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博物馆馆藏瓷器

 芝润斋 2023-08-30 发布于江苏

商 白陶刻纹尊

商 青釉弦纹尊

弦纹是古代陶器及青铜器装饰纹样之一。纹样是刻划出的单一的或若干道平行的线条,排列在器物的颈、肩、腹、胫等部位。是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普遍流行。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

东汉 绿釉陶狗

西晋 青釉辟邪形器

尺寸:高13.4厘米,兽长19.9厘米,宽9.7厘米

重量:920克

器物的造型稳重而端庄,辟邪四足颇短,重心较低,增加了稳定感。背部有一插孔,器身以压印的方式表现辟邪的翅膀、皮毛和鬃发,还印有装饰性的小圆圈,浑朴中见精致。

西晋 青釉堆塑人物楼阙罐

东晋 青釉鸡首壶

南朝 青釉刻花莲瓣纹唾壶

隋 白釉陶捧罐女俑

隋 湘阴窑青釉四系壶

唐 彩色釉陶盖盒

彩色釉陶是指以黄、绿、褐、蓝、紫、黑、白等多种彩釉装饰的釉陶器,它源于汉代的铅釉陶器。

唐 彩色釉陶双龙尊

唐 彩色釉陶骑马男俑

唐 彩色釉陶云雁纹三足盘

唐 彩色釉陶罐

唐 彩色釉陶重鍑

唐 彩色釉陶贴花龙首执壶

唐 彩色釉陶凤首壶

唐 彩色釉陶镇墓兽

唐 绞胎陶枕

绞胎陶瓷亦称“绞泥”、“搅胎瓷”、“透花瓷”。绞胎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个新工艺,唐代以前尚未出现,靖康之变后失传。

所谓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能绞出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有的如层山叠嶂起伏不定,构思奇巧,变化万千。每一件产品都有其不同的纹理特色,其纹理结构只有相似,没有相同,它以独特的纹理结构和色彩变化在陶瓷产品中独树一帜,成为诸瓷之中的佼佼者,堪称制瓷精品。绞胎瓷也是因其工艺上的高难度而成为王公贵族们的专用奢侈品。高温下,不同颜色的泥土收缩率不同,其制成的胎就会容易开裂,因此成品率很低。

唐 绞胎陶三足碗

唐 蓝釉陶罐

五代定窑白釉“官”字划花莲瓣纹盖罐 黄兆熙先生捐赠

重量:120g

尺寸:通高7.8cm 口径5.7cm 腹径9.2cm 底径5.5cm

此器制作工整,胎薄而质坚,釉色温润如玉。饱满流畅的花纹更具有定窑白瓷的特征。底部有“官”字款,属于定窑器中的精品。定窑器中发现的碗、盘、瓶居多,南北各地有“官”字款的碗或盘也屡有发现,而罐仅此一件,故此器尤为珍贵。

定窑是最早为北宋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窑场,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定窑窑址在今河北曲阳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一带,创烧于唐,于宋、金时期兴盛,元代开始逐渐衰落。

五代 定窑白釉“官”字款碗

五代 邢窑白釉穿带壶

五代十国——北宋 白釉镂雕殿宇人物枕

尺寸:高13.6厘米,长22.9厘米,宽18.4厘米

重量:1430克

这件瓷枕通体施白釉,釉面滋润,聚釉处呈淡水绿色,玻璃质光很强,胎体细腻洁白。枕面作如意头形,其上刻满密而流畅的缠枝花卉纹,两侧微上翘,下承仿木结构建筑的宫殿形平座,门窗门拱、基址台阶均雕刻得形象逼真,殿宇前门紧闭,后门半开,一人侧立于门前,造型别致,独具匠心。方座底部无釉,附着有褐色细砂,中央有一小孔。

瓷枕在唐代已有所见,宋、金时广为流行,而如此镂雕殿宇式人物的瓷枕,则较为罕见。其胎质、釉色和精湛的雕塑技艺与五代至北宋早期的定窑瓷器的特征一致。国内收藏中仅见此一件。

宋 当阳峪窑黑釉划花罐

宋 钧窑玫瑰红釉鼓式洗

尺寸:高9cm 口径24.3cm 底径17.2cm

重量:1640g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有官钧和民钧之分,官钧瓷窑址在现在的河南禹县,当地因古属钧州而得名。钧窑器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蓝色为基调,具有乳浊状和不透明的感觉。在此基础上,有多种变化,主要色调是月白、天蓝和玫瑰紫。

该器物内壁施天蓝色釉,外壁呈玫瑰紫色。器身以鼓钉和弦纹作装饰。下承如意式三扁足。为宫廷用器。

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梅瓶

重量:4860g

尺寸:高48.4cm 口径7.5cm 底径11cm

耀州窑是中国陶瓷史上著名的古瓷窑之一,窑址在今陕西铜川市黄堡镇。该瓶胎质灰白,釉汁滋润,呈橄榄青色。器身修长,小口外翻,短颈丰肩,圈足。

这种造型,运用了曲直线的对比,在权衡比例上,尽量把最大直径向上提,使整个形体苗条修长,形成秀丽挺拔的风格,为宋代梅瓶的标准式样。器身布满纹饰,刻划纹饰三组,肩腹均为缠枝牡丹,枝叶相间衬托,二者主次分明,疏密有序,相互呼应。足部为莲瓣纹,肩及腹下各有双弦纹一道。刻花刀锋犀利,刚劲有力,线条活泼流畅,纹饰层次清楚,立体感强,精致无比,在耀州窑瓷器中,为不多见的巨作。

