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瓷必备】康熙瓷器各类底足图

 天宇楼33 2017-10-21

清初,经过顺治时期的过渡,到康熙时政权己趋稳固,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制瓷业也得到了发展。康熙时期的瓷器,造型多样,品种丰富;新品种尽出不穷,多达百种以上,为前所未有。器高超过一米,小器玲珑透剔,巧夺开工。

清康熙五彩加金鹭莲纹尊-北京故宫藏

清康熙青花五彩十二月令花卉纹杯二月杏花纹

除官窑器处,民窑日用器数量也相当可观,官窑和民窑相互促进,官民相互竞技,为雍正、乾隆时期生产的盛世打下坚实基础。那怎样从器物底部去鉴别这些瓷器呢?今天为小编为各位提供各类瓷器的底足图,以供参考!

1斗彩石榴花纹罐

2斗彩竹纹竹节式盖罐

3红地开光珐琅彩牡丹纹杯

4黄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5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

6紫红地珐琅彩折枝莲纹瓶

7洒蓝地五彩人物纹笔筒

8五彩瑞兽纹瓜棱执壶

9青花人物罐

10粉彩钟馗醉酒像

11淡绿釉暗花螭纹杯碟

12冬青釉暗花海水龙萝卜尊

13霁红釉笔筒

14豇豆红釉菊瓣瓶

15豇豆红釉莱菔瓶

16豇豆红釉洗

17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18郎窑红釉观音尊

19天蓝釉花觚

20天蓝釉兽面纹螭耳尊

21青花“红拂传”图棒槌瓶

22青花龙纹瓶

23青花万“寿”字大尊

24釉里红云龙纹钵缸

25矾红彩描金云龙纹直颈瓶

以下为寄托款的底部

26五彩雉鸡牡丹纹瓶

此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 三行六字仿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清康熙时的五彩分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类,其中釉上五彩最能显示和代表康熙五彩的艺术特色和成就。清宫所藏康熙五彩器是官窑或“官搭民烧”的上等品。这时期的五彩器造型以古朴、凝重、挺劲见长。五彩器的款识式样颇多,除本朝款,还有仿前朝款、堂名款等。仿前朝款以仿“大明成化年制”居多。

27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方瓶

28清康熙仿明弘治白釉碗

29清康熙仿明宣德青花仕女图碗

30清康熙仿明正德黄地绿云龙纹盘

31清康熙仿明成化斗彩缠枝莲纹“天”字罐

32清康熙仿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33清康熙仿明成化斗彩寿石花卉纹罐

34清康熙仿明成化青花缠枝花纹碗

35清康熙仿明宣德霁蓝釉暗花云龙纹盘

36清康熙 仿明宣德霁蓝釉白鱼莲纹盘

37清康熙仿明宣德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盘

看了那么多图,我们一起来在最后总结一下,康熙时期器足有以下数种:

1、平足——砂底无釉,平润光滑,偶有浅显或深重的螺旋纹。

2、宽厚圈足——常见于盘、碗类,属早期器物。有釉或无釉的圈足宽厚,斜削呈里低外高状,亦有平切呈硬折角者,此种器足最早见于明代万历时期。同时,还有较宽厚圈足、窄的斜足、平切足。

3、双圈底——圈足内的底面近足处挖有沟槽,宽窄深浅不一,槽内无釉。圈足外墙著地,里墙悬空。这种底于明末和顺治出现,延续至康熙中期,见于大盘和厚胎盘类。又有圈足上带有窄小沟槽的器物,如笔筒、印盒、小碟类,槽内施釉极为齐整。

4、 二层台底——于圈足外墙处施削一圈釉面露胎,使釉不能抵达足端,从而形成两个不等高的切面,使著地面的足端呈齐平硬折方形或略圆的尖状(方形年代略早于圆尖者),俗称“二层台”或“台层底”。多见于琢器类。二层台圈足亦有曲折不圆的现象。

5、拱壁底——亦称壁形底。多见于笔筒。壁形宽窄不同,施釉于中心凹脐处,器底有一圈露胎无釉,砂底靠近足边有釉者,年代稍晚。

6、圈足——早期常于圈足端面挖有细小沟槽。

早期的圈足著地处,常量两面斜削的尖状,中、晚期则大量施削为泥鳅背状;

至雍正时,这种足端滚圆的圆足己成型。民窑器圈足底面隐现跳刀痕。

早期圈足较高,内圈足与底面啣接处呈弧形,有的为斜削;

后来随着时代的演进,渐渐又由高深足恢复为深浅适中的圈足。方瓶多是较宽的砂底四方圈足,中心方形凹处有釉,但三彩器例外。

大家都在读: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