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故宫博物院瓷器欣赏——清康熙篇

 庄园图书馆 2023-04-28 发布于吉林

清康熙 孔雀绿釉花觚

文章图片1

孔雀绿釉花觚为清康熙时期文物清,高27.5cm,口径19.9cm,足径7.5cm。觚侈口外撇、颈部细长、长胫、近足处外撇、圈足、无款。通体施孔雀绿釉,开细碎纹片,颈、腹及腹胫相接处各刻弦纹两道。

孔雀绿釉,又称之为“法翠釉”、“翡翠釉”、“吉翠釉” 。其瓷器釉色鲜艳、青翠、透亮、浓烈,和孔雀羽毛上的绿色非常接近,因此而得名“孔雀绿釉”。

孔雀绿釉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釉色有深、浅两种。最早见于宋代的磁州窑,明代正德时期孔雀绿釉的烧制达到鼎盛阶段,色泽青翠鲜艳。清代康熙年间孔雀绿釉极为盛行,釉色深重葱翠,也有的色浅淡而鲜艳。其釉面薄厚不同,但均开有细碎纹片。此觚造型仿古铜器,装饰简洁,釉呈青翠色,釉面玻璃质感强,是一件精美的陈设瓷。

清康熙 浇黄釉锥拱古铜纹凤首龙形提梁壶。

文章图片2

此壶的造型为模仿商周青铜提梁盉壶,唇口,腹扁圆,平底略内凹。流呈凤首状,凤上生冠,喙微张,凤首出羽蜷曲,形若卷草。

文章图片3

提梁制成螭龙状,螭龙首与凤首形象相似,而唯头顶无冠,是为口而非喙,似有同源不同种之意。

文章图片4

提梁与壶身相接处为呈螭龙足状,刻画活灵活现,生机勃勃。壶通体施黄釉,淡雅清秀,积釉处颜色略深,显得娇艳,器身暗划海水奔鹿纹、飞鸟纹,胫部有几何纹。平底不施釉,胎体细腻柔滑,旋痕明显,体现出典型的时代特征。

文章图片5

黄釉瓷器是以铁为着色剂的低温釉瓷器,经过二次入窑烧造而成,先高温烧成涩胎或素白瓷,然后往坯身上浇淋釉水,再入窑经850-900℃烧造而成。黄釉瓷于明宣德时创烧,盛于弘治、正德时期。一直以来,黄釉都是明清时期皇家的严控釉色,是皇室的独享瓷器,主要用在皇宫内部生活用瓷和祭祀用瓷。

清康熙 郎窑红釉观音瓶

文章图片6

郎窑红釉观音瓶为清康熙时期文物,高45.5cm,口径12.7cm,足径14.4cm。瓶撇口、短颈、圆肩、长敛腹、近足处外撇、圈足。外施红釉,里口和底部施苹果绿釉。无款识。

郎窑红是中国名贵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色深者红艳,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光彩夺目。色浓者泛黑,色浅者粉红,色淡者暗褐。

康熙年间,江西巡抚的郎廷极奉命仿烧明朝宣德宝石红釉,在数百次失败后,形成了另一种流动性大,有大片裂纹,极为鲜艳的红釉,其色如初凝的牛血,玻璃釉质,雍容华贵,这就是郎红。郎红以铜为发色原料,在1300℃以上的高温中烧制而成。因铜元素在高温下极易挥发,显色范围有限,对烧成的气氛、温度等技术指数要求很高,烧制极为困难,数百窑难成一件精品。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红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边”。

郎窑红器有单层釉和双层釉两种。双层釉是没有“脱口”现象的,单层釉者其口沿釉在高温中往往下垂流,使口沿显露胎骨之色,一般呈白色、米黄色、浅红色或淡青色,形成了“脱口”。由于釉逐渐垂流,使器物上半部釉色浅淡,下半部釉色深艳,形成了“垂釉”。但因为制作工艺精湛和掌握好火候,使郎窑红器垂釉一般均不过足,称之“郎不流”。统称“脱口、垂釉、郎不流”,

以铜原料作为着色剂,早在汉代的铅绿釉陶器上就使用过,铅绿釉就是铜在低温氧化焰中的呈色。高温铜红最早出现在唐代的长沙窑,另在唐长沙窑和宋代均窑中还作纹饰使用过。真正烧成浑然一色的铜红釉瓷器始于元代的景德镇窑,釉色为暗红色。它为后世铜红釉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到明早期的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窑才真正烧成通体鲜红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可是到明代中期这种烧造技术就失传了。直到两百多年前的清代康熙朝,在郎窑中才又成功地烧制出高温铜红釉瓷器。

清康熙 郎窑撇口瓶

文章图片7

郎窑撇口瓶为清康熙时期文物,景德镇制。瓶撇口,短颈,溜肩,弧腹,足端外撇。内壁施白釉,外壁施郎窑红釉,口部及足部一周露白色胎体。

清康熙 豇豆红釉凸刻菊瓣纹瓶

文章图片8

豇豆红釉菊瓣瓶为清康熙时期文物,高20.3cm,口径5.2cm,足径4.2cm。瓶撇口、细长颈、圆肩、肩下渐收、圈足。因近底处凸雕一周细长的菊瓣纹,故称菊瓣瓶。通体施豇豆红釉,釉色滋润淡雅,呈现出深浅变化的粉红色,其间夹杂少许绿色苔点。口沿露白色胎。底部施白釉,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

文章图片9

红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最早出现于唐代的长沙窑。元代始成功地烧制出红釉器物。明代永乐、宣德时烧制出著名的“宝石红”釉。清代康熙时,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先后烧制出郎窑红、豇豆红和霁红。

文章图片10

豇豆红釉是清代康熙时期创烧的红釉瓷器,它以铜为着色剂,高温烧造而成的。由于釉中含有微量铜的成分,在烧成过程中会造成氧化而产生绿色的斑点,俗称苔点。此菊瓣瓶釉色明艳匀净,是豇豆红釉中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

