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课 | 《论语·八佾》16

 deckie 2017-10-19

子曰:“射不主皮⑴,为⑵力不同科⑶,古之道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

【译文】孔子说:“比箭,不一定要穿破箭靶子,因为各人的气力大小不一样,这是古时的规矩。”

【注释】⑴射不主皮——“皮”代表箭靶子。古代箭靶叫“侯”,有用布做的,也有用皮做的。当中画着各种猛兽或者别的东西,最中心的又叫做“正”或者“鹄”。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射应该是演习礼乐的射,而不是军中的武射,因此以中不中为主,不以穿破皮侯与否为主。《仪礼?乡射礼》云,“礼射不主皮”,盖本此。⑵为——去声,wèi,因为。⑶同科——同等。

 

朱熹《论语集注》:

为,去声。射不主皮,乡射礼文。为力不同科,孔子解礼之意如此也。皮,革也,布侯而栖革于其中以为的,所谓鹄也。科,等也。古者射以观德,但主于中,而不主于贯革,盖以人之力有强弱,不同等也。记曰:“武王克商,散军郊射,而贯革之射息。”正谓此也。周衰,礼废,列国兵争,复尚贯革,故孔子叹之。杨氏曰:“中可以学而能,力不可以强而至。圣人言古之道,所以正今之失。”

 

郭美华

(原文)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射的最初起源是狩猎、战争的需要,逐渐演变为礼仪的一种。但射礼的具体规定,则较为繁复,各家说法歧义较多。旧说,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之类不同。据《仪礼》,“射不主皮”上有“礼”字:“礼,射不主皮”。旧祝认为这里是指乡射礼。

主皮的意思,是射箭的内容和目的。射箭的时候,有一个靶子,是用不同的兽皮来做的(根据天子、诸侯、大夫、庶民等等地位的不同,使用不同的动物皮来做,比如天子用熊皮,诸侯用麋皮,大夫以及一般的士,只能用布来代替,大夫画上虎豹、士画上鹿和豕);靶子上有一个中心位置,周围也根据不同的权力地位,以不同颜色形成不同的圈层。射箭,主要就是要射中靶子的中心。如果是训练有素的士兵,最好的表现就是要用箭贯穿靶子中心。对于一般选择有力者作为士兵储备,也重视能不能射中靶心,虽然不一定能射穿。强调射穿,是贯;强调射中,就是主皮。主皮和贯不同。孔子从礼的角度来看待射,当然就不主张注重力气的贯和主皮了。孔子说是“古之道也”,表示当时射礼的举行,已经丧失了“射不主皮”的要义,而也崇尚任力中的了。

孔子这里引用“射不主皮”,其根据是“力不同科”,这个力不同科的意思是什么呢?这个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1)射作为礼仪,具有道德教化的意义,在道德教化意义中,最为重要的不是依据力气而射中鹄的。我们可以参照孟子的说法来理解。孟子认为,射有一个力气和技巧的区别:“射于百步之外,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万章上》)不同的人有不同气力,百步穿杨并不是每一个人的气力都达得到的。而在力所能及的距离内,射中靶心,则是一个经过练习可以获得的技巧。而且,孟子认为,(a)作为礼仪,射内涵着一种教化意义,可以比喻为仁之道:“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公孙丑上》)同时,(b)射具有其自身内在的规矩,君子习礼成性也是遵循规则而行为的过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尽心上》)尤其重要的是,(c)射还需要以人的德性作为基础。在《离娄下》,孟子举了一个故事就很有意思地突出了学射者的德性之端: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思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矣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2)作为礼仪的乡射礼,有好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看一个射者的气象、气质、容貌、射姿等等;第二个环节才是看射箭能否中鹄的;第三个环节是看射箭的动作能否与音乐、舞蹈之节奏相合。作为第二个环节的“主皮”,并不是最重要的。

(3)乡射礼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为军队选择具有作战能力的射者。但是,射者都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庭从事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兵役的担负,需根据其家庭所耕之地及其产出的多寡不同而相区别。所谓“力不同科”,就是不同家庭可以担负兵役之类力役之事的不同层次区别(比如,地力财力强,人口多的家庭,可以多出人服役;地力财力弱,人口少的家庭,则少出服役之人;而同样的家庭,遇到丰、欠的年岁不同,也区别其服役的时间长短,丰年长一点,欠收年份短一点等等)。

 

 袁青

    这段话讲的是射礼,主要争议在于“射不主皮”的解释。

    何晏《集解》引马融之说:“天子有三侯,以熊虎豹皮为之,言射者不但以中皮为善,亦兼取之和容也。”“射不主皮”也就是说射者仅仅射穿箭靶是不够的。

     朱熹注曰:“皮,革也。……古者射以观德,但主于中而不主于贯革。”程树德认为朱熹说胜于马融之说,但“主皮”当训“中”,非训贯革。我认为程树德之说可能更好,孔子是说,射礼,射中不射中并不重要,因为各人的力量有差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