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高考作文模拟金题(一)中西教育的对比

 老刘tdrhg 2017-10-20

2018年高考作文模拟金题(一)
中西教育的对比
——英国教育部借鉴“中式教学”写作指导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庄照岗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2016年7月12日,英国教育部决定,未来4年,全国约8000所小学将采用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并为此向这些学校拨款5400万美元。据介绍,这项改革涉及全英约一半小学。不仅如此,英国还建立了35所专业数学教学中心,作为普及“中式教育”的平台。
关于“中式教学”,争议由来已久,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分数为上的考核体系等,都动辄得咎。很多国人觉得问题一大筐,英国教育部官员却来取经,并大范围推广“中式教育”模式,颇堪寻思,也激起了人们对中国教育方式的关注和热议。
以上文字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确定立意,明确文体;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写作指导】:

材料作文的审题,首先要概括材料,找准核心关键词:面对动辄得咎、饱受诟病的“中式教育”,而英国近一半的小学将采用其数学教学方法,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其次要有回答问题的意识,即明确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思考。第三要有细读材料的意识,英国学习“中式教育”,并非全盘照搬,而是有选择地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了在小学阶段推广中式数学教学方法。第四,对“中式教育”的议论不能笼统,要将其具体化为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分数至上的考核体系、高强度的练习等。最后,写作要有针对性,可以针对世人对“中式教育”无理无知的批评,结合英国来华取经,凸显“中式教育”的优势和上千年来在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上的贡献;可以针对看到英国来华取经,国人对“中式教育”盲目的自信,表达自己的忧虑,并希望“中式教育”能正视自己的问题,不断改进。

还要注意写作过程中的四个不良偏向:

①只谈“中式教育”的利与弊。不是扣着“英国小学将采用‘中式数学教学’方法”这个事件来展开对中式教育的思考,而是抛开材料,只抓抓住“中式教育”来议论,给人脱离材料,写作没有针对性的感觉。
②机械地选边站,文章逻辑奇怪。有同学的文章的行文大致是这样:英国学习中式教育是不明智的选择,原因在于中式教育的弊端皆是,例如填鸭式扼杀思维,评价单一带来的巨大压力……。这种文章的逻辑是:中式教育是 一团臭不可闻的狗屎,而选择学习中式教育方式的英国也是有眼无珠的傻子。
③把握材料不准,盲目推崇英国来华取经,而置“中式教育”于不顾。有同学的行文思路是,在这个事件的 我看到了教育强国的英国人的国际视野,对自身问题的反省能力,对多种不同教育方式的吸纳的开阔眼界和胸襟……。一个教育强国近一半的小学采取中式数学教育方式,难道中式教育的优点不是被学习和借鉴最应该突出的吗?你对中国教育的思考去了哪里?
④背后强烈的民族自卑感,缺失了大国国民的自信与胸怀。还有同学面对英国人学习中式教育,充满了忧虑,可是这个忧虑是为英国人操碎了心:英国那种以人文情怀、具有顶尖大学的国家,引进我们这种弊端重重的教育方式,会不会受到冲击啊?读这样的文章我想每个中国人都会感到情感不适,让人觉得,你根深蒂固的民族自卑心把你逼到墙角,还弯着腰,惴惴不安地仰着头,深怕来访客人不满意!任何文章,特别是这种涉及到国家层面、民族层面的文章,特别是一个少年,该有的虎虎锐气,蒸腾的自信力,舍我其谁的霸气是应该有的,把它们融入到文章的逻辑中、语言中,撑起文章的框架。

【佳作示范】:

习人所长,去己糟粕
黄筱惠
英国普及“中式教育”的消息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纷纷为颇受责咎的“中式教育”平反。而笔者认为,为其平反为时尚早,在他人取我精华时,我们为何忘了去己糟粕?
诚然,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都有其可取之处。分数为上的考核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学生不断向上、积极进取;对数学高强度的教学与训练也能启发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的学科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式教育填鸭式的教学很难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同时将除“高考”外的可能性斩除在深宫苑墙之外。英式教育恰恰相反,它将学生放归“森林”,让学生去寻找自己愿意栖身的树。它提供了充足的选择与自主,赋予了每个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它所缺的,不过是学科教学的方法。
正如中式教育有着坚实的学科大地,却住在井里;英式教育有着广袤的素质之空,却无落足之地。英国走到井边,拾起石子,开始建设自己的大地;我们却笑以为自己是最佳模范,仍住井底。孔子早已向我们阐明了从师学习的道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韩昌黎亦曾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正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当英国择我善者,我们切不可以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技高一筹,实际上,这恰恰是英国在这平等的交流学习中抢占了先机。英国看到了我们的优势,不巧的是,我们看到的也是自己的优势。
英国取我精华,我亦应去己糟粕,习人所长。令人庆幸的是,中国的教育改革已在浙江点燃,不幸的是,考试机制的变革只能让分数更真实、有分量,一旦深究其神,我们会发现,衡水还是衡水。归根结底,国人对教育的观念仍然老套而片面。教育不是标准化生产,一套试卷不足以作为标准来束缚教育;教育不是为了让人们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它是教书、育人,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与未来,传播一种思想,传播一份关怀。为此,国人必须认识到中式教育的不足,敢于直面缺陷,虚心向他国学习,方能离开井底,拥有一片广袤的素质之空,切勿重蹈晚晴闭守之辙。
英国之举既值得我们学习,也是对我国人民智慧的肯定。望平反之事暂歇,改革之旗高举,望我们也能习人所长,去己糟粕,真正做到“育”人。
点评:本文立意高远,视野阔大,既能扣紧材料,抓住材料的核心内涵和具体细节,又能理性思辨,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能客观公正地看到“中式教育”的优点,又能一针见血指出其弊端,牢牢抓住“习人所长,去己糟粕”的中心论点,娓娓阐述,言简意赅,毫不拖沓。