豇豆红釉因其呈深浅变化的粉红色,有时掺杂绿斑或色晕,恰似豇豆色泽,所以叫豇豆红釉。豇豆红釉瓷器成品有高下之分,上乘豇豆红釉称“大红袍”;色调再浅一些的,略次者豇豆红釉瓷器,釉色中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及绿苔,又称“美人醉”或“桃花片”,虽不如深者艳美,但有优雅娇嫩之态;再次等的豇豆红釉瓷器色调更浅,或者晦暗浑浊,名为“乳鼠皮”或“榆树皮”;最低等级的豇豆红釉瓷器釉色呈色暗褐,称“驴肝”、“马肺”。釉面灰黑不匀,呈现黑焦状。

清康熙 祭红釉盘口尊

文章图片11

霁红釉,亦称”鲜红釉””祭红釉””宝石红釉”。相传明朝宣德年间,宣宗皇帝突然想要用一套鲜红色的瓷器祭奠日神,于是诏令设在景德镇的督窑官加紧烧制。但是,窑工们多次试验,就是烧不出令朝廷满意的祭器来。督窑的太监每日督促、鞭打窑工,并且把一部分人关进监狱,声称再烧不出皇帝催要的红釉瓷器,就要杀人了。一位老窑工的女儿翠兰,听到消息非常担心,跑到了御窑厂,发现她的父亲也被督窑官投入了大牢。悲愤的翠兰纵身跳入了熊熊的窑火当中,用自己的生命抗议督窑官的暴行。两天后,当窑工们打开翠兰焚身的窑炉时,惊奇地发现,烧成的陶坯呈现出鲜血一样的红色。红色的祭器烧成了,人们说这是翠兰的血染红了陶坯,于是就把这种红色的陶瓷,称为祭红。

霁红釉瓷始创于明永乐、宣德年间,为景德镇所创制,民间不得生产。因皇室多以其为祭祀郊坛之祭器而得名。为了保证了皇家对霁红釉瓷器的垄断,御窑厂生产的霁红釉瓷器即使有残破、瑕疵,也一律打碎深埋,片红不得流入民间。相传古代为了使釉色便加美丽动人,最终能够达到“其色似初凝之鸡血”的鲜明效果,在配釉过程中还掺入了玛瑙、宝石、珊瑚、玉石等名贵的矿物。纯正的祭红极难烧制,清代人在《景德镇陶歌》里也专门记述了烧制祭红的困难:“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搏烧百不同。”祭红是以铜为着色剂,生坯上釉,置于还原焰气氛中,在1250℃-1280℃下一次烧成。祭红色泽深沉稳定,不流釉不脱口,釉面也罕有龟裂纹理。

文章图片12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霁红达到艺术高峰,但在明末失传。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复烧霁红,但是在清乾隆后霁红釉的烧制再度失传。

清康熙 祭蓝釉碗

文章图片13

霁蓝是瓷器釉色名,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明、清蓝釉习称“霁蓝”。霁蓝是一种高温釉,即在石灰碱釉中掺入适量的天然钴料做着色剂,在窑内以1300℃左右与坯胎一起一次性烧制成功的瓷釉。中国陶瓷史上最早记载的高温蓝釉瓷器诞生于元代景德镇窑口,延烧至今。明初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提到过“元代有青黑色戗金者多为酒壶酒盏,甚可爱”,这里的青黑色就是指高温蓝釉瓷器。这种蓝釉瓷器因大面积使用进口苏料,以钴元素作为着色剂,烧制难度大,非常稀少。

文章图片14

霁蓝釉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又因其呈色稳定明亮如宝石,又被举为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

清康熙 天蓝釉锥拱兽面纹螭耳尊

文章图片15

天蓝釉兽面纹螭耳尊为清康熙时期文物,高22.5cm,口径11.9cm,足径11.7cm。此尊口微撇,口、足径度相若、圆腹、圈足外撇、颈部两侧对称置螭耳。里施白釉,外施天蓝釉,通体饰仿古铜器纹饰夔龙、夔凤、饕餮、回纹等。底白釉,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

文章图片16

天蓝釉是一种高温色釉。由“天青”演变而来,是清康熙时期创烧的釉色新品种,因颜色似晴朗天空中的蓝色而得名。天蓝釉同霁蓝一样也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但其氧化钴含量仅为霁蓝釉的百分之一,故呈色极为柔和淡雅。此尊造型浑厚、端庄,釉色晶莹淡雅,反映出康熙时瓷器制作工艺已相当成熟。

清康熙 天蓝釉梅瓶

文章图片17

清康熙 苹果青釉瓶

文章图片18

苹果青釉瓶为清康熙时期文物,高21.2cm,口径8.4cm,足径8.9cm。瓶撇口,束颈,溜肩,椭圆形腹,圈足。通体施苹果青釉,色调柔和,釉面光润有开片。

文章图片19

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 六字三行款。

文章图片20

青釉是我国传统的瓷器色釉,是微量的氧化铁作呈色剂,经高温还原焰烧造而成,釉色清淡含蓄,类冰似玉,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釉瓷器进一步发展,在釉色控制技术方面更加娴熟,烧造出大量粉青等名贵青釉瓷器青釉瓷器,青釉瓷器分为粉青釉、苹果青釉、青白釉、冬青、翠青釉。

苹果青釉,釉面泛出红晕,釉色犹如新鲜的苹果,因此而得名“苹果青釉”。它属于豇豆红釉的一种窑变现象。此瓶造型为清康熙时期所独有,胎质细腻,釉面匀净,釉色青绿,恰似青苹果的色泽。秀丽的瓶体在含蓄的青釉映衬下,尤感素雅庄重。

清康熙 乌金釉描金山水图笔筒

文章图片21

乌金釉描金山水纹笔筒为清康熙时期文物,高15.8cm,口径18.5cm,足径18cm。笔筒口底相若,直壁,平底。里施白釉,外壁通体施乌金釉,釉面漆黑明亮。釉上以金彩描绘纹饰,金彩虽全部脱落,但迎光侧视,仍可见图案痕迹:一面有委角方形开光,开光内绘山水人物纹。另一面书苏轼《后赤壁赋》全文,文末书“己丑岁仲冬月右录赤壁赋”及两枚圆、方闲章款。外底施白釉,中间有一周玉璧形涩圈。无款识。

