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8课北宋的统治

 熊谷幽兰 2017-10-20

第七单元 多民族政权并立与两宋社会变化

28课北宋的统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识记赵匡胤实施集权的具体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赵匡胤要实施集权的原因的探讨,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合作探究重点的学习能力。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论从史出、提炼观点的历史学科素养。

3.通过阅读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料,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与分析,学会感知、体会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从而得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启示。

3.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从而学会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的国策。

教学难点:理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多民族政权并立与两宋社会变化”中的第一课。在内容编排上,教材着重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四个方面介绍了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其中特别侧重于介绍“重文轻武”的国策。北宋吸取五代十国以来藩镇割据导致政权更迭频繁、天下动荡不安的历史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遏制了割据分裂的因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有些措施却矫枉过正,导致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

学生情况分析:

1、初中生好奇心强,对知识的渴求旺盛,不满足于老师对课本知识的简单重复。故教师应遵循新课程的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对课文内容灵活处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对历史学科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对历史学习的热情较高。这一课涉及的很多故事学生都耳熟能详,教师教学中可采用游戏连连看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3、七年级的学生依然偏重于形象思维,对史实的理解还缺乏正确的认识,教师要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真正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疑点解惑

四、教法学法。

1.精选史料,通过材料分析,让学生自主研究讨论北宋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2.通过列表整理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受史学观点,增加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打天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但有一个人,他兵不血刃,在不到5天的时间里,就黄袍加身。被人戏称为历史上最轻松开国的皇帝。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你们知道是哪一位皇帝吗?播放视频《黄袍加身》,结束后教师提问:精彩的故事总让我们意犹末尽,《北宋的统治》这一课中还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一、披上一件黄袍——得天下

1.北宋建立( 教师课件展示北宋建立的知识表格                              

北宋的建立简表

 

建立者

主要事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知道北宋建立的基本史实。

2.北宋建立,结束分裂

1)动态地图演示北宋逐渐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过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北宋立国之初的形势,强调北宋统一了中原大部分地区和南方,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北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一,而是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如辽、吐蕃、大理、西夏)并立。

2)教师设问:俗话说:“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武夫出身的宋太祖将会如何治天下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然过渡到下一教学内容的学习。

 二、扛起一份责任——治天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教师课件展示“太祖特烦恼”的材料:

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太祖建隆二年》,49页,北京:中华书局,1995

教师设问:太祖烦恼什么?

2)教师课件展示“赵普开‘药方’”的材料:

……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太祖建隆二年》,49页,北京:中华书局,1995

教师设问: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哪些解决措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知道宋太祖为何要强化中央集权以及打算如何强化中央集权。

3)补充故事《杯酒释兵权》引导学生在听故事中感悟到:一个皇帝处理事情都需要策略,不能为所欲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和心理健康教育.

4合作探究“我为宋太祖当谋臣, 在“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问题上宋太祖是怎么处理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展示唐宋录取进士名额表。陈尧咨的故事

时 代

统治时间(年)

录取进士总人数(人)

年平均录取进士人数

唐朝

290

7448

26

宋太祖

17

188

12

宋太宗

21

1487

71

宋真宗

25

1760

71

宋仁宗

41

4561

112

教师设问:从表格信息和岳麓书院、《退将诗》中,同学们知道宋代出台了什么新政策吗?

设计意图:利用陈尧咨的故事引出“重文轻武”的国策,通过《退将诗》和表格材料培养学生从中获取、分析信息与归纳知识的能力,大力发展科举制度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措施。

6)以表格的方式整理归纳:(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简表

 

措 施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阅读教材,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个学习小组归纳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请小组派代表展示归纳的措施,其他小组纠错,教师适当点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北宋实行 “重文轻武”的国策,有人认为这样的国策促使宋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给宋朝带来很多弊端,被后世称为“弱宋”。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起到的作用

1)教师课件展示看“疗效”的材料: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精兵……是以天下晏然(安宁),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内乱),此制兵得其道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二·兵四》(全二册),

1327页,北京:中华书书,1986

教师设问: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说说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分析,学生很容易认识到北宋这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遏制割据分裂因素的举措,有利于维护统一和安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赵普的“药方”的确很有效果,可这药用得有点猛了,以至于埋下了一些祸根。

设计意图:自然引出下一部分的内容。

三、埋下一些祸根——危天下

1.合作探究

同学们想一想,哪些政策出了问题?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分为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四个小组进行讨论,各组组长负责整理成员的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北宋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弊端。

2.展示探究结果

各小组派代表利用黑板展示本小组的探究结果,各小组间互相评价,教师视情况适当补充点评。

设计意图: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增加生生互动、小组互动和师生互动的机会。

3.连连看

请学生把相关的措施与对应的弊端连起来:

地方财政困难

 
①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权                 

政府机构重叠,                                        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庞大。

 
②分割宰相的权力                       

③禁军定期换防

④将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

军队指挥作战不灵,战斗力下降。

 
⑤增设通判监督知州

⑥重文轻武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加深认识积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带来的弊端,并导致贫积弱的严重后果。

六、课堂总结

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 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重文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为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这也留给我们无限的思考与启示。

助记一、二、三(四)

1. 一场兵变(960年陈桥兵变)一种国策(重文轻武

2. 两大军权调整:剥夺高级武将军权;从地方挑选士兵编入禁军

3.中央三权分立:宰相专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理财政

  地方三大调整:派文官任知府、知州;设通判分割知府、知州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设立三学: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州学、县学

科举制三变化:严格考试程序(糊名);增加录取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七、板书设计

               28  北宋的统治

1、披上一件黄袍——得天下

   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 979年结束分裂

军事:控制军权

经济:集中财权

政治:强化皇权

文化:重文轻武

 
2979年扛起一份责任——治天下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埋下一些祸根——危天下

         积贫积弱(亢官亢贾亢兵)

八、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及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重点是记诵宋太祖采取的措施,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发。在本课中,以材料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采取的那些集权措施所带来的负面效果,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启发。因为本课采用多样化的材料对比,为学生创设了可思考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宋朝强与弱的反差,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误区,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明白政策的制定要有可持续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