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淋证方

 经旨传习 2017-10-20
  治淋证方

     2015/4/8(标签:肾膀胱、肝脾)

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症状的病证。汉代华佗《中藏经》根据淋证临床表现不同,提出了淋有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气淋有虚实之分)。《诸病源候论》将淋证的病机进行了高度概括:“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景岳全书》提出:淋证初起,虽多因于热,但由于治疗及病情变化各异,又可转为寒、热、虚等不同证型。清·尤在泾在《金匮翼·诸淋》中说:“初则热淋、血淋,久则煎熬水液,稠浊如膏如砂如石也。”说明各种淋证可相互转化,或同时存在。基本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脐下),肾与膀胱气化不利;病理因素为湿热,病理性质有实、有虚,且每见虚实夹杂之证;病理演变为初起多属实证,淋久湿热伤正,每致脾肾两虚,由实转虚,如邪气未尽,正气渐伤,或虚体受邪,则成虚实夹杂之证;病位在肾与膀胱,与肝脾相关;病因为外感湿热,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情志失调),虚实不调,从而令腑脏不和,致肾虚而膀胱热,或禀赋不足、劳伤久病、房事不节、多产多育等。

各种淋证又有不同的特殊表现,如热淋起病多急骤,小便赤热,溲时灼痛,或伴有发热,腰痛拒按(苔黄腻,脉滑数);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症状,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突发甚者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病久砂石不去者手足心热,舌红少苔齿印,脉细弱带数);气淋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苔薄白,脉弦;少阴脉数者,男子则气淋);血淋为溺血而热涩刺痛(舌尖红,苔黄,脉滑数);膏淋见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口干,苔黄腻,舌质红,脉濡数);劳淋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舌质淡,脉细弱);寒淋指因寒而淋,临证以常有先寒战而后尿淋沥不爽为特征。淋证与癃闭(尿闭)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但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为癃闭。血淋与尿血(溺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等症状。尿血多无疼痛之感,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膏淋与尿浊(指小便混浊白如泔浆的症状,亦多因湿热下注、脾肾亏虚等所致)在小便浑浊症状上相似,但后者在排尿时无疼痛滞涩感。则仍以有无尿痛作鉴别。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淋浊》所言:“大凡痛者则为淋,不痛为浊。”即尿浊若有尿痛,则或是膏淋,或是膏淋式的淋浊了。淋浊放到以后讲。

淋证治分类古来有方,但也不乏后来者。尤张锡纯治法,爰录其方于下。

理血汤:生山药一两(1两=30克或46克),生龙骨(捣细)、生牡蛎(捣细)各六钱(1钱=3克或4.6克),海螵蛸(捣细)四钱,茜草二钱,生杭芍、白头翁、真阿胶(不用炒)各三钱。此汤剂治血淋及溺血(尿血),大便下血证之由于热者。

血淋脉弦者,宜以柏子仁八钱代方中山药以养肝;血淋中杂有膏淋、气淋者,可在血淋愈后用膏淋汤、气淋汤分治之。溺血者可加龙胆草三钱(溺血热者居多,其证多出溺道,间有出精道者。大抵心移热于小肠则出溺道,肝移热于血室则出精道。在方中加生地黄可泻心经之热,加龙胆草亦可泻肝经之热)。大便下血者去阿胶,另加龙眼肉五钱;若(脾)虚甚者,又当重用白术,或更以参、耆佐之;若(脾)虚而且陷(中气或大气下陷)者,当兼佐以柴胡、升麻;若(脾)虚而且凉者,当兼佐以干姜、附子,减去芍药、白头翁。而溺血间有因寒者,则此方不可用(脉微弱而迟,自觉下焦凉甚者,可投以四君子汤<查百度>,加熟地、乌附子;对非凉非热,但因脾虚不能统血而溺血者,仍宜用四君子汤,以龙骨、牡蛎佐之)。对血淋须看血色分冷热,色鲜者,心、小肠实热;色瘀者,肾、膀胱虚冷。

血淋大抵出之精道,其人或纵欲太过而失于调摄,则肾脏因虚生热;或欲盛强制而妄图采补(即精欲出被摄回),则相火动无所泄而生热等。此以致血室(男女皆有,男以化精,女以系胞)中血热妄动,与败精溷合化为腐浊之物,或红或白,成丝成块,溺时杜塞牵引作疼。故血淋若是热淋之甚者,即其热甚或令血散失其常经,当溢渗入胞时亦成血淋也。

膏淋汤:生山药一两,生芡实、生龙骨(捣细)、生牡蛎(捣细)、大生地(切片)各六钱,潞党参、生杭芍各三钱。此汤剂治膏淋。若其证混浊而不稠黏,宜减龙骨、牡蛎之半。

膏淋小便溷浊,更兼稠黏,便时淋涩作疼。此证由肾脏亏损,暗生内热所致。肾脏亏损则蛰藏不固,精气易于滑脱;内热暗生则膀胱熏蒸,小便改其澄清。久之,三焦(网油)气化滞其升降之机,遂致便时牵引作疼而混浊稠黏。