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花口尊

北宋 耀州窑青釉力士托荷叶高足盘

北宋 龙泉窑青釉刻花莲瓣纹五管盖罐

尺寸:连盖高29.7厘米,腹径13.8厘米,底径9.1厘米

龙泉窑位于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创烧于北宋中期,至南宋而兴盛。其早期作品在器形、釉色、装饰等各方面均与越窑及附近的温州窑、婺州窑相似。如这种五管瓶即是北宋晚期浙江比较常见的器物。龙泉窑器物造型规整,底部修理平滑,器物比较普遍地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云纹、莲瓣纹等都是十分常见的装饰。这件五管盖罐呈多级塔式,肩部和下腹部分别装饰上下相对的莲瓣纹,莲瓣上又饰以篦划纹。两组莲瓣纹之间从上之下刻划如意云纹、压印网格纹,整体和谐而又富于变化。

北宋 白釉划花莲鱼纹瓶

北宋 登封窑珍珠地划花牡丹纹枕

周锐先生捐赠

北宋 汝窑盘

尺寸:高2.9cm 口径17.1cm 足径9.1cm

重量:220g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也是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其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的清凉寺。因产品精美,存世量少而被历代文人及收藏爱好者所追捧。天青釉色是汝瓷的代表色,也是一种复合釉色。

此盘器身施天青色釉,釉质莹润。釉面有细密冰裂纹开片,隐如蟹爪。满釉支烧,底有五粒芝麻状支钉痕,支钉断截处可见灰白色胎骨,俗称“香灰胎”。

传世汝瓷不足百件,上博收藏了九件,位列世界第四。其中一件汝窑洗是唯一出土品,正因为它 才确定了清凉寺窑址。

北宋 磁州窑白地黑花把莲纹枕

尺寸:高11厘米,长29.3厘米,宽30.5 厘米

此枕做如意头形,采用剔花装饰工艺。先在枕面胎上敷一层白色化妆土,再在其上盖一层黑色色地,之后用工具划出纹饰轮廓和花瓣叶筋,再把纹饰以外的黑色地子剔除,露出白色化妆土,最后整体施透明釉入窑烧制。黑白两色形成鲜明对比,纹饰也更加突出醒目。

南宋 龙泉窑青釉鬲式炉

尺寸:高11.3厘米,口径14.4厘米,腹围47厘米

重量:890克

此器口沿外折,短颈,扁形鼔腹,腹底有等距离三足。胎质洁白坚硬,釉呈梅子青色,温润如玉,肩部凸起弦纹一周,腹部凸起三棱延至足部,凸起处釉薄成白色,是有意识的显露其白色胎质,俗称“出筋”。这是龙泉窑青瓷渲染釉色青翠和胎质纯净的特殊技法,烧制难度很大。此器造型端庄古朴,色泽典雅,纹饰简洁,给人一种坚实有力的感觉,充分体现出南宋龙泉窑高超的制瓷技艺。

龙泉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始烧于唐,南宋时期创烧的粉青、梅子青品种代表了古代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许多产品采用多次施釉方法,釉色葱翠,鲜丽夺目。

南宋 龙泉窑青釉琮式瓶

南宋 龙泉窑青釉灵芝耳瓶

南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牡丹纹碗

南宋 哥窑贯耳瓶

“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见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铜礼器。口耳相连的曲线增加了口部力度,与扁圆形腹部上下呼应,构成视觉上的均衡,给人以稳重之感。通身细碎开片,静穆、优美。

南宋 哥窑五足洗

尺寸:高9.2厘米,口径18.8厘米

这件五足洗口沿有五枚乳钉。足底和圈足均无釉,应是在烧成的时候作为支撑点,防止受力不均而导致器物变形。施米黄釉,釉面光洁,器身布满深褐色和浅黄色的大小开片,纵横交织,即所谓的“金丝铁线”。足端和圈足处均无釉,露出深褐色胎骨。器内底心有六个支钉痕,系器内叠烧其它器物所留下的痕迹。

整件器物制作规整,造型端庄典雅,是一件典型的哥窑传世品。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也是其中唯一未发现窑址的名窑,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一大悬案。

南宋 哥窑葵口盘

南宋 哥窑葵口盘

南宋 哥窑五足洗

南宋 吉州窑黑釉白彩碗

南宋 郊坛下官窑瓶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南宋宋高宗时期一些窑口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供御捡退,在当时俗称“官窑”。官窑,毛公洞第一(今江苏扬州一带)。南宋官窑瓷器沿袭北宋风格,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另外“肉腐留骨”(露胎处像死人骨头,俗称”骨董“)也是那时所造。我们今天所称官窑泛指历朝官府烧造瓷器,其实,历史上仅指南宋时期烧造的瓷器,后世再无此称呼。

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京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明代《事物绀珠》、《留留青》因袭此说。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下,到今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今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较多。

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形质与工艺与汝窑有共同处。器多仿古,主要有碗、瓶、洗等。胎体显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质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著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底有文钉烧痕,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辽 彩色釉陶印花盘