文章图片22

使用整篇的著名辞赋来装饰笔筒在清代康熙朝达到了极盛,内容可见《四景读书乐》、《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出师表》、《滕王阁序》等。大多是在笔筒上书写通篇文字,没有纹饰。此件笔筒不仅以金彩书写《后赤壁赋》全文,而且配有相应的山水树石小景,图文并茂,精美难得。落款所署“己丑”干支纪年,系康熙四十八年,此时恰逢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在景德镇御窑厂督造,这对判断康熙时期乌金釉瓷器制作的具体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乌金釉也称“铁黑釉”,是江西景德镇瓷工利用含铁量达13.4%的乌金土制釉而烧出的一种光润透亮、色黑如漆的纯正黑釉。因釉的原料取自景德镇附近的乌金土,故而得名。乌金釉质地细腻,净亮如镜的釉面,为黑釉瓷中难得的佳品,是我国名贵的色釉之一,它是在建窑,黑定的基础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光润如黑漆一样,明亮的黑釉。始于明代成化间,成熟并兴盛于清康熙、乾隆时。但由于当时工艺水平有限,乌金釉极不易烧制成功,成品率极低,不同于青花与彩瓷,表面微小瑕疵都极为明显,所以存世量很少。

描金是瓷器装饰手法之一。其工艺是以毛笔蘸调和好的金粉,在烧好的瓷器上描绘图案花纹,然后入炉经低温烘烧而成。描金创烧于北宋定窑,南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绘,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用大蒜汁调和金粉是利用其天然的粘性。          

清康熙 青花人物故事图棒槌瓶

文章图片23

青花山水人物棒槌瓶为清康熙时期文物,景德镇制。瓶盘口,束颈,丰肩,长直腹,圈足。

文章图片24

颈部以青花绘如意纹、回纹、圈点纹,腹部绘人物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二十四卷“铜雀台比武”。

文章图片25

建安十五年,曹操在邺城建铜雀台,设宴庆贺,观武官比试弓箭,命侍从将西川红锦战袍挂于垂杨枝上,下设一箭垛,以百步为界。将武官分为两队,各带雕弓长箭,跨鞍勒马,听候指挥。曹操传令,如能射中箭垛红心则赐锦袍。

文章图片26

瓶胎体洁白致密,青花发色艳丽,深浅对比鲜明,似水墨画风格,是康熙时期青花瓷器上乘之作。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明宣德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康熙朝青花瓷器早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五彩”)而备受推崇。

棒槌瓶也叫宝字瓶,是在康熙时期创烧的瓷器造型,因形似旧时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康熙时期棒槌瓶胎体坚硬,胎质缜密,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康熙早期的棒槌瓶器形偏矮,但是胎质细腻,画风简单;康熙中期以后的棒槌瓶,器形趋于细长,为了与雍正时期的棒槌瓶相区别,取名硬棒槌瓶。

清康熙 青花万寿尊

文章图片27

青花万寿尊为清康熙时期文物,康熙帝六十岁的时候,朝中大臣为他举办了一个盛大的——万寿宴,当时景德镇特意烧制了一个“万寿尊”献给皇帝,寓意万寿无疆。万寿尊通高77cm,口径38cm,足径28cm。

文章图片28

胎质除底足部分内外通体施透明釉,釉色白中略泛青,莹润透亮,紧致硬朗,极具时代特色。

文章图片29

尊天盘口,束颈,丰肩,收腹,肩、腹部各有一道接胎痕,足部外撇,砂底无釉,宽厚坡状浅圈足,足脊略呈泥鳅背状。外壁以青花按“农轩、鸟迹、颉籀、蝌蚪、虫鱼、穗书”等不同形态之变形篆书书写“寿”字一万个。

文章图片30

计唇顶二行,每行77字,共154个,口沿48个,脚沿48个,外壁计130行,每行75个,共9750个,全器合共一万个“寿”字,

文章图片31

据清宫档案记载:此青花万寿尊是郎廷极在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烧造的,前后一共研发了七年,其中最为费心费力的是将一个寿字演变成一万个不同的形态,这是一项非常耗神费力的工程,除了笔法的变化之外更要注重它的形状美,全部演变成了,还要将这一万个字布局在整个大罐上,除了布局均匀更要考虑整体的美,字与字之间的贯气,行与行之间的照应,整体的疏密有致。

清康熙 青花《万寿尊赋》笔筒

文章图片32

康熙青花题《万寿尊赋》笔筒,是研究康熙青花万寿尊十分重要的实物参考资料。笔筒高15.6cm,口径18.5cm,足径18.2cm。直口、方唇、筒腹、璧形底。内、外施白釉,外底有一较宽的环形区域刮釉,系垫圈垫烧处。外壁以青料书写楷体《万寿尊赋》长篇文字。外底中心圆饼形凹进内施釉,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

文章图片33

清康熙 青花缠枝莲纹长颈瓶

文章图片34

清康熙 青花缠枝莲纹军持

文章图片35

清康熙 青花凸莲瓣花卉纹军持

文章图片36
文章图片37

清康熙 青花云龙纹盖罐

文章图片38
文章图片39
文章图片40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

文章图片41

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为清康熙时期文物,高43.7cm,口径22.8cm,足径15cm。

文章图片42

尊撇口、长颈、溜肩、腹以下渐敛,近足处外撇、圈足。通体青花装饰。器身采用通景式构图绘山水人物图,画面中高山耸立,流水潺潺,几位高士坐于石板之上或谈笑风生,或举杆垂钓,悠然自得,表现出士大夫避世隐逸的生活情趣。肩部一侧题青花楷体“信士生员和德威喜助清溪古洞神前花瓶一枝祈保合家清泰 康熙乙未仲夏吉立”四行供养铭文。

文章图片43

此器青花色泽青翠艳丽,工艺上采用“分水皴(cūn)”技法,以浓淡不同的青料描绘远山近水,恰似中国传统水墨画效果。“康熙乙未”为康熙五十四年。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图方瓶

