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课 |《论语·八佾》13

 deckie 2017-10-20

王孙贾⑴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⑵,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⑶。”

杨伯峻《论语译注》:

【译文】王孙贾问道:“‘与其巴结房屋里西南角的神,宁可巴结灶君司命,’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道:“不对;若是得罪了上天,祈祷也没用。”

【注释】⑴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⑵与其媚于奥,宁媚如灶——这两句疑是当时俗语。屋内西南角叫奥,弄饭的设备叫灶,古代都以为那里有神,因而祭它。⑶王孙贾和孔子的问答都用的比喻,他们的正意何在,我们只能揣想。有人说,奥是一室之主,比喻卫君,又在室内,也可以比喻卫灵公的宠姬南子;灶则是王孙贾自比。这是王孙贾暗示孔子,“你与其巴结卫公或者南子,不如巴结我。”因此孔子答复他:“我若做了坏事,巴结也没有用处,我若不做坏事,谁都不巴结。”又有人说,这不是王孙贾暗示孔子的话,而是请教孔子的话。奥指卫君,灶指南子、弥子瑕,位职虽低,却有权有势。意思是说,“有人告诉我,与其巴结国君,不如巴结有势力的左右像南子、弥子瑕。你以为怎样?”孔子却告诉他:“这话不对;得罪了上天,那无所用其祈祷,巴结谁都不行。”我以为后一说比较近情理。

朱熹《论语集注》:

王孙贾,卫大夫。媚,亲顺也。室西南隅为奥。灶者,五祀之一,夏所祭也。凡祭五祀,皆先设主而祭于其所,然后迎尸而祭于奥,略如祭宗庙之仪。如祀灶,则设主于灶陉,祭毕,而更设馔于奥以迎尸也。故时俗之语,因以奥有常尊,而非祭之主;灶虽卑贱,而当时用事。喻自结于君,不如阿附权臣也。贾,卫之权臣,故以此讽孔子。天,即理也;其尊无对,非奥灶之可比也。逆理,则获罪于天矣,岂媚于奥灶所能祷而免乎?言但当顺理,非特不当媚灶,亦不可媚于奥也。谢氏曰:“圣人之言,逊而不迫。使王孙贾而知此意,不为无益;使其不知,亦非所以取祸。”

吴龙灿:

【注解】(1)王孙贾:卫灵公有权势的大臣,时任大夫。 (2)媚:谄媚、巴结、讨好。(3)奥:室中西南角,按礼制为室内尊处。 

【意译】王孙贾问道:“与其讨好奥,不如讨好灶。此言何意?”孔子说:“不能这样啊。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释疑】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按古代礼制,奥尊灶卑。王孙贾借用俗语,比国君为奥,自比为竈,希望拉拢孔子投靠自己。孔子看破了王孙贾的嘴脸,凛然自重,不为所动,并以天喻君,告诫他不要因为一时拥有权势而自鸣得意,拉帮结派,为非作歹,应该与国君同心同德,勤政爱民,否则有一天得罪了国君,到时候再祷告就迟了。更進一層意思,靠媚以事人,是從政之大忌,順天道、盡人事方為正途,孔子警告不走正途的王孫賈,天不可欺,欺必自取其禍,勸誡其改邪歸正、自求多福。

陈迎年:

译:王孙贾问:“与其巴结大神,不如巴结灶王爷,这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不对。如果得罪了上天,再怎么巴结祈祷,也是没有用的。”

释:“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是当时的俗语,有如今天人们时常提到的“阎王好见,小鬼难缠”,或者“县官不如现管”等。有人猜,作为卫灵公的大臣,王孙贾问这句话的意思,是想提醒孔子应该阿附于他。

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的生活有依止吗?若有,这依止又该如何确定呢?儒学讲,“从道不从君”,道统要高于政统,师要尊于君。李泽厚把这种师道尊严推源到儒学对氏族社会的民主遗风的情感性保留。实际上,儒学托古以言志,不过是一种文化理想罢了。有人把这文化理想内化于己,甘愿被“庭杖”以死;有人把这文化理想讲给他人听,工媚奥灶以得利;有人对这文化理想毫无所觉,鹦鹉以学舌……因此,现在的关键并不在“心即理”还是“性即理”、儒学是否以情感为本体等问题,而在如何让这种文化理想落实的问题。换言之,“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在技术上如何是可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