辽 彩色釉陶贴花凤首壶

辽 彩色釉陶刻花缨络纹盘口穿带壶

辽 黄釉陶瓶

金 黑釉剔刻牡丹纹罐

赵振授先生捐赠

金 磁州窑白地黑花题诗孩儿枕

金 耀州窑月白釉盖罐

金——元 均窑月白釉盖罐

元 耀州窑姜黄釉刻花莲花纹碗

元 景德镇窑青白釉盏托

景德镇窑是中国传统窑炉之一,景德镇窑系属于宋代六大窑系之一。窑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因北宋景德年间烧制的精美瓷器而称今名。景德镇窑自唐代起即烧制青瓷,至北宋时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带青色,这种白中泛青、青中见白的色釉,为景德镇窑的新创,其色调给人以清新爽快之感。青白瓷以光素者居多,亦间有刻花者。北宋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北方定窑的许多制瓷工匠也随之南下,他们带来了定窑瓷器制作技术,在景德镇仿制定窑瓷器。所产瓷器,胎体釉色纯白如粉,有“粉定”之称。受其影响,景德镇窑所烧青白瓷,装饰逐渐为印花所替代。青白釉瓷器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青白的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纹样的凹下处积釉稍厚而较青,胎薄的花纹在迎光下若隐若现,故又有影青、映青、隐青、罩青之称。景德镇窑青白瓷曾作为贡瓷,供御府使用,其品种有碗、盒、盘、注子、瓶等。造型上常作成瓜棱口、花瓣等形状,纹饰有牡丹、 梅花、芙蓉、 莲花、鸳鸯、鱼、鸭及儿童形象等,其装饰方法为刻花、划花、印花和贴花等种类。

元 景德镇窑青白釉贴花没花纹双耳瓶

元 景德镇窑青白釉灯盏

元 龙泉窑青釉葫芦瓶

元 龙泉窑青釉露胎贴花云凤纹盘

元 龙泉窑青釉贴花双鱼纹洗

元 龙泉窑青釉红斑洗

元 龙泉窑青釉堆塑龙缽

元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瓶

尺寸:高42.1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14厘米。

此瓶外壁自上而下以青花绘制纹饰五层,依次为:杂宝纹、缠枝莲纹、缠枝牡丹纹、卷草纹、变形莲瓣纹。主次分明,繁而不乱。青花呈色青翠浓艳,可见铁锈斑痕,胎体细密坚致,造型丰满。土耳其托布卡比宫藏有与此瓶造型、纹饰都极为相似的梅瓶。

国内江苏句容房家坝元代窖藏、江西高安元代窖藏、江苏南京江宁县沐英墓、沐晟夫妇合葬墓、湖北钟祥郢靖王墓曾出土过数只元青花梅瓶,纹饰有龙纹、花卉纹、人物纹等。

元 景德镇窑青花莲瓣形盘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明宣德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元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尺寸:高27.5cm 口径20.7cm 底径18.6cm

重量:5270g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两种: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两种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明 法华釉莲花纹陶鉢

珐华是陶瓷装饰技法。法花陶瓷,又名“珐华”,原本是在山西晋东南地区盛行的彩釉陶。在金元时期,以琉璃与法花为代表的乔氏陶瓷名播九州,曾为北京紫禁城、十三陵烧制过琉璃瓦、顶冠、兽吼等。采用彩画技术中的沥粉方法,在陶胎上用特制带管的泥浆,圈出凸线的纹饰轮廓,再分别以色料填出底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

法花陶瓷是明三彩之一,属于陶瓷中的精品。始于元而盛于明。以黄、绿、紫三色居多,另还有蓝、白等色,色彩艳丽,线条生动,形象简练,具有独特的山西地区风格和特殊的装饰效果。

明 德化窑白釉“何朝宗”款观音像

尺寸:高48cm 重量:5280g

德化窑尤以瓷雕最为著名,题材多为观音、达摩等宗教人物,有些塑像的背部戳有工匠印记,如“何朝宗”、“林朝景”、“陈伟”、“张寿山”等,其中以何朝宗为一代名匠,声誉最重。此件观音塑像即为“何朝宗”款。

此像线条优美,比例协调,釉面质感光洁温润,釉色白中略泛象牙黄色。

观音头戴风帽,身披长巾,神色安然从容,超凡脱俗。随风飘拂的衣衫和脚下的海浪塑造得颇有动感,以瓷这种静态物质来表现衣服飘动、海水翻腾的动态之美。此像完美诠释了德化窑高超的瓷塑水平,是传世德化窑塑像中的经典之作。

德化窑之所以能创造出如此精美的瓷塑作品,除了与工匠的高超技艺有关外,也与其所使用的瓷土和烧制技术密切相关。

明 景德镇窑青花婴戏纹碗

明洪武 景德镇窑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瓜棱罐

釉里红属于瓷器釉下彩装饰手法之一,创烧于元代景德镇。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00℃左右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