气淋汤:生黄耆五钱,知母四钱,生杭芍三钱,柴胡二钱,生明乳香、生明没药各一钱。此汤剂治气淋。

气淋小腹常常下坠作疼,小便频数,淋涩疼痛。因其人下焦(脐下)本虚素蕴内热,而上焦(膈上)气化又复下陷郁而生热,则虚热与湿热互相结于膀胱,滞其升降流通之机而成气淋之证。

劳淋汤:生山药一两,生芡实、知母、真阿胶(不用炒)、生杭芍各三钱。此汤剂治劳淋。有思欲无穷,相火暗动而无所泄,致积久而成淋者,宜以黄柏、知母以凉肾,泽泻、滑石以泻肾,其淋自愈。慢性尿路感染者,亦可试用劳淋汤。

劳淋因劳伤肾气而成,其人或劳力、或劳心、或房劳过度,皆能暗生内热而耗散真阴。阴亏热炽熏蒸膀胱则久而成淋,小便不能少忍,便后仍复欲便,常常作疼(尿留茎内,数起不出,引小腹痛)。然此证得之劳力者易治,得之劳心者难治,得之房劳者尤难治。

砂淋丸:生鸡内金(黄色,净)一两,生黄耆、知母各八钱,生杭芍、硼砂各六钱,朴硝、硝石各五钱。共轧细炼蜜为丸,桐子大(赤小豆大小),食前开水送服三钱,日两次。此丸治砂淋,亦名石淋(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砂石)。若去方中黄耆,加生硫黄四钱,更加生石膏两半,则化石质之物当更效捷也。

石淋因三焦气化瘀滞,或又劳心、劳力、房劳过度,致膀胱生内热,内热与瘀滞煎熬而结成砂石,以杜塞溺道而疼楚异常。小砂石可用药化之,而大若桃杏核以上的则不易化之。若于食料中多调以醋,则可以预防、治疗石淋。当石杜塞不通时,可仰卧通溺;若仍不通,则可侧卧、或立起时用手按地,令砂石离开杜塞之处以通之。此不失为一种急救之法。

上所论五淋,病因不同而证皆兼热,应属热淋后转归。因热淋是淋证之初起,是热邪、热毒、湿热致病,属于实证,多见于急性泌尿系感染。《景岳全书》谓:“淋之初病,则无不由乎热剧,无容辩矣。”《证治准绳》亦曰:“淋病必由热甚生湿,湿生则水液浑凝结而为淋。”故从热淋治起具有积极意义。何为热淋?上面已有所交代,而溺色黄赤,小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苦、呕恶,或有大便秘结,热甚则变尿血,亦有小便后如似小豆羹汁状等,更是显征。所以热淋的治法应以清热解毒、祛湿利尿为主,可予八正散加减(查百度),更可予单味鲜小蓟以治疗(每次取鲜小蓟80 克,加水250 毫升,煎沸3 分钟取汁温服。每日3次)。

寒淋汤:生山药一两,当归三钱,小茴香(炒捣)、生杭芍、椒目(炒捣)各二钱。此汤剂可治寒淋。凡实有寒热凝滞,寒多热少之淋,皆可治以此汤剂自愈。即对喜饮热汤,喜坐暖处,时常欲便,便后越发抽引作疼者,皆可归治寒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出:“淋家不可发汗,汗出必便血。”即淋证禁汗禁补。这是与尿闭(癃闭)最大的不同。淋证在转归上,首先是虚实之间的转化,如实证的热淋、血淋、气淋可转化为虚证的劳淋。反之,虚证的劳淋,亦可能兼夹实证的热淋、血淋、气淋。而当湿热未尽,正气已伤,处于实证向虚证的移行阶段,则表现为虚实夹杂证候。其次是某些淋证间的相互转换或同时并见,前者如热淋转为血淋,热淋也可诱发石淋。后者如在石淋的基础上,再发生热淋、血淋,或膏淋并发热淋、血淋等。在虚证淋证的各种证型之间,则可表现为彼此参差互见,损及多脏的现象。但热淋、血淋有时可发生热毒入血,出现高热神昏等重笃证候,若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不但可转为劳淋,甚则转变成水肿、癃闭及关格(小便不通谓之关,呕吐时作谓之格,是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所致)等证,或肾虚肝旺而头痛、眩晕。石淋因结石过大,阻塞水道亦可成水肿、癃闭及关格等证。膏淋日久不愈,精微外泄,可致消瘦乏力,气血大亏,终成虚劳病证。

现代研究对淋证提出如下预防调护:1、注意外阴清洁,不憋尿,多饮水,每2~3小时排尿一次,房事后即行排尿,防止秽浊之邪从下阴上犯膀胱。妇女在月经、妊娠期及产后更应注意外阴卫生,以免虚体受邪。2、养成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饮食宜清淡,忌肥腻辛辣酒醇之品。3、避免纵欲过度,保持心情舒畅,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