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蓝田猿人

 思明居士 2017-10-20

蓝田猿人也称蓝田中国猿人蓝田人。早期猿人化石。1969—1964年在我国陕西省蓝田县发现。生存于五、六十万年以前,地质年代属中更新世早期。所发现的化石有:头骨一具、上下领骨各一具和牙齿十余枚。形态特征:头骨骨壁极厚,超过北京猿人和爪哇直立猿人的头骨相当部分的厚度;额骨很宽,明显向后倾斜;眉嵴粗壮,在眼眶上方形成一条横行的骨嵴;脑容量很小,估计约为780毫升头骨高度甚小。这些特征明显表明蓝田猿人较北京猿人和爪哇直立猿人更为原始。伴生动物化石有剑齿虎、剑齿象、爪兽、丽牛等。还发现旧石器时代初期的打制石器,如刮削器、石片和石核等。

  中国直立人化石及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出土地点。在陕西省蓝田县东15公里处的公王岭和县西北10公里处的陈家窝村。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陈家窝村附近发现人类下颌骨化石;1964年在公王岭发掘出土人类头骨化石,19651966年在大规模发掘中,发现石制品及动物化石。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王岭遗址位于灞河左岸最高一级阶地,其下部为堆积很厚的古老砾石层,上面堆积着厚约30米的红色砂质粘土(“红色土”),人类头骨化石就埋藏在红色土层的下部,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早期。对含化石层进行古地磁年代测定,其结果从距今75万年到 115万年,各说不一。尽管年代测定数据尚不统一,但仍可认为公王岭地点是迄今为止中国长江以北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之一。

  公王岭出土的人类头骨化石包括完整的额骨、大部分顶骨、右侧颞骨和上颌骨(附有第二、三臼齿),左上颌骨的体部和额突部、大部分左鼻骨和右鼻骨的鼻根部,还有一颗左上第二臼齿,经鉴定属同一个30多岁的女性个体。公王岭蓝田猿人头骨壁极厚,眉脊粗壮,几乎形成一条直的横脊,并明显向外侧延伸,额骨非常低平,脑量估计为 780毫升,显示了蓝田猿人有明显的原始性。

  陈家窝发现的人类下颌骨化石,埋藏在灞河右岸最高一级阶地的红色土层中,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古地磁年代测定为距今5065万年,相当于北京猿人文化早期陈家窝蓝田猿人下颌骨化石属一老年女性个体从总的形态上看,与北京猿人接近。

  蓝田猿人地点出土的石制品不多。在公王岭含人类化石的红色土层中发掘石器共13件,其中直刃刮削器 1,石片4件,石核7件,有使用痕迹的石片1片,若加上周围地区中更新世地层中出土和采集的共 200余件。这些石制品由于地层相当,制作技术差别不大,目前暂将它们都看作是蓝田猿人的文化遗物,主要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大尖状器及石球。石器制作粗糙原始,其中三棱大尖状器与华北地区的西侯度、河、丁村等遗址出土的相似。另外,在公王岭化石层里还发现几处灰烬和炭屑。

公王岭出土的动物化石有42种,其中多数属华北地区中更新世动物群中常见种,如:中华缟鬣狗、李氏野猪、三门马和葛氏斑鹿等;还存在少量的第三纪残存种和第四纪早期典型种,如:蓝田剑齿虎、中国奈王爪兽、更新猎豹和短角丽牛等;还有少数华南中更新世动物群中常见种,如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巨貘等。这说明公王岭附近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湿润。陈家窝出土的动物化石有14种,为华北地区中更新世常见的动物群,缺少南方的动物种,说明二者之间有一定的时代差异,或许说明其间当地气候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1979年在公王岭蓝田猿人头骨化石出土地点修建了纪念亭和文物陈列室,成立了蓝田猿人遗址保管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