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步观课思考(40):试试培养孩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观《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沁园chun 2017-10-21

       今天是本学期新入职的小黄老师上科学研讨课,内容是四年级的《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她的课上得相当不错了,也体现了科学小组的同事们集备很给力。虽然还存在一些值得讨论的东西,但从她们自己设定的目标来看, 达成得相当不错。考虑到我们那时代从来就没上过正规的科学课,像我女儿那样没有专门的科学教师所以只是学学科学书、看看视频而没有规范的实验操作,我们的学生还是很幸福的,至少在小学就有机会来真正体验,也有机会来探索探索。但我又有更高的追求了,我边听就边思考,如何跳出单纯的实验本身?如何培养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呢?

      一、先做了一个WHWM分析(自我追问)

        WHAT:做溶解食盐、红糖和沙子的实验,观察记录哪个能溶解,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HOW:抛出问题-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

      WHY:为什么就实验红糖、食盐、沙子?为什么要不搅拌、搅拌10圈、20圈、静置?为什么要动手实验?

      MEANING:我们怎样从生活现实中提出问题呢?如何通过分解问题而找出真问题?遇到问题我们怎样来解决呢?

     目标:提出问题-分解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与策略,也就是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

     重点:不在于如何操作,在于如何从问题到实验设计,培养思维与探究能力

     二、如何设计学习流程呢?

     首先申明,一节课40分钟不可能完成这么多的东西,而且只是一个粗的框架,真正上课可能会有更多的细节要考虑。因此,这里只是围绕“溶解”这个主题所做的一个单元整体构思,具体落地实施还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第一步:借助故事或生活常识导入:不着急教师来讲,让学生多说一说可能会遇到的“溶解”(口语化可能是溶化、化了)现象,即使有错误也没有问题,让学生进入这样的现实场景。在现实场景中再抛出问题:如果小毛驴背的是沙子呢?也可以结合生活继续提出问题:喝糖水(咖啡)的时候有时候为什么会发现喝完之后还会有没有溶的糖与咖啡呢?我们加盐之后盐水会不会多呢?乌鸦喝水放的是沙子,如果是别的物质水会不会涨上来呢?这样有趣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多提一提,并引导学生来思考一下都可能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充分来提,教师适当帮助提炼一下问题;还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可能会是什么原因。

        第二步,通过师生充分的讨论,一起归纳可能存在的问题:是不是所有东西都能溶解?如果不是,那么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同样的水到底能够溶解多少物质?是不是只要能溶解的物质在同样的水中就会溶解一样多?(即溶解度的问题)溶解的速度是不是一样?如果想溶解多一点,溶解快一点,有没有什么方法?

        第三步,继续讨论:这么多问题,怎样才能够解决呢?也许有人说上网查资料,这样也没有问题,不要轻易(因为前人有研究,得出了结论,后人直接学习当然也可以);同时也引导大家想一想,从前的人又是怎样知道的呢?我们是否可以尝试一下呢?这就引申出另外一个方法:我们可以来做实验研究一下。

        第四步:继续挑战学生:实验是解决科学问题的最好办法,面对上述这么多疑问,我们怎样来设计这个实验呢?要考虑哪些因素呢?要防止哪些影响因素呢?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定生活中常见的几样物质(如盐、红糖、面粉等)作为实验对象,并理清要做的几个不同的实验(或观察要点):哪些能溶解?哪些不能溶解?一定量的水到底能溶解多少?是不是几个能溶解的东西都能溶解这么多?如果想溶解快一点、充分一点,有没有办法?(结合生活常识,咖啡、糖水为什么要搅拌)如果想溶解多一点,有没有办法?