明洪武 景德镇窑釉里红开光人物故事图瓶

明洪武 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瓜棱石榴尊

明洪武 釉里红地白花缠枝花纹碗

明洪武 釉里褐花卉纹宝座

洪武时期瓷器

明洪武 景德镇窑釉里红花卉纹菱口盘

明洪武 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春寿”瓶

明洪武 景德镇窑釉里红缠枝菊纹碗

明洪武 景德镇窑红釉印花云龙纹盘

明永乐 景德镇窑白釉划花双耳扁壶

尺寸:高31.8cm 口径4cm 腹纵14.7cm 腹横21.9cm

重量:1900g

明永乐 景德镇窑白釉僧帽壶

尺寸:高19.8厘米,口纵11.5厘米,口横16厘米,底径7.3厘米

明永乐景德镇窑青花山茶纹扁壶

明永乐 景德镇窑青花花果纹碗

明宣德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花卉纹盘

高6.0厘米,口径33.5厘米,底径21.7厘米

殷屏香1986年捐赠

花口,折沿,腹部花瓣状,圈足。器身以青花装饰,口沿一周水波纹,内、外壁绘折枝花卉。盘心五朵不同的花卉环绕于一朵较大的变体莲花旁边,以枝叶相连,极具韵律。底部露胎,有淡淡的火石红现象。

这类花口盘在明初官窑中颇为常见,型号有大有小。洪武时期花瓣状的器身立体,且花口密集。至永宣时,花瓣式的器身趋向圆滑,青花布局也更加舒朗。

明宣德 景德镇窑青花轮花纹双耳扁壶

明宣德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花卉纹八角烛台

重量:3190g

尺寸:高29.3cm,口径9.3cm,底径23.75cm

此青花花卉纹八方烛台为宣德官窑之珍品。器身分烛插、连柱、台座三层。青花纹饰,共有11层纹饰,重重叠叠,绘画精细秀丽,线条优美清晰,笔意酣畅饱满,以典型的双勾填色为多。釉面隐现桔皮纹,釉白中微微泛青,尤其是近足垂流厚积处,接近青白釉,釉质肥厚莹润。青花呈色为纯正的宝石蓝色,浓翠深沉,青花晕散而不失其浓艳,局部有下凹的黑铁斑。此青花烛台造型别致新颖,端庄规整,设计原型来自伊斯兰的金属器皿,融会中西文化之优点,为中国陶瓷史上的珍品。

明宣德 景德镇窑回青帝白龙尊

明宣德 景德镇窑青花鸟食缸

明宣德 景德镇窑青花人物图碗

明宣德 景德镇窑蓝釉暗花龙纹盘

明宣德 景德镇窑红釉盘

尺寸:高4.3厘米,口径20.1厘米,足径12.7厘米

重量:380克

此器为标准官窑款,底部白釉闪牙黄色,盘内外施红釉,釉汁肥厚莹润,闪现红宝石般的光泽,细看呈细丝纹,口部因流釉形成“灯草边”。此类高温铜红釉又被称为“宝石红”,是以铜为呈色剂,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由于其烧造要求很高,成品率低,在当时就较为珍贵。永乐、宣德的红釉更是以其釉色深沉肃穆,蕴含宝石般光泽,为世人所称道。这件器物与景德镇珠山出土的宣德官窑红釉盘式样类同,是典型的宣德器。

明成化 孔雀绿釉青花鱼藻纹盘

重量:495g

尺寸:高5.05cm,口径23.5cm,足径15.15cm

此盘口微敛,弧形浅壁,盘心微凸,圈足宽大,为明成化一朝流行的盘式。器内及圈足底部的釉面均匀光亮,白中微泛青。画面上莲花盛开,荷叶亭亭,形态各异的四尾鱼游弋其间。器底有青花“大明成化年制”二行六字双圈楷书款。

青花之上并非按照惯例罩透明釉,而是施一层鲜丽明艳的孔雀绿釉,青花的色泽因此而呈现蓝黑色调。这种装饰手法极为罕见。在孔雀绿釉的掩映下,青花愈发幽深,蓝绿相融,恰似一江春水。馥郁的色彩,活泼的纹饰,为这件成化官窑瓷器,赋予了灵动的气息。

鱼藻纹是中国古代典型的瓷器纹饰。鱼纹多是顺向追逐游动,鱼谐音“余”,鱼水相融,寓意富足吉祥。瓷盘外壁以青花绘鲭鱼、鲌鱼、鲤鱼、鳜鱼,取“清白”谐音,间以荷花及水藻,寓意“清白廉洁”。莲花盛开,荷叶亭亭,四尾鱼游弋其间。形态各异,妙应天然,别具雅趣。

孔雀绿釉青花是明代景德镇窑新创烧的品种,俗称“法翠”,又称翡翠釉,此种釉色烧成后呈翠绿色调,色泽宛如孔雀的羽毛。其烧造法或在素胎上直接掛釉烧造,或在白胎或青花器上施釉二次烧成。在景德镇御窑厂的永乐地层中,考古发现了明早期的孔雀绿釉制品。

相比于永乐、宣德青花的厚重沉稳,成化时期青花所用青料以国产“平等青”取代了从西亚进口的“苏麻离青”,青花趋于柔和淡雅,清新脱俗。“淡妆浓抹总相宜”,两种青花瓷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这件鱼藻纹盘是成化官窑的精心之作,用青料绘制鱼藻纹饰,通体遍施孔雀绿釉,入窑再次焙烧。此时的青花呈现出馥郁的黑蓝色,翡翠色的湖水中,鱼类与水生植物产生了一种神奇的立体感。古人运用色彩的功力,可见一斑。