变时空角度,审教育长短

陈佳睿
中国式数学教育借英国教育部的推广走入英国小学课堂,引发人们痛陈中式教育之是非。而我认为,此举是英国取长补短的大胆尝试,也是我国明辨长短的绝佳依据。
英式教育以兴趣主导的宽松氛围,与中式教育分数主导的紧张氛围,可谓是相辅相成。英国教育部单独引入数学一颗、科,一方面是因为探索时的谨慎心理,而更多原因离不开其教育环境的特点。数学与人的逻辑思维、变通能力等密切相关,学好数学的挑战让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加之英式课堂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若非有兴趣、有能力者,学生们的学习步伐往往随知识的加深而愈加缓慢。一个中英两国交换数学老师的实验便可验证,中式课堂以老师监督为动力,以足量的习题为道路,至少在数学一科上有着无可比拟的长处。
但英国教育部并非引入了完整的教育体系,而是保留了他们对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视和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语的发扬。那些新闻一出便高歌中式教育的人或许应稍减急躁,对局部的借鉴不等于对整体的肯定。笔者认为,既然有“学生”这一称谓,意味着人不仅要学,还要使其应用于人生。在改革中受益的英国学生可以增强对数学的基本掌握能力,也可不断探索对数学的热爱,最终即便数学不优异,全才之能会助其拥有光明前程。
回归中式教育,世界视角的评价无疑帮助我们明辨自身的长短。我们的教育模式在科举制之上发展,已有悠久历史,人们对其评价也颇有两极化趋势。能够成为他国教育模式的蓝本,当然不乏可取之处;填鸭式教育固然可以压抑孩子懒惰、趋利的天性,却同时压抑了孩子创新、追逐兴趣的本能,可见不可取之处也不容忽视。英国的大胆尝试,让我们得以反省自己、放下过褒过贬的成见,重试一份对教育的理性和信心,或许才是整个事件最深的意义。
当时间与空间交织的时候,事物在实践的检验下显出利弊,在空间上与他物的比较中露出长短。教育同理,它有着各种坐标系去测量与看待,唯有我们在各个角度去审视它,才能完善它的模样。
点评:本文审题细致,立意中正,行文畅达。细致体现在作者抓住了英国教育部借鉴“中国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这一基本事实,而没有盲目乐观、以偏概全;中正体现在观点平和,不激进、不极端,既从英国借鉴中看到“中式教育”的优势和精华,也从自身的体验和认识中看到“中式教育”压抑孩子天性、兴趣的弊端与不足;畅达体现在全文不蔓不枝,有条有理,言尽意达。

中式教育,涉身而迷旁观反清

肖啟泽
“中式教育”这一长久以来为国人所诟病的国产教育模式,近来,却被教育历来先进的英国引入了他们的小学教学。这一鲜明对比,折射出中国作为当局者的迷惑和英国作为旁观者的清醒。
作为一个孕育了剑桥、牛津等世界名校的教育强国,英国的“不耻下问”,必然历经了一次次的深思熟虑。教育大家苏霍姆林夫斯基将教育按内容分为两块:生存型教育与学习型教育。前者如鹰隼试翼、雏鹿初奔,是为了让孩子适应人类社会的初级教育;后者,才是以提升学识为目的的。而英国引入中国高效的小学教育,正是弥补其初级教育缺陷的有效手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提升国民数学水平的同时又不妨害中学、大学中自由、创新的教育模式,这是英国人的清醒。
反观中国,由于囿于“填鸭式教学”牢笼良久,中国民众对本国教育模式有了一种本能的抵触,以至于陷入了“当局者之迷”。国人有着明显的“重创新而轻记诵”的思想,这从网络上充斥的理科生对文科生的嘲讽,到中国诗词大会上观众对选手“死记硬背”的质疑都可见一斑。但无可否认的是,任何创新的基础都在于积累,正如文学家梁衡说的:“写作源于阅读”。我们可以仰望星空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但也应该脚踏大地上的九九乘法表。对记忆背诵等硬性训练的排斥使国人对自己国家的教育方式妄自菲薄,这是国人的迷惑。

这一清醒、一迷惑背后,潜藏着的,是两国看待事物的不同态度。百余年前,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碎了国人的天朝上国美梦,我们开始了“师夷长技”的百年血泪长征。从那时起,我们便开始不断质疑自身。我们不怕质疑,我们也不怕壮士断腕,但我们的过度自责却让我们良莠不分、青红不辨。打倒孔家店、废除汉字、推倒古城墙......我们在迷惑中已经失去了太多太多。而英国,百年前唤醒了沉睡的中华,今日之行为也未尝不振聋发聩。日不落帝国那清晰的自省与宽广的胸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教育强国应有的客观、理性与包容。这条新的征途上,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愿中国教育能一扫眼前的迷雾。唯有在博采众长与批判继承中不断发展自己,才能最终冲破“教育落后”之藩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点评:本文的最大亮点在于指向现实,针对性强。开篇即点出国人对“中式教育”的偏见,接着从英国的视角,“一个孕育了剑桥、牛津等世界名校的教育强国”,英国的“不耻下问”,必然历经了一次次的深思熟虑,英国的深思熟虑正显示出“中式教育”的优势和价值。进而正面肯定“中式教育”,同时对国人的“妄自菲薄”进行批判,最后再次点题“一个教育强国应有客观、理性与包容的心态”,而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