        第五步:整理以上讨论的内容,教师与学生合作用清晰的流程图或思维导图明确实验的设计过程,同时指导学生要善于记录和观察,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还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课研讨如何分析观察记录,从中提炼出实验与观察结论等)

        第六步,教师指导学生按自己讨论设计出来的实验流程进行实验操作,并通过观察、记录、分析与交流等解决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问题(其中可能还有一些细节,如如何倒入,如何搅拌,如何观察,如何记录,可以随机指导,也可以另外专门的实验技能课中指导讲解)。

      第七步:在实验与观察记录、分析分享的基础上,教师再补充讲解一些有关溶解的知识。

      第八步:回顾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建模。


   三、课堂简记

      1.故事导入:小毛驴过河

      学生解释:盐遇水溶解(化)了

      [给学生大方说,不知道溶解没有问题,就说化了,引导学生用生活常识来初步理解溶解;建议把后半截也加上,棉花不会化反而吸水;甚至可以改造背沙子]

      2.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溶解的现象呢?

      食盐、糖

      3.抛出问题:沙子会不会溶解呢?怎样才清楚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来做一做实验。

      4.明确实验任务:观察食盐、红糖、沙颗粒在水中的变化

      投影出示实验步骤,学生阅读明确要求

      5.教师示范如何操作:

      将物质放放水中-观察记录-搅拌10圈-观察记录-搅拌20圈-观察记录-静置-观察记录-总结发展

      6.各小组拿来实验器材,开始实验(分工明确:操作、观察、记录)

      7.小组分享汇报,本小组实验过程和观察分析结论。

      板书:

      食盐    溶解

      红糖    溶解

      沙子    不溶解

      8.继续汇报:静置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况?

      抛出问题:为什么有些小组还能看到食盐或红糖(只是数量少了),而有些小组完全看不到呢?

      学生回答:搅拌的力度、次数与速度

      [这里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生成的问题,为什么呢?让学生来讨论猜测一下,也可以追问:看不见的同学怎么做的?看得见的东西是怎么做的?]

      板书:

      食盐、红糖:看不见、均匀分散、没有沉在杯底

      沙子:沉在杯底

      9.教师说明:看不见、均匀分散、不批文在杯底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溶解。

      我们要想检验是否真正溶解,还可以采取过滤的方式来实验。

      10.观看微课:过滤实验

      11.学生回顾本次实验课的收获

      12.教师总结(投影呈现)

      补充板书:水  能  溶解  一些物质

      引导学生朗读最后的结论。

      13.布置拓展作业:观察面粉颗粒在水中的变化

      记录纸(同本节课使用的一致)


四、单纯本课的现场观察及交流时的思考

      1.教师准备细致严密,讲授有条不紊,要求与示范简洁明确,整个实验过程组织得很不错,学生有体验,也知道了一个实验应该如何操作;教师虽然是新教师,但是很淡定,不急不燥,也能够关注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来微调自己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2.学生小组按照实验流程有序开展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小组上台分享,能够清晰地按照观察记录表进行解说。学生有机会做实验,并按规范的实验流程来进行探索,很幸福。

      3.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组的观察结论,都有自己的思考。这一点要坚持,并多鼓励学生,既要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能够有序地说出自己的依据,即有理有据来说明。

      4.科组合作精神好,不仅仅体现在一节课的集备上,更多体现在整体的科学教育上,按照科学的精神来组织教研、教学。

      5.讨论:能否小组分别实验不同的物质,食盐-溶解-看不见;红糖-溶解-颜色有变化(均匀分布);沙子-不溶解-沉淀在杯底;引发学生的讨论,并通过讨论和对比来进行分析,明白其中的逻辑及道理。(按小谢的解释,也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实验几样东西)

      6.讨论:面粉能溶解吗?这个时间比较久,所以用红糖替代(陈嘉颖解释)。但是我也有一个问题:我们有没有必要所有的东西都来试一试?答案很清晰,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由个人根据需要来选择。那么,一般性的科学学习更关注什么呢?当然要关注更一般的方法,那就是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分解问题(明确真问题),设计实验与探索程序。

      7.陈嘉颖:4C的学习法则:联系-构建-反思-拓展

      8.讨论:为什么三种物质的实验,要用三种不同的搅拌棒?同样,为什么要搅拌不同的次数?规范述语(盐水、糖水或食盐溶液、红糖溶液)

      9.杂质影响问题、溶解度问题,出现问题没有任何问题,小问题可以现场解决,不能现场解决可以抛出来,作为后续探讨的问题。(搅拌棒为什么不能撞杯壁,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垂直还是可以倾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