保存如此完好的成化孔雀绿釉的作品,存世数量极为稀少,极其珍贵。此器由藏家陈器成于1980年捐赠,入藏上博。陈先生分别于1962年和1980年两次共捐赠给上海博物馆210件珍贵文物,其中许多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明成化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莲龙纹盘

明成化 景德镇窑青花夔龙纹碗

重量:310g

尺寸:高9cm 口径17.1cm 足径7.4cm

撇口,鼔腹,圈足。胎质细白坚密,透明釉细润,具有成化轻巧俊秀的造型特点。外腹部绘有四条“夔龙”,呈首尾相接的排列,龙为三爪,嘴衔一朵莲花。夔龙最早出现在明代宣德年间,在成化时期时是较为常见的龙的形式。青花的发色清新淡雅,是典型的成化陂塘青的发色。碗底有带双方框的“大明成化年制”青花楷书款,是典型的成化官窑器物。

明宣德 景德镇窑青花蓝地白花莲池游鱼纹盘

尺寸:高4.6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13.5厘米

明弘治景德镇窑白地刻填酱釉花果纹盘

尺寸:高5.2cm 口径25.2cm 足径16cm

这是一件标准的官窑盘,底部有青花双圈“大明弘治年制”楷书款,堪为此期器物的标准器。盘内的装饰图案亦为弘治官窑器的流行式样,但采用在施以底釉的坯体上剔去花纹部分的釉层,再填绘酱色釉的“刻填”手法,则是比较罕见,为不可多得之珍品。

明弘治 景德镇窑青花人物图三足炉

明弘治 黄釉盘

明正德 景德镇窑黄地绿龙纹盘

明嘉靖 景德镇窑斗彩果子纹洗

斗彩瓷,是以斗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斗彩又称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因其纹饰中釉下青花色与釉上彩色同时出现好似争奇斗艳而得名。斗彩瓷于明代成化时期,由江西景德镇窑创烧。其以纹饰新颖,色彩淡雅而名重于世,斗彩瓷的烧成是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的重大成就,为后来彩瓷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斗彩既不同于釉下青花的装饰,也不同于釉上五彩,釉上粉彩,釉上珐琅彩和素三彩等釉上彩绘的装饰,它是将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一同装饰于同一件瓷器面上,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互争奇斗艳的艺术表现力。

明隆庆 景德镇窑青花团龙纹方形盖盒

隆庆朝的瓷器以其独特的青花色调而闻名,被形容为蓝中泛紫,且颜色涣散。这种特点在团龙纹方形盖盒上表现得十分显著。

隆庆朝的瓷器制作方式有一个重要的变化,一般不再标注为“大明隆庆年制”,而改为标注“大明隆庆年造”。由于隆庆朝的统治时间较短,因此现存的隆庆瓷器数量非常有限。

明万历 景德镇窑青花五彩云龙纹盖罐

五彩瓷器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珍品。成熟于明代,也称“大明五彩”。 据《陶雅》上说:“天启硬彩,崇祯软彩。” 又据《饮流斋说瓷》中解释:“硬彩者彩色甚浓,釉付其上,微微凸起。软彩者又名粉彩,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

真正嘉靖时期的五彩瓷是相当珍贵的,瑰丽多彩,品种繁多,它的最大特征是:

1、胎釉和青花、斗彩相似;

2、色彩主要为红、黄、蓝、绿、紫、黑等,但以红彩为主;

3、其绘法先在白釉瓷面上,画人的颜面,不填颜色,用红色笔加勾;

4、多用小开片,裂纹向下而紧合。

明万历 景德镇窑青花莲瓣形梵文盘

明万历 景德镇窑青花龙凤纹出戟尊 陈器成先生捐赠

明万历 景德镇窑五彩花蝶纹菊瓣形盘

明万历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花卉龙纹瓶

明天启元年 景德镇窑青花团龙纹烛台

烛台通常是佛教信徒用来施舍的物品,主要用于家庭祈福或为已故亲人祈祷和供养,属于一种民窑瓷器。

这件烛台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它由三个器物拼合而成:上部是一个小承盘,中间是一个大承盘,下方则呈现仰钟的造型。

明崇祯 景德镇窑青花山水人物图笔筒

十五世纪前期景德镇窑红绿彩缠枝纹瓶

十五世纪中期 景德镇窑青花双师绣球纹盘

清 德化窑兽面纹双耳鼎

清 德化窑白釉贴花石榴壶

清 粉彩荷花纹盖碗

清 景德镇窑五彩草虫图盘

清康熙 景德镇窑青花仕女图花口碗 倪汉克先生捐赠

清康熙 景德镇窑青花果树纹双管瓶

重量:3120g

尺寸:高44.8cm 口径11.5cm 足径11.65cm 荷兰倪汉克捐赠。

这是一件造型独特的外销瓷,双口联体,器腹隔断不通,可同时盛放两种液体,其出现可能与十六世纪一种意大利的油醋罐有关系。这件器物是典型的订烧作品。明末清初,外销瓷贸易兴盛,出现了很多来样加工的器物,尤以餐饮器为多,这件器物可能就是为荷兰市场特别烧制的。

清康熙 景德镇窑中和堂款青花釉里红盘

采用高温铜红釉来呈现秋季枫叶的效果,通过精确的烧制,在极小的空间范围内展现了清晰的叶脉纹样。此外,瓷器上还刻有题诗和印章,是一件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作品。

