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化”——中医科研的致命错误4

 钟家台 2017-10-20

“西化”——中医科研的致命错误4

阉割在先

迈过了自设的跳板,“肾的研究”就开始对中医的肾大肆阉割。继“综述”之后,研究者通过“异病同治的物质基础--肾虚”一文,推出了一个“证候群诊断模式”(亦即“症候群”)的“肾虚诊断标准”。尽管这个“标准”在其后“肾阴肾阳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原则的初步探讨”和“祖国医学‘肾’的研究总结”二文中有所“修改”,但“证候群诊断模式”丝毫没有改变。

所谓“证候群诊断模式”,就是以一组证候为“指标”,见到这组相应的证候,便可以对疾病做出诊断的一种形式。

经过几次修订的“1978新试行肾虚辨证标准”首先规定:只要具备腰脊酸痛、胫酸膝软跟痛、耳鸣耳聋、发脱枯悴、齿摇稀疏、溺有余沥或失禁、性机能失常(梦遗、阳萎、滑精)7项中的3项,就可以诊断为“肾虚”。然后,再见到“主要标准”畏寒肢冷、面目虚浮、舌淡胖嫩苔润3项中的2项,和“次要标准”夜尿频多、便溏溺清、脉微弱迟3项中的1项,就可以进一步诊断为“肾阳虚”。这个“标准”貌似简单明了,实则是对中医的肆意阉割。

一、阉割了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

如前所述,中医的“辨证”是针对疾病过程中表现的证候,依据病因病机的理论,通过综合性辨析,以认识疾病病机的思维过程。所以说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病因病机”理论,是中医临床辨证的根本依据。照研究者的诊断模式,见到几个主要证候和几个次要证候组成的证候群,便可以给这证候群直接贴上具有病机含意的肾虚标签。这就意味着,中医的辨证以求机,从此可以改变为见证便知机了。由“辨”到“见”,表面上仅一字之差,但是它不仅违背了“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基本哲学原则,更重要的是把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从临床诊断中彻底阉割了。就是说,“见”到一组“证候群”,便可以对疾病做出诊断。那么“辨”就是多余的了,由此,“辨证”所依据的病因病机理论也同样是多余的了。可见由“辨”到“见”这一字之变,便轻而易举地使中医学的发展史倒退了两千五百多年,一步退回到《黄帝内经》之前的随证(随机性)治病时代。这时候,表述病因病机的名词术语,其含义和词性也随之变异。蜕变成替一组证候群命名的一类异名词。

二、阉割了中医的藏象经络学说

病机学说是以藏象经络学说为基础的。病机学说被阉割以后,五脏六腑,精、气、神,十四经、十五络,及其相互之间联系、关系的一系列学说,自然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医学理论,是对人的生命过程和防病治病的规律性的总结;而这些规律性的总结,更是临床诊断治疗的根本依据。象“证候群诊断模式”那样,见到一组证候群,就可以对复杂的疾病做出诊断。那么临床看病就变得象手持着彩票、眼望着揭示屏幕对奖券一样——只要认识几个字,谁都可以对号入座当中医大夫。如此,汗牛充栋的中医典籍,读书万卷的中医学家还有什么用处呢!其实,作为中医生理学的藏象经络和作为中医病理学的病因病机被阉割之后,中医也就寿终正寝了。

另外,联系到“综述”一文中“‘肾’的地位远远超出其他脏腑,而有主宰生命的概念”的说法。肾“主宰”生命,则同样“主宰”五脏六腑;而肾有真阴、真阳,则肾阴、肾阳便是人的生命“主宰”。如此,整个中医理论,就剩下一个肾,一个阴阳。当全部的中医理论到头来只剩下一个肾的时候,藏象经络、病因病机,不说废止也得废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