文章图片44

青花山水人物图方瓶为清康熙时期文物,高52.7cm,口径14.6cm,底径12.1cm。瓶撇口、短颈、折肩、长方形直腹、方底内凹。通体青花装饰。颈部绘对称的竹枝纹。器腹四面分别绘“渔家乐”、“高士”、“江中饮酒”、“携琴访友”四幅图。渔家乐图上方题“得鱼换酒江边饮,醉卧芦花雪枕头”诗句,末尾有一方形篆书“木石居”闲章。高士图上方题“庚午秋月写于青云居玩”纪年款,末尾钤“二詹”圆形篆体闲章。器底方脐内施白釉,署青花楷体“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三行仿款。

文章图片45

据瓶身的纪年款可知,此瓶为清康熙二十九年制品。青花画面构图舒朗,色泽明净艳丽,浓淡有致,层次分明,笔法纤细有力,人物姿态各异,形象生动,将高士的闲情逸致表现得淋漓尽致。

清康熙 青花'空城计'图盘

文章图片46
文章图片47
文章图片48
文章图片49

清康熙 青花'红拂传'图棒槌瓶

文章图片50

青花“红拂传”图棒槌瓶为清清康熙时期文物,高45.3cm,口径13.3cm,足径14.7cm。瓶盘口、短颈、丰肩、长直腹、圈足。通体青花装饰。口沿绘三角纹,颈部绘如意纹。腹部绘传奇故事《红拂传》。

文章图片51

画面居中人物为隋炀帝的重臣杨素,身后站立二歌妓,其中一人为红拂女张凌华。她倾慕前来参谒的李靖的才华,便夜盗令箭偕李奔逃,结为夫妇,并辅李建功立业。这一典故又称为“慧眼识英雄”。

文章图片52

此器青花色泽青翠艳丽,体现了清康熙时期民窑青花器物的特点。

清康熙 青花'虎溪三笑'图盖罐

文章图片53

青花山水人物图盖为清康熙时期文物,通高23.7cm,口径23.1cm,足径14.2cm。 罐直口、短颈、圈足。

文章图片54

器盖平顶,微折沿,有环形抓钮。罐通体饰青花山水人物图案。青花娇艳青翠,清新明快,具有水墨画的艺术效果。画面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画中的文人高士、独钓老翁等形象生动。此器胎精体重,瓷质洁白细腻,为康熙朝民间青花瓷器的代表作。

文章图片55

东晋时有位高僧法号慧远,交游广泛,与很多名士都有往来。相传他曾住在庐山西北山麓的东林寺中,潜心研究佛法,为表示决心,就以寺前的虎溪为界,立一誓约:'影不出户,迹不入俗,送客不过虎溪桥。'不过,有一次诗人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过访,三人谈得极为投契,不觉天色已晚,慧远送出山门,怎奈谈兴正浓,依依不舍,于是边走边谈,送出一程又一程,忽听山崖密林中虎啸风生,悚然间发现,早已越过虎溪界限了。三人相视大笑,执礼作别。据说,后人在他们分手处修建'三笑亭',以示纪念。有多事者,还写有一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虎溪三笑'的故事在唐代已经流传开来,正如联语中所揭示的,是当时思想界佛、道、儒三教融和趋势的一种反映。据考证,释慧远与陶渊明约略为同时人,交往或有可能,而陆修静所处时代晚过百年,所以'三笑'之说纯属虚构。但这个题材日益成为象征三教合流的美谈而脍炙人口。

清康熙 青花松竹梅图执壶

文章图片56
文章图片57

清康熙 青花祝寿图棒槌瓶

文章图片58

此瓶的主题纹饰是一幅郭子仪祝寿图。郭子仪是唐代著名军事家,字子仪,华州郑县人(今陕西华县),武举出身,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他的七子八婿都是朝廷显官,据说寿宴上,上朝拜见皇帝用来拿在手中的朝笏竟堆满桌子,可见家中大官之多。

文章图片59

大瓶画面从上到下分为三部分,只见画面上部,郭子仪夫妇端坐殿堂正中,七子八婿身穿官袍,跪拜堂前为双老庆寿。画面中部,院内两侧设置凉棚,内有人敲锣打鼓,鼓乐齐鸣,张灯结彩,富丽堂皇。殿堂门前门后,官员跑前跑后。画面的下部描绘的是大门外的景致,车马盈门,骑马的文武官员前呼后拥前来祝寿,家中人满面笑容在门外躬迎宾客,呈现出一派喜庆的气氛。

文章图片60

清康熙 青花农耕图题诗碗

文章图片61
文章图片62

清康熙 青花'丙吉问牛'图梅瓶

文章图片63

西汉宣帝时期,丞相丙吉十分关心百姓的疾苦,他经常外出考察民情,一次外出,他见一群人在斗殴,他没有去制止。而看到一头牛在吃力地拉车,他却停下叫人去询问,下属说他只重畜不重人,他解释说牛影响农事,直接影响到了国计民生:

暮春的一天,丙吉外出,遇到行人斗殴,路边躺着死伤的人。然而,丙吉却不闻不问,驱车而过;掾史感到很奇怪,暗自纳闷儿。

过一会儿,当看到老农赶的牛步履蹒跚、气喘吁吁时,丙吉却马上让车夫停车询问缘由。

下属不解,问丙吉何以如此重畜轻人。

丙吉回答说:“行人斗殴,有京兆尹等地方官处理即可,我只要适时考察其政绩,有功则赏、有罪则罚,这样就可以了。丞相是国家的高级官员,所关心的应当是国家大事。而问牛的事则不同,如今是春天,天气还不应该太热,如果那头牛是因为天太热而喘息,那么现在的气节就不太正常了,农事势必会受到影响。所以,我过问了牛的事儿。”

汉朝还属于农业社会,农事如果不好,势必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丙吉问牛而不问人,说明他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清康熙 青花'翻羹不恚'图花觚

文章图片64

青花'翻羹不恚(huì)'图花觚为清康熙时期文物,高高44.8cm。觚为喇叭形长颈,圆鼓腹,胫部与颈相若,为标准康熙花觚造型。花觚胎体细腻紧实,釉层光洁平整,外壁以青花装饰。