铜红釉的烧制温度比青花稍高,而这微小的温度差异极难控制。因此,要同时在一件瓷器上成功呈现这两种颜色的着色效果,成品率极低。为达到如此出色的效果,可能需要经过数百次甚至上千次的烧制尝试。现代工匠通常会将偏红部分靠近窑炉的边缘,因为在窑炉内不同位置的温度也会有所差异。

清康熙 景德镇窑黄釉碗、托

清康熙 景德镇窑五彩刘备招亲图瓶

尺寸:高44.8厘米,口径11.5厘米,足径11.65厘米

重量:3120克

清代五彩的成就,以康熙时期为最,这一件五彩人物故事图瓷瓶,便是康熙民窑的代表作。瓷瓶主题纹饰绘三国故事刘备招亲,口沿和肩部用繁丽的锦地杂花、开光博古衬托出人物画的布局疏朗,瓶颈上面的婴戏图,则是主题画面一个贴切的呼应。此瓶因形似槌衣之棒,又名“棒槌瓶”。

画面表现的就是孙夫人与刘备共结秦晋之好,引入洞房的一刻。一对新人含情脉脉,乐队箫、笙、鼓、钹齐鸣,一派喜庆。四侍婢佩剑随后,妥帖地点出了“刘备招亲”的主题。

清康熙 景德镇窑青花如意花卉纹盖瓶

清康熙 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莲池鸳鸯图三足洗

清康熙 景德镇窑红彩加金开光鸟兽纹瓶

清康熙 景德镇窑白釉印花团螭纹瓶

清康熙 豇豆红

清康熙景德镇窑豇豆红釉印盒

清康熙景德镇窑豇豆红釉瓶

此件清康熙豇豆红釉印盒,于桃花红中泛出些许绿苔,正所谓“满身苔点,泛于桃花春浪间”。豇豆红釉是清代康熙景德镇官窑烧造的著名瓷器品种,上海博物馆、北京和台北两家故宫博物院都有收藏,在欧美尤其是美国的收藏最为丰富。

中国的陶瓷工匠在唐代就发明了红釉烧制技术,至明代已经非常成熟。明宣德年间,景德镇人烧制了一种色泽和纯度都极美的“祭红”。以器物主要用于宫廷祭祀,因此成为“祭红”。又因其颜色如天上彩虹,也称为“霁红”。明代晚期这种红釉烧制技术失传,直到清康熙年间,工匠在前人烧造的基础上,烧造了这种全新的铜红釉,因其外观酷似豇豆皮,故名“豇豆红”。其色泽浅红娇艳似孩童脸颊,又如三月桃花,称为“娃娃脸”“桃花片”。釉色表面散缀着天然的绿色苔点,深浅不一,故又称作“美人醉”或“美人霁”。

豇豆红釉瓷器作为景德镇御窑厂创烧的官瓷名品,烧成难度大,仅供宫廷使用,传世数量极少。

清康熙 豇豆红瓷瓶

清康熙 景德镇窑釉里红鱼藻纹缸

清康熙 景德镇窑釉里红加彩牡丹纹罐

清康熙 景德镇窑红地五彩花卉纹碗

清康熙 景德镇窑素三彩三果纹盘

清康熙 景德镇窑五彩百鸟朝凤图盘

尺寸:高9.6厘米,口径55.4厘米,足径32.1厘米

重量:6510克

五彩是在已烧成的瓷器上,用多种彩料绘画花纹图案,再在彩炉中以低温二次烧成的装饰技巧,属釉上彩。它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技术上发展起来的,明代正式出现五彩,但以红黄绿三色为多,蓝色多以釉下青花替代,纯粹五彩较为少见。清康熙时期,发明了釉上蓝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五彩成为当时彩瓷的主流。与雍正之后盛行的粉彩相比,五彩烧成温度稍高,色彩对比鲜明热烈,不如粉彩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

康熙五彩的大型器以民窑产品为多,这件百鸟朝凤盘亦属此类,款识,纹饰、题材、布局及底足皆具康熙器典型特征。色彩富丽,画笔工整,实为康熙民窑中之稀有精品。

清康熙 景德镇窑天蓝釉柳条纹缸

清康熙 景德镇窑孔雀绿釉花插

尺寸:高10.9厘米,口径8.2厘米,底径6.1厘米

孔雀绿釉又称“法翠釉”、“翡翠釉”、“吉翠釉”,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烧造方法有二:一是以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易开片剥落;一是在白釉器上罩釉烧成,釉面剥落者少。孔雀绿釉一般有深色和浅色的两种。

这件八棱花插造型仿青铜器,端庄大气,色泽沉着艳丽。花纹繁而不乱、多而不杂。口沿、中腹分界、圈足凸缘饰浅刻卷草纹,颈部饰蕉叶纹,颈腹交界处饰回纹,腹部饰上下相对的莲瓣纹,高圈足饰卍字纹锦地。

清康熙 景德镇窑金釉碗

清雍正 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瓶

瓶侈口,细颈,溜肩,鼓腹,胫部内收,底部略外撇,形同橄榄,端庄秀美。胎质细腻,釉色莹润,制作极为精良。瓶底有青花“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双圈楷书款。

