都督等号的,都督一州或若干州,又有加仪同三司者,北周还常兼总管,为总管者位高权重),每州员额一人(之前有两人三人的),品秩按照州的等级由从三品到正四品下不等——州均按其地位之轻重、辖境之大小、户口之多寡以及经济开发水平之高低分为上、中、下三等:30000户以上为上州,20000户以上为中州,20000户以下为下州,上州刺史从三品,中、下州刺史皆正四品下。

刺史的部属包括长史、司马(这就是本题另外提及的另两个职位)、别驾、录事参军、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参军事等,员额增减不一(中、下州其下佐官仿上州,但不全置)。

唐初刺史例加使持节,给铜鱼一枚,唐中期以后多兼防御使、团练使,这一系统的下属又有押牙、虞侯、兵马使。

(唐朝行政区划地图)

上图中唐朝的道虽然也可以说是“道州县”三级制中一级行政区划,但是是所谓'虚三级“,道本质上是一个监察机构,各道置采访使(采访使倒是和汉朝时候的刺史制度相仿),唐朝的州由隋朝的郡改名而来,但是此时的全国已经不是秦朝时期三十六郡的格局,州的数量有300多个——据《旧唐书 地理志》的记载,贞观十三年(639)全国有358州,1551县——所以论行政层级,唐朝的州类似于省、直辖市一个级别的行政单位,但实际上相当于明清时期一个州或府的区域范围和实际级别(明代以刺史作为知州的雅称比较贴切,清代用来称呼知州因为知州的级别已经和明代不同所以不很准确)。

电视剧《神探狄仁杰1之使团惊魂》中,幽州刺史方谦的权柄特别是对军队的指挥权过于彪悍,这是两汉三国时期刺史(州牧)的既视感,与唐朝的情况不尽相符。

(袁绍打败公孙瓒后,令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汉末的刺史相当于后世省一级官员,刘表为荆州牧,袁绍为冀州牧,实际都等于割据政权)

简单地比方,从辖区范围看,唐朝的刺史相当于地级市的市长。

长史、司马、别驾(中州不置)称为“上佐”,一般情况下,并无具体职任,因其品高俸厚,又不亲实务,故多用以优待宗室或安置闲散官员等,所以白居易称这类官为“送老官”(《香炉峰下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句“司马本为送老官”,彼时他正任江州司马)。

(江州司马青衫湿)

但唐朝官制,凡刺史缺员或为亲王兼领时,上佐可代行州事,徐敬业在则天顺圣皇后光宅元年(684)九月起兵于扬州时,当时负责扬州政务的就是扬州长史陈敬之。

徐敬业以“扬州长史陈敬之阴谋造反”为由指使同谋构陷其入狱,自称是奉有密诏的扬州司马,开府库,发盔甲给囚徒工匠,斩杀陈敬之而起兵。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瞾檄》)

陈敬之实际上是代行州事的长史,徐敬业也自称司马,都印证了上佐可代行州事的规则,但到徐敬业正式起兵之后,他自称为匡复府大将军,领扬州大都督——这虽然是徐敬业僭称,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大都督才是一个文武兼备的方面大员,而刺史并不是。

套用刺史相当于市长的比方,长使类似地级市副市长级市长助理,司马相当于副市级警备司令。

但是更多地情况长史和司马特别是司马确实如白居易所说是“送老官”——俸禄相当高,又是副手,不用承担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责任,或者换言之就是没有领导责任——以司马为例,司马虽然理论上是军事方面的官员,但是凡发兵10人以上,除紧急情况外都要有尚书、门下省办法的皇帝敕书和兵符,州刺史与折冲都尉(唐府兵制军府称折冲府,长官为折冲都尉,上府正四品上,中府从四品下,下府正五品下)勘契乃发,在整个体制中,司马从功能上说实话实属多余。

因为上述原因,所以司马等经常用来作为安置贬谪官员的职位。

除了上述的白居易之外,“永贞革新”失败后,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也是如此,“永贞内禅”后,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病死);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次年赐死)。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八人先后被贬为边远八州司马,其中柳宗元被贬永州,刘禹锡被贬朗州——而且这些被贬的司马在官衔后面还要加一个补充:“员外置同正员”完全剥夺其行政权力,这在当时已经几乎可以说是对官员最重的处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