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点的蓝鳍金枪鱼是真货吗?拿去扫一扫DNA就知道!

 船漏又遇头顶风 2017-10-20

高脚杯里的红酒早已见底,精致瓷碟中也只余下几缕粉红的姜,和一小撮散落的寿司,细腻嫩滑的鱼生碎片隐约反映着餐厅幽暗的灯光。侍应生悄无声息地来到你身边,准备端走用过的餐具,你优雅地一挥小手——且慢!

只见你从包包中娴熟地掏出一只不锈钢小镊子,轻巧夹起那一口吃剩的生鱼片,放入一只已标注好时间地点的塑封保鲜小袋。侍应生目光中流露出几分惊叹,几分不解——打包的客人见得多了,从未见过这样华丽的操作!

▲花式打包生鱼片究竟为哪般?

倘若从微观的视角来看食物,构成基本上差不多,而就是那么一小撮极细微的基因片段差异,化生出大千世界种种色、香、味、形。上回我们聊过“人造肉”,如今的食物科技已经足以蒙蔽我们的味蕾和眼睛,然而,食物与科技的结合,能用来造假,亦能用来打假;既能以假乱真,也能无中生有。

今天我们继续聊与食物有关的“黑科技”,看看将食物分解到DNA层面,又有些什么样的故事?

1 | 除了扫码付款,条形码还能用来打假生鱼片!

还记得当年在学校附近烧烤摊撸过的串,神秘的老板与他莫测的刀,夜色中一匹孤独的狼,谁也不知道他的推车往哪边去,谁也不知道他的羊肉从哪里来——这还能算是大学生涯中的传奇野史,但如果你在一家高级寿司店里点了天价蓝鳍金枪鱼,端上来不过是鱼塘养殖的普通金枪鱼,大概也没法保持洒脱态度了吧?

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的场景——打包的寿司,不是带回家当宵夜,而是端上了实验台。

早在2008年,两名纽约高中少女便利用一种叫做DNA条形码检测的生物技术对曼哈顿的餐馆和超市来了一次高科技打假:她们从零花钱里掏出三百刀,收集了四家餐厅和十家超市的生鱼片样本,寄送到实验室进行DNA比对,结果显示有四分之一的样本都与其标签不符。2012到2015年美国加州大学的学生,利用同样的技术对洛杉矶26家口碑较高的寿司餐厅进行抽样检测,发现47%的鱼类菜品货不对版。

看来,挂羊头卖狗肉不仅是我们路边无证小摊贩的惯用伎俩,食品安全监管相对严格的美国高级餐厅也不乏这种套路。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生鱼片!

那,听起来很高级的DNA条形码技术,到底是个啥?

这其实是一种新型的物种鉴定技术,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利用生物体内具有代表性的、相对较短的DNA片段,来确定该物种的身份。就像我们在超市里买东西结账的时候,收银员不需要逐个阅读价格标签之后手动输入,而只要扫一扫标签上的条形码。

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提取某种食物的小部分样本(比如,动物的少量血液、肌肉或者毛发),提取及测定其DNA序列,然后上传到DNA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如果该物种在数据库里存在,结果的认定通常只需要几秒钟。

▲DNA条形码技术从2003年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包含超过一百万种物种DNA序列的全球数据库。

这种技术用于食品打假可以说是相当精确:把每种食物的DNA特异部分基因进行二维码格式,检测时只要测到含有这种基因组,就可以认定为是真的。上回我们聊过“假肉”,国内也有黑心工厂制造的“假假肉”——由于仿荤素食制造成本往往比真的动物肉类更高,有些不法厂家用“素食掺荤”的手法偷梁换柱。有了这种技术的加持,混进素食的动物DNA马上便能被揪出来。

2 | 我把煲汤料带进了布鲁克林的实验室

虽说原理相似,但至少手机扫码付款是每天的事儿,这个DNA扫码,感觉普通人完全没法操作!

这个嘛,其实也不一定哦……

Genspace是位于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生物爱好者社区,致力于推动高端生物技术的草根化、大众化。他们会定期举办讲座、工作坊等各种活动,使得普通公众也有机会在实验室里亲身体验高大上的尖端科技。

▲“布鲁克林DNA条形码项目”就是Genspace近期的系列活动之一

每个月里有两天,大家可以自带样本过来自己动手提取DNA。项目主办人之一告诉我们,本来这个项目的初衷是发掘纽约的生态多样性,满以为大家会带着路边不知名的野花野草来寻找背后的故事,结果……多数人都是打包剩菜过来验明正身,看看中午吃的寿司/三明治/杂粮饼里面到底都是啥。不愧是纽约人民,展现了吃货的风骨!

于是,企鹅君也决定亲自去体验了一把,而爱喝汤的🐧,最后决定带去一小袋来自遥远东方的神秘作物:煲!汤!料!