白净的外壁以粉彩绘桃枝一双,遒劲盘亘,有力地向四周伸张。枝上绘寿桃八只,圆润饱满,色彩过渡自然,极为可爱。

枝梢点缀桃花,花蕾含苞。桃叶施绿彩,正反阴阳,一浅一深,节奏鲜明。桃枝之间绘一对飞舞的蝙蝠。

这种将蝙蝠与寿桃相结合的装饰图案在清代极为流行,取“福寿双全”之寓意。粉彩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这件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由香港收藏家张永珍女士捐赠。2002年之前该瓶一直在前美国驻以色列大使奥格登·里德先生的母亲家族的纽约豪宅中,在没有任何的保护情况下,作为台灯使用长达四十年之久。2002年这件橄榄瓶出现在香港苏富比的拍卖图录之中,引起了诸多收藏家的兴趣,其中包括张永珍女士。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价,最后她以4150万港币拍得这件橄榄瓶,创造了当时清代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购买此瓶以后,她立刻把它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

清雍正 景德镇窑粉彩过枝桃蝠纹盘

清雍正 景德镇窑粉彩桃果纹盘

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牡丹纹盘

清雍正 德镇窑斗彩花卉纹双耳扁瓶

斗彩又称逗彩,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斗彩始于明宣德,但实物罕见。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明清文献中也称之为成“窑彩”或“青花间装五色”。传世成化斗彩瓷器图案绘画简练,内容主要是花鸟、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的不同部位,根据所需填入不同的彩色,一般是三至五种,最后入彩炉低温烧成。清朝斗彩瓷器的产量要大于明朝成化时期。康熙、雍正、乾隆官窑也有不少精品堪与成化斗彩媲美,而且出现了较大的器型,大多数绘画精工,改变了成彩“叶无反侧”、“四季单衣”的弱点,图案性更强。

清 雍正景德镇窑青花仙芝祝寿纹瓶

清雍正 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折枝瓜果纹瓶

清雍正 景德镇窑青花红彩云龙纹盘

清雍正 景德镇窑斗彩蟠桃提梁壶

清雍正 景德镇窑胭脂红釉盖碗

尺寸:连盖高8.7厘米,口径12.2厘米,底径6.4厘米

胭脂红又称胭脂水,是一种粉红色的低温釉,它是在釉中掺入万分之一、二的黄金而呈现出的如同胭脂般娇嫩的红色,也称为“金红”。这种釉彩自康熙年间引进我国,精于雍正、乾隆年间。所制均为官窑产品,多见杯、碗、水盂等小件,底足都以青花书写年款。

清雍正 景德镇窑青釉莲瓣纹三系瓶

清雍正 景德镇窑青白釉莲形盖盒

清雍正 景德镇窑仿哥石榴尊

清雍正 景德镇窑仿汝瓶

清雍正 景德镇窑青花仿古铜器纹方尊

清雍正 漳州窑白釉贴花松竹梅鹤鹿纹葫芦瓶

清雍正 粉彩花鸟纹碗

清雍正 珐琅彩墨竹图碗

尺寸:高7.58cm 口径16.1cm 足径4cm

此碗口部微外撇,圆唇,深腹,腹体下端略小,平底,圈足,胎体极薄却有敦实丰满之感。碗外壁用珐琅彩配成的黑色彩料绘出一幅竹石山石图,画面上修竹数竿,疏落有致,伴以拳拳巨石,笔力坚挺遒劲,画上角行书题句:“色连鸡树近,影落凤池深。”题句引首和句后分别有“凤彩”“彬然”“君子”等印,均为篆书朱文,与竹石图朱墨相映,简洁而清雅。碗底部是珐琅彩蓝料双方框“雍正年制”宋体字款。

这件碗不仅造型优美,而且胎质细腻,洁白如雪,釉色晶莹如玉,加上珐琅彩墨彩的浓淡变化色调,把珐琅彩瓷高雅脱俗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清雍正 景德镇窑炉钧釉瓶

清乾隆 景德镇窑唐英款粉彩人物图笔筒

重量:2100g

尺寸:高15.9cm 口径19.9cm 底径19.3cm

圆柱形,施白釉,外壁一面绘粉彩“米老研墨”图,一面题行书七言诗。落款为“沈阳唐英”,外底署胭脂紫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唐英,祖籍辽宁沈阳,隶汉军正白旗。能文善画,兼书法篆刻且精通制瓷。十六岁始供职清宫造办处,后负责御窑厂整体运作达二十五年,成就辉煌。

“米老研墨”图描绘苏轼安坐园林,赏砚磨墨,米芾立于一旁的景象。此景及画后题诗皆出自《东坡诗话》。传闻米芾天性好洁,得御赐“瑶池”砚却不忍使用,经苏轼研墨后将砚送予苏轼,苏轼因此题诗,即笔筒一面的七言诗。图中人物描画细腻生动,色彩浓淡有致,盎然成趣。

清乾隆 珐琅彩竹菊鹌鹑图瓶

重量:460g

尺寸:高19.15cm 口径5.55cm 足径6.2cm

此瓶胎质莹白如雪,釉色光润柔和。器身用珐琅彩画鹌鹑,湖石,辅以翠竹、花卉等,寓意“安居乐业”。底有蓝料“乾隆年制”双行四字篆书款。造型端庄秀巧,图案温润柔丽,传世弥足珍贵。