文章图片65

颈部通绘人物故事图:厅堂之上,一官员模样者居中,手持笏板,身后有小厮持扇,面前一侍女跪地,粥碗、汤羹洒在二人之间,屏风后有一妇人偷偷观望。腹部绘婴戏图,五位童子追逐嬉戏,其中一人手持帽冠,寓意“五子夺魁”。胫部绘两组画面,一面为童子进献宝冠,寓意“加官进爵”;一面为童子进献宝瓶,内插三戟,寓意“平生三级”。花觚外底心暗刻双圈内青花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文章图片66

本品腹部及胫部纹饰分布寓意“五子夺魁”、“加官进爵”、“平生三级”,颇为吉祥,但整器之重点实为绘于颈部之人物故事图,翻倒在地之羹汤是重要细节,可以将故事定为“翻羹不恚”。

文章图片67

东汉名臣刘宽,官至廷尉,在朝中素有“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美名,而他的夫人偏偏不信。一次刘宽上朝前,夫人私下指使侍女将碗内羹汤泼撒在他的朝服上,以为考验。刘宽非但没有生气,还询问:“羹烂汝手耶?”可见其修养与内涵绝非常人。画面中持笏板、着官袍者即为刘宽,屏风后偷偷观望者为其夫人。整个画面青花发色清雅,布局疏密有致,笔法灵动细腻,人物角色交待清晰,神态刻画惟妙惟肖,画面中的刘宽似乎正在询问侍女“羹烂汝手耶?”

清康熙 青花十二月花卉图题诗句杯

文章图片68

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为清康熙时期文物,高4.9cm,口径6.7cm,足径2.6cm。

文章图片69

杯撇口、圈足。杯胎轻体薄,色彩清新淡雅,釉面细润洁白。十二月花卉纹杯以十二件为一套,按照一年十二个月分别在杯上描绘代表各月的花卉,再配以诗句加以赞美。每首诗后均有一方形篆体“赏”字印。杯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

文章图片70

其诗分别是:

一月 水仙 春风弄日来清书,夜月凌波上大堤。

二月 玉兰 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

三月 桃花 风花新社燕,时节旧春浓。

四月 牡丹 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

五月 石榴花 露色珠簾映,香风粉壁遮。六月 荷花 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七月 兰花 广殿轻发香,高台远吹吟。

八月 桂花 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

九月 菊花 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香。

十月 芙蓉 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

十一月 月季 不随千种尽,独放一年红。

十二月 梅花 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

文章图片71
文章图片72
文章图片73
文章图片74
文章图片75

清康熙乙未年(康熙五十四年)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

文章图片76
文章图片77

清康熙 釉里红海水云龙纹缸

文章图片78

釉里红云龙纹钵缸为清康熙时期文物,高36cm,口径40.5cm,足径40cm。钵缸圆口内敛,鼓腹,圈足。内外施白釉。外壁釉里红装饰。以釉里红描绘海水江崖双龙戏珠图案,龙睛以青花点饰,双龙从海水中腾起,威武矫健,作戏珠状。近口沿处绘青花弦线两道。

文章图片79

清康熙朝由于掌握了铜红的呈色技术,因此釉里红瓷烧造得相当成功,不论小品还是大器,均造型古朴,胎体坚致,釉色浓淡分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此钵缸造型古朴端庄,胎体坚硬,釉色莹润,釉里红的发色纯正。

文章图片80

釉里红是瓷器釉下彩装饰手法之一,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瓷器烧造时需要一种环境,专业术语叫“气氛”,瓷器都是在某种气氛中烧成的。一般来说气氛就是两种:一种是氧化,一种是还原。简单来说,就是炉子开着火门,有充分的氧气进去,就叫氧化气氛。而关着窑门,闷着火,就称为还原气氛。釉里红是以铜为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简单说它是闷着火烧成的。温度稍高点,或者稍低一点,它立刻就会失败,温度如果一低,颜色就会变黑,非常不好看。温度如果一高,颜色就飞了,没了。温度高低之间允许的差额大概在十度。在古代,这一点温差是非常难控制的,只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窑工,才能看出来。

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题《圣祖得贤臣颂》笔筒

文章图片81

青花釉里红,俗称“青花加紫”,是在青花间用釉里红加绘纹饰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据《宋史》记载,我国在宋代已有“紫花坐墩(即釉里红)的生产,但未见有宋代釉里红产品出土或传世,就连元代的釉里红也十分罕见。青花瓷起源于唐代,釉里红瓷起源于元代,两者组合为青花釉里红瓷是元代:根据已发现的文物资料,江西省“至元戊寅”款青花釉里红器(公元1338年),既是釉里红器有明确纪年的瓷器,又是青花釉里红器起源的物证。

文章图片82

清康熙 釉里三色山水人物图笔筒

文章图片83

釉里三色,也称之为“釉下三彩”,是融合了青花、釉里红、豆青三种色彩于一器的一个釉下彩瓷器新品种。釉里三色瓷器,是在1300℃一次烧成的瓷器,由清代康熙时期所创烧,在雍正时期也颇为流行。

文章图片84

釉里三色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青花以钴为着色剂,釉里红以铜为着色剂,豆青以铁为着色剂,这三种彩料对温度和气氛的要求极为严格,因而烧造难度极大,备受上层贵族们的青睐。康熙釉里三色瓷器,是明清时期瓷器中的稀有珍品,发色纯正的器物数量并不多,即使是残器,也仍然备受关注和珍视。

清康熙 釉里三色松梅图碗

文章图片85
文章图片86

清康熙 釉里三色花鸟图花觚

文章图片87

釉里三色花鸟纹花觚为清康熙时期文物,高44.2cm,口径20.2cm,足径15cm。清宫旧藏。觚撇口,长颈,鼓腹,高胫,近底处外撇,圈足。通体釉里三色(青花、釉里红、豆青)装饰。颈部绘孔雀、山石、牡丹。