▲你带罗勒和迷迭香,我带沙参和生地黄!

老实说,这次来美帝,🐧君的行李箱里没有泡面没有老干妈,却带了一包令海关人员虎躯一震的“奇异种子”:生地、麦冬、玉竹、沙参、黄芪、五指毛桃……不过,这其实都是大吃省人民司空见惯的各种中药材汤料罢了。

由于不确定中药材提取DNA是否可行,我们又在半路上又顺路拐进了Union Market,一家常年有提供各种奶酪试吃的良心超市,“采集”了两块牛奶奶酪。

▲超市里“采集”的奶酪试吃小样

晚上七点的布鲁克林,一个生物爱好者自己打造的实验室里,三名参加活动的好奇宝宝各自掏出了自带的样本:罗勒叶,德国腊肠,意大利牛奶酪,以及,一坨煲汤料……

工作人员表示植物样本的采集最好是花、叶和全草类,中药材以根茎为主,DNA提取难度较大,但不妨一试!于是企鹅君最终决定选用生地和奶酪分别做一份植物和动物样本。

▲奶酪和生地黄样本

用刀片小心地取下内部组织,研磨成粉状放入试管中,接下来就是一轮又一轮的加热、离心、注入试剂、搅匀、加热、离心……整个过程比较精细复杂,这里就不详述了,工作坊里提供详细的操作步骤图示,还有工作人员在旁指导,当天晚上参加活动的三位同学都顺利完成了!

▲DNA提取流程图示

事实上,活动的两个小时里,大家完成的只是DNA提取的步骤(但已经是整个检测过程的90%啦)。接下来会由工作人员进行PCR扩增及测序的后续处理,然后寄送到专门进行DNA序列比对的实验室。

理论上,DNA检测结果会在一周后寄到我们邮箱。但很遗憾的是,实验室最近搬家了,出结果的时间遥遥无期……要是等到结果,我们会告诉大家的!

3 | 大西洋没有的大西洋鲑鱼,加州没有的加州卷

如果一块肉汉堡里出现了人类DNA……不要惊慌,不一定是汉尼拔的杰作,很可能只是人体的接触使样本受到污染。如果一条三文鱼里出现了鳕鱼的DNA?那也不一定是假货,可能是AquaBounty公司研发的新型三文鱼。

▲通过美国FDA批准的转基因三文鱼

这种大西洋鲑鱼可不是从大西洋里捕运回来,而是美国AquaBounty公司在巴拿马高地的养殖水池里捞上来的。由于综合了三种鱼类基因(大西洋鲑鱼、奇努克鲑鱼以及大洋鳕鱼),这种新型三文鱼生长速度超快,仅需普通鱼类生长周期的一半,而且体型更大。

▲ 新型三文鱼与普通三文鱼大小对比。开了挂的人(鱼)生就是不一样……

虽然这种新型三文鱼在2015年就通过美国食物药品管理局(FDA)审批,成为第一种在美国获得食用许可的基因改造动物,然而,至今还未摆上美国的超市货架,倒是流入了加拿大人的餐桌……今年八月,AquaBounty公司宣布已向加拿大卖出4.5吨新型三文鱼。这是历史性的一刻:转基因动物第一次进入人类食物链。

严格来讲……也不是第一次。

这是一种加入了水母或珊瑚荧光基因的斑马鱼寿司,从2003年开始作为观赏宠物鱼(GloFish)在美国的宠物店里销售。尽管其培育初衷是用于科学研究而非宠物乃至食物,荧光鱼却成为了第一种普通公众随时可以获得的基因改造“肉类”。

看来逮啥吃啥的并不是只有咱们大吃省人民,美国人也很会玩,荧光鱼被制作成各种寿司卷,甚至发光鱼饼,其可供选择的颜色还有星光红、光电绿、旭日橙、宇宙蓝和银河紫,可以说是很潮了。

有意思的是,这种荧光鱼做成的加州卷,一开始被称为“加州没有的加州卷”——加州法律禁止售卖这种转基因宠物鱼。然而,2015年12月,新的法律批准通过了这种宠物鱼的销售,从此,加州人民也可以在黑暗中来上一口绿莹莹的饭团了……

▲两名大厨亲身演示如何在自家厨房打造潮爆的荧光寿司

你或许没有想到,从试管到餐盘,科技正在不断创造新的食材及风味;从饭桌到实验台,我们普通人一样可以利用科技了解吃进口中的每一口食物。当科技与美食相遇,碰撞出各种新玩法, 一个有技术含量的吃货,不仅要有深不见底的胃袋,还要有无边无际的脑洞啊!你准备好了吗?

关于那些奇葩的食物黑科技,你还想知道些什么?留言跟我们分享一下吧。

文、图 | shuyi

编辑 | Yuqing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