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而无信⑴,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⑵,其何以行之哉?” 杨伯峻《论语译注》: 【译文】孔子说:“做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軏,如何能走呢?” 【注释】⑴人而无信——这“而”字不能当“如果”讲。不说“人无信”,而说“人而无信”者,表示“人”字要作一读。古书多有这种句法,译文似能表达其意。⑵輗、軏——輗音倪,ní;軏音月,yuè。古代用牛力的车叫大车,用马力的车叫小车。两者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就是驾牲口的地方。那横木,大车上的叫做鬲,小车上的叫做衡。鬲、衡两头都有关键(活销),輗就是鬲的关键,軏就是衡的关键。车子没有它,自然无法套住牲口,那怎么能走呢? 朱熹《论语集注》: 輗,五兮反。軏,音月。大车,谓平地任载之车。輗,辕端横木,缚轭以驾牛者。小车,谓田车、兵车、乘车。軏,辕端上曲,钩衡以驾马者。车无此二者,则不可以行,人而无信,亦犹是也。 王光辉: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本章可以说是考据学家驰骋其才力一个很好的地方,什么是輗?什么是軏?无论考据者如何绘声绘色,身处当代坐奔驰、奥迪的我们,还是一头雾水。要言之,輗、軏可谓车之关键,是车得以运行之重要部件。以此来譬喻信,乃人之能行之关键。具体到《春秋》来讲,《春秋》善胥命。所谓的胥命,为诸侯相见,约言不誓。桓公三年《春秋》:“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杜预注:“胥命者,诸侯相见,约言而不歃血”。《荀子·大略》:“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言。故《春秋》善胥命,而《诗》非屡盟,其心一也”。相较于古代的胥命,春秋时多的是背约叛盟,是故《春秋》用时、月、日例来给予评判:一般来讲,大信书时,小信书月,不信书日。通过这样的方式,呼唤人与人,国与国以诚信来维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