文章图片88

腹部绘螭龙、灵芝。胫部绘山石、玉兰、菊花、蝴蝶。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

文章图片89

该器造型规整、挺拔,设色淡雅,绘画笔触细腻,观之使人赏心悦目

清康熙 五彩渔家乐图棒槌瓶

文章图片90

五彩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种。所谓釉上彩瓷,就是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600-900℃烘烤而成的一种瓷器。五彩所指是分布在瓷器釉面上多种颜色的彩——而五彩瓷并不一定指瓷器釉面上只有五种颜色,多于或少于五种彩的陶瓷,在习惯上也同样称之为五彩瓷。五彩瓷在明清两代得到了发明和发展,其配方经过不断的创新,并进行了多次重大的改革之后,才出现以红、黄、绿、蓝、黑、紫等为主的彩瓷。

五彩为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的新品种,由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代彩料中无蓝彩,需用蓝色表现之处,皆以青花代之,称“青花五彩”。清代五彩以康熙朝最负盛名,除常用的红、绿、黄、褐、紫彩外,还新配制了釉上蓝彩取代釉下青花,金彩和黑彩也广泛应用,使之色彩更为瑰丽多姿、浓艳夺目。五彩历史久远,故而康熙五彩又称为“古彩”。

清康熙 五彩人物故事图棒槌瓶

文章图片91
文章图片92
文章图片93

清康熙 五彩耕织图棒槌瓶

文章图片94

五彩耕织图瓶为清康熙时期文物,高46.5cm,口径12.3cm,足径13.2cm。瓶洗口、直颈、折肩、直腹、圈足。瓶身彩绘四组纹饰。口部以绿彩墨线勾画回纹一周。颈部绘通景山水人物纹。肩部绘梅花锦纹及四个开光,开光内绘琴棋书画。瓶身以五彩绘养蚕、碓米两组主题纹饰,每组绘六人于室外劳作,并题“舂碓”“分箔”及五言诗两首。

文章图片95

图纹空间补以松柳及六月星辰等纹饰。足内青花双圈,无款识。

康熙瓷器中反映农耕题材的纹饰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朝廷对农业的重视。此瓶纹样即出自康熙时所绘的耕织图中的两个片断,其情景描绘得真实生动,器物制作精致,是康熙五彩器中一件写实风格的艺术佳作。

清康熙 五彩描金鹭莲图凤尾尊

文章图片96

这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件康熙五彩加金鹭莲纹尊,高44cm,口径22.4cm,足径14.2cm。尊侈口外撇,长颈,溜肩,鼓腹,腹下内收至近足处外撇,形似凤尾,又称“凤尾尊”。口外沿和胫部各绘水波纹一周,颈、肩相接处绘回纹及水波纹一周。通体以白釉为地,上以红、黄、绿、蓝、紫、金等色彩绘鹭鸶莲塘纹。

文章图片97

塘中水草、浮萍随波荡漾,嫩绿的新枝托起硕大的莲叶,随风摇曳,红色、紫色、金色的莲花,或含苞或怒放,莲间点缀着彩蝶、鹭鸶。整个画面以写实手法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一幅自然恬静的夏日荷塘美景。

清康熙 五彩锦鸡牡丹图瓶

文章图片98

五彩雉鸡牡丹图瓶为清康熙时期文物,高45cm,口径12.3cm,足径14cm。瓶撇口、直颈、颈间凸起弦纹一道、丰肩、垂腹上丰下敛、束胫、近足处外撇、圈足。

文章图片99

内外壁均施白釉,外壁五彩装饰。颈部绘洞石菊花,腹部的绘洞石雉(zhì音智)鸡牡丹图,图中一只色彩绚丽的雉鸡立于茂密树丛掩映的洞石之上,牡丹花盛开其间,彩蝶在花卉中飞舞。

文章图片100

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三行外围青花双圈仿款。

文章图片101

此瓶造型端庄古朴,构图疏密有致,纹饰画工精细,用色考究,所绘内容寓意吉祥。

清康熙时期的五彩瓷器可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其中釉上五彩最能代表康熙五彩的艺术特色。清宫所藏康熙五彩器是官窑或“官搭民烧”的上等品。这时期的五彩器造型以古朴、凝重、挺劲见长。五彩器的款识式样颇多,除本朝款,还有仿前朝款、堂名款等,仿前朝款以仿“大明成化年制”居多。

清康熙 五彩麒麟图瓜棱执壶

文章图片102
文章图片103

清康熙 五彩竹雀图执壶

文章图片104

清康熙 五彩开光花卉图盘

文章图片105

清康熙 五彩锦纹银锭式枕

文章图片106
文章图片107
文章图片108

清康熙 斗彩折枝花纹罐

文章图片109

斗彩又称逗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始见于明代宣德年间,真正的斗彩则成熟于明成化年间。成化釉上彩一般有三四种,多则达六种以上,色彩较鲜艳。它是以青花料在瓷坯上双勾出花鸟、禽兽、人物的轮廓线,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填入彩料,再入窑经低温烧成。斗彩瓷器以小件杯、碗、高足杯为主,大件瓷器较少。清代斗彩瓷器以雍正斗彩为代表。            

清康熙 斗彩竹枝纹竹节盖罐

文章图片110

斗彩竹纹竹节式盖罐为清康熙时期文物,通高16.7cm,口径4.2cm,足径11.7cm。罐小口、直颈、斜平肩、圈足、带盖。罐身以凸弦纹为界分成三段竹节式。器盖亦竹节形,上、下缘凸鼓,盖顶以覆彩技法绘团菊纹,黄蕊红瓣。器盖及罐身竹节处均以连珠纹装饰成竹根点斑,通体绘多组竹叶纹,竹叶填绿色淡彩。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圈款。  

文章图片111

装饰上大量使用单一色彩属于斗彩瓷器中的特殊品种。单一色彩在明成化年间的斗彩瓷器中已有所见,康熙斗彩中单一色彩器物的制作则更趋精致,并具清新雅淡之趣。

弦纹是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清康熙 斗彩璎珞纹贲巴壶

文章图片112

斗彩璎珞纹贲巴壶为清康熙时期文物,通高23.2cm,口径5cm,足径9.1cm。该器型为仿藏族银制贲巴壶形式,造型略如塔,口、流均有盖,新颖别致。壶直口曲流圆鼓腹下承覆钵形托圈足,足底沿外撇。通体以白色乳钉纹为界将纹饰分为不同的单元。用斗彩绘莲瓣纹、如意云纹、火云纹等,腹部兽面璎珞纹为主题图案。

宗教题材出现在清代御窑瓷器上是当时国家宗教政策的反映,它不仅使藏文化风格得以在清内廷传播,也促进了汉、藏、满、蒙族上层间文化的交流。贲巴壶是藏族地区寺院内的祭神用品,而在清代皇家御窑厂内烧制的瓷质贲巴壶则是清朝皇帝给西藏、青海等地宗教领袖的赏赐之物。这件斗彩璎珞纹贲巴壶将藏族传统的器物造型与纹饰和汉族悠久的陶瓷烧造工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清代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璎珞纹是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璎珞原是用丝线将珠石编串成多缕的颈部装饰物。《晋书·林邑国传》载:“其王服天冠,被璎珞。 ”将璎珞形像用于塑像或其它器物作装饰纹样称璎珞纹。其始见于元代宗教人物的瓷塑上,明清两代在青花、五彩、珐华器上大量出现。

清康熙 斗彩过墙竹凤图斗笠碗

文章图片113
文章图片114

清康熙 粉彩花蝶图盘

文章图片115

粉彩瓷是珐琅彩之外,清宫廷又一创烧的彩瓷。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由于砷的乳蚀作用颜色产生粉化效果。也有一种说法是加入铅粉,让色彩看上去很粉嫩的。粉彩的绘制,一般要经过打图,升图,做图,拍图,画线,彩料,填色,洗染等工序。其中从打图到拍图,是一个用墨线起稿,进行创作构思,如绘瓷决定装饰内容与形象构图的阶段。正式绘制时的定稿叫“升图”,把描过浓墨的图样从瓷器上拍印下来叫“做图”。接着把印有墨线的图纸转拍到要正式绘制的瓷胎上去即“拍图”,这样就可进行绘瓷。粉彩的描绘,着色技法是比较复杂细致的,一般如画,彩,填,洗,扒,吹,点等技法。其所用工具有画笔,填笔,洗笔,彩笔,笃笔,赤金笔,金水笔,玛瑙笔,扒笔等许多特制笔。

粉彩始创于康熙,极盛于雍正。康熙晚期在珐琅彩瓷制作的基础上,景德镇窑开始烧制粉彩瓷,但制作较粗,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粉彩点染,其他纹饰仍沿用五彩的制作。

清康熙 粉彩钟馗醉酒像

文章图片116
文章图片117

清康熙 黄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纹碗

文章图片118

珐琅彩是瓷器装饰手法之一,源于画珐琅技法。使用珐琅彩装饰手法的瓷器,即珐琅彩瓷,正式名称为“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为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珐琅彩瓷器是专供帝后玩赏的艺术品,宫廷控制极为严格。制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运送到宫廷后,在皇帝的授意下,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最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焙烧而成。 珐琅料是一种人工烧炼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以前需依赖从欧洲进口,雍正六年以后,清宫造办处已能自炼二十余种珐琅料,而且色彩种类比进口彩料更为丰富,遂使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红、蛋黄及蓝色作地,还有一类特有的在宜兴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

清康熙 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

文章图片119

清康熙 红地开光珐琅彩牡丹图杯

文章图片120

红地开光珐琅彩牡丹图杯为清康熙时期文物,高4.2cm,口径6.cm,足径2.3cm。杯敞口、弧腹、圈足。器内施透明釉,外壁用胭脂红地开光画珐琅装饰。胭脂红色地上绘三花瓣形开光,开光内以松石绿色作地,分别彩绘一幅折枝牡丹、菊花、兰草图。开光外留白位置绘折枝花卉装饰纹。施彩以红、绿、蓝、紫、黄彩等为主,色彩缤纷艳丽。外底署胭脂彩楷体“康熙御制”四字双行外围胭脂彩双方栏款。

文章图片121

清康熙 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文章图片122

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为清康熙时期文物,高7.8cm,口径15cm,足径6cm。碗广口撇沿、口沿至腹部轮廓线缓收,腹部微丰、圈足。碗内光素无纹饰。

文章图片123

碗外以蓝彩为地,以红、黄绘盛开的缠枝牡丹花纹。碗底红料楷书“康熙御制”四字双行外围双方框款。

清康熙 素三彩莲池图十二方折沿盘

文章图片124

素三彩是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陶瓷界还有另外一种“素三彩瓷”的定义,即“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于此三色,但不用红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

文章图片125

素三彩始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时继续烧制。“素三彩”一词首先在清末寂园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其中的“三”代表多数,无特定含意。之后,民国初年的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也提到:“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

文章图片126

古人云:“黑白等地而绘绿黄紫三色花者谓之素三彩,以黑地为最贵,亦有浅黄、浅绿等地而花则黄绿较深者。亦有间露白地者,茄紫为地殆稍罕见,有则花仅绿黄二色耳,殆合地统计为三色也。绿套绿、黄套黄,于浅深中分先后,故有实四五彩而亦称素三彩者。西人嗜此声价极高,一瓶之值辄及万金,以怪兽最为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鸟价亦不赀也。” 满清康熙一朝之素三彩器极富盛名,对于成化、正德之三彩和嘉靖、万历色地重叠工艺多有继承,但又发明素胎上刻划出纹饰轮线,绘以图画,涂以釉彩,其工艺标新立异,品种丰富多样,质朴雅洁,黄色地、紫色地、米色地、虎皮釉等反复交替使用,变化莫测而颇具匠心。

清康熙 素三彩暗花云龙花果纹盘

文章图片127

素三彩暗花云龙花果纹盘清康熙时期文物,高4.7cm,口径25.1cm,足径16.7cm。盘口微外撇、弧腹、圈足。内外白地素三彩装饰。盘内、外壁均锥拱云龙纹,纹样规整、繁复。

文章图片128

盘内壁釉上绘折枝石榴纹样,外壁对称位置各彩绘折枝牡丹花纹。花卉均施以绿、紫、黄、黑等低温彩釉。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双圈款。

文章图片129

此器烧制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在素胎上锥拱云龙纹饰,施透明釉后入窑高温烧成白釉暗花云龙纹瓷盘。之后,在釉上用素三彩料绘花果纹饰,再入窑经低温焙烧而成

清康熙 素三彩天马八吉祥纹罐

文章图片130

素三彩海马八吉祥纹罐为清康熙时期文物,高29.8cm,口径13.2cm,底径13.5cm。罐唇口、短颈、丰肩、肩以下内敛、平底。内施白釉。外壁素三彩装饰。

文章图片131

口沿、肩、胫及近底处共四道青花弦线将纹饰分为五组:颈部绘海水江崖八吉祥纹;肩部饰海水浪花八吉祥纹;腹绘四匹海马穿行于海水江崖及八吉祥之间,海马分别用素三彩中的黄、紫、深绿、浅绿四种颜色涂绘;足边为海水浪花八吉祥纹饰。细砂底,无款识。

文章图片132

清康熙 虎皮三彩碗

文章图片133

虎皮三彩撇口碗为清康熙时期文物,高5.4cm,口径12.5cm,足径5.8cm。碗撇口、弧腹、圈足。内外施黄、绿、紫、白色相间的釉斑。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外围青花双圈款。

文章图片134

虎皮三彩瓷器为康熙素三彩瓷器中的新颖品种。器表以黄、绿、紫、白等色釉点染成斑块状,犹如虎皮斑纹,故俗称“虎皮釉”或“虎皮三彩”,传世品中多见碗、盘等器。

清康熙 素三彩镂空'卍'字纹四方香薰

文章图片135
文章图片136

清康熙 素三彩蟠螭纹镂空八方熏

文章图片137

素三彩镂空熏为清康熙时期文物,高17cm,面径20cm,面边长7.8cm,底径20.3cm,底边长7.8cm。熏呈八方体,下承以连烧在一起的八方束腰台座。通体镂空素三彩锦地开光装饰。顶部一圆形开光内透雕“卍”字图案。周围以素三彩描绘缠枝花纹。 

文章图片138

熏体八面均有上下呈弧形的长方开光,开光内均透雕钱纹,开光以外均以绿釉上涂点黑色麻点为地,八条边棱上各绘一条螭龙。底座束腰处绘三角形几何纹。整个画面以黄、绿、紫彩为主,蓝彩为辅。熏内素胎无釉。无款识。

文章图片139

此熏形体线条硬朗,用彩素雅,是一件既美观又实用的宫廷用具。康熙素三彩香熏除八方体造型以外,也有四方体造型的。

清康熙 素三彩茄式壶

文章图片140

素三彩茄式壶为清康熙时期文物,高37.5cm,口径2.5cm,腹径27.2cm。壶小口、曲长颈、口至颈渐粗、球形腹。因形如圆茄,故俗称“茄式壶”。通体施白釉。颈部近肩处以黄、绿、墨三种色彩绘卷枝纹装饰带。腹下部绘绿彩绣球花纹一组。无款识。  

文章图片141

此器造型奇特,胎体厚重,为清康熙官窑所独有。

清康熙 素三彩加红鹤鹿龙纹盖盒

文章图片142
文章图片143

清康熙 黄地锥拱云龙纹素三彩花卉纹盘

文章图片144

清康熙 矾红彩描金云龙纹直颈瓶

文章图片145

矾红彩描金云龙纹直颈瓶为清康熙时期文物,高42.2cm,口径4.2cm,足径12cm。瓶小口、细颈、垂肩、球形腹、圈足。内外施白釉,外壁红彩描金装饰。

文章图片146

口部绘六周龟背锦纹和一周蕉叶纹。腹部的主题图案为云龙赶珠纹。近足处绘莲瓣纹,与口沿的边饰上下呼应,烘托出龙纹的矫健凶猛。

文章图片147

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以红彩描金装饰作瓷器装饰在清代康熙时期颇为盛行。这件器物上的装饰繁缛细腻,尤其是龙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文章图片148

矾红彩又名“铁红釉”,是一种以氧化铁为主要着色剂的低温红釉。矾红釉瓷的烧成温度在700℃到1250℃之间,先以高温烧成白瓷胎,再涂抹矾红料入窑低温焙烧成器。一般要经过至少两次入窑方可烧成。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载:“矾红釉,用青矾炼红加铅粉、广胶合成。”矾红的发展历史极为悠久,最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矾红,为釉上多彩的前驱,距今已有近千年,至明代嘉靖时,御器厂更是以矾红釉取代铜红釉,成为皇室专用祭祀的主要品种,还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品种,称为枣皮红,颜色如晒干的大红枣,红中发黑。到清康熙时,矾红已经具备了较为纯正的色泽,釉色如鲜艳橙子般华丽鲜亮。

清康熙 矾红彩云龙纹杯、盘

文章图片149

矾红彩云龙纹杯、盘为清康熙时期文物,通高3.8cm,碟高1.5cm,口径10.9cm,足径9.6cm,杯高3.2cm,口径5.5cm,足径3cm。杯敞口、深弧壁、圈足。碟撇口、浅斜壁、圈足。

文章图片150

杯内外施白釉,外壁以红彩团状云龙纹装饰。碟内外施白釉,内底红彩龙纹装饰。杯、碟之圈足内均施白釉。无款识。

文章图片151

此套矾红彩云龙纹杯、碟作工精细,釉色莹亮,色彩纯正,龙纹装饰十分醒目,堪称康熙时期矾红彩中的精品。

清康熙 矾红彩人物图碗

文章图片152

矾红彩人物图碗为清康熙时期文物,高8cm,口径18.7cm,足径8cm。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内外施白釉,外壁及内底均以矾红彩装饰。碗心青花双圈内绘桃纹。外壁绘八仙人物图,八位仙人身披彩霞,手持宝物,足踏祥云,神态各异。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文章图片153

此碗胎质洁白细腻,釉面莹亮,绘画笔触细腻。

清康熙 矾红地金彩加黑彩云雷纹油槌瓶

文章图片154
文章图片155

清康熙 矾红彩加黑彩描金开光人物图瓶

文章图片156
文章图片157
文章图片158

清康熙 矾红彩描金加绿彩镂空饕餮纹四足方熏

文章图片159
文章图片16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