清乾隆 景德镇窑粉彩“大吉”葫芦形壁饰

清乾隆 景德镇窑粉彩旋转瓶

清乾隆 景德镇窑粉彩百鹿图尊

清乾隆 景德镇窑粉彩佛供(花)

尺寸:通高38.4厘米,足径14.2厘米

清乾隆 景德镇窑抹红缠枝莲纹瓶

尺寸:高21cm 口径5cm 足径5.7cm

清 乾隆 景德镇窑粉彩八仙人物图瓶

高43.8cm,口径13.6cm,底径16.1cm

通体呈八角形,盘口长颈,腹部往下略收,高圈足外撇。通体分六段制成后黏接成型。瓶自上至下有六组粉彩纹饰,腹部主体部分有八面开光装饰,用粉彩绘画八仙过海图,依次为骑驴的张果老、持花篮的蓝采和、握阴阳板的曹国舅、背剑的吕洞宾、摇扇的汉钟离、策杖的铁拐李、吹箫的韩湘子、捧仙桃的何仙姑。人物姿态各异,曲尽其致,其余部分纹饰皆描绘锦地,缀以寿字、莲花、螭纹、蝙蝠等吉祥图案。自口至底还有六组蓝料回纹。底有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此器不仅人物形象细腻生动,周围辅助纹样也精致入微,为乾隆粉彩瓷器的巅峰之作。

清乾隆 景德镇窑绿釉菊瓣盖碗

尺寸:高8.5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3.6厘米

清乾隆 胭脂红彩缠枝螭龙纹瓶

尺寸:高37.3厘米,口径12.5厘米,腹径21厘米,底径13.4厘米

清乾隆 珐琅彩龙凤纹双联瓶

清乾隆 绿地粉彩八吉祥纹贲八瓶

清乾隆 景德镇窑白釉暗花缠枝莲纹高足碗

清乾隆 景德镇窑绿釉堆花花卉纹双联瓶

清乾隆 景德镇窑蓝地金银彩桃果纹瓶

尺寸:通高23.4厘米,口径9.4厘米,足径15.0厘米。乐笃周1980年捐赠。

钮盖高耸,敞口,束颈,器腹扁圆,圈足。古朴端庄的形制在卷曲灵动的夔龙耳衬托下显得尤为凝重雅致。通体施高温蓝釉,在其上用金彩、银彩描绘纹饰,工整华丽,底有青花书写“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这种在一件器皿上同时采用金银彩描绘纹饰的制品较为少见。

由于瓶内里与圈足内底均施淡绿釉,故此件作品的烧造工艺较为复杂,需先在1200℃以上的高温窑炉中烧成内透明釉外蓝釉器,然后再在器内与圈足内底施淡绿釉,于低温窑炉中二次烧成,再用金银彩绘纹于彩炉中三次烧成。难能可贵的是,此瓶进贡朝廷后即在内务府造办处配得银器座,座底有“大清乾隆癸卯年造”楷书款,乾隆癸卯年即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高温蓝釉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瓷釉新品种,以天然钴料为着色剂,在高温下一次烧成,色调浓艳深沉,光亮细腻。元、明、清三朝几乎从未间断过生产。蓝釉描金亦出现于元代。明代高温蓝釉器皿数量增多,蓝釉质感越来越好。自洪武朝开始,历朝均有烧造。永乐蓝釉,颜色纯正,釉面光润,宣德时期蓝釉烧造的工艺技术更加纯熟,质感凝厚,色泽美艳,有“宝石蓝”的美誉。成化蓝釉蓝中泛紫,釉面肥厚。弘治、正德蓝釉蓝中泛灰。嘉靖、万历时期,蓝釉采用回青料,发色不如之前。

清代蓝釉在顺治朝就已恢复烧造。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代官窑蓝釉烧制最为成功的时期,由于制作工艺进步,蓝釉呈色较明代稳定,器形较明代丰富,且不乏大型之作。康熙蓝釉釉面有厚薄之分,厚者釉色深暗,浅者釉色光亮,雍正蓝釉色调匀净泛紫。

乾隆蓝釉色泽浓艳深沉,釉面均滋润肥腴,有密集的桔皮纹。部分器口一周常见白色灯草边。器形丰富多样,有仿明宣德的碗、盘、高足杯等,也有本朝流行的梅瓶、天球瓶、象耳长方形瓶、执壶、三足洗、花盆、盆托、渣斗、罐等。乾隆早期开始流行祭蓝地上描绘金彩,此类装饰华丽耀眼,中西皆爱,欧洲迈森、塞弗尔亦多见模仿蓝地金彩器。嘉庆、道光、咸丰官窑蓝釉的烧造规模逐渐缩小,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均不如前朝。同治、光绪、宣统官窑蓝釉在总体水平上不如清早中期精湛,但作为宫廷祭祀、陈设不可或缺的品种,仍有许多值得称道的精细之作。

清乾隆 景德镇窑冬青釉暗花描金茶叶末座盖碗

尺寸:连盖高10.9cm 口径12.6cm 座底径9.3cm

此盖碗大部分施冬青釉,盖钮施红彩,盖顶饰红彩花瓣纹,盖及碗外壁浅浮雕花叶纹。盖上围绕八处镂孔,碗身向下收敛,中部环绕八处环形凸起,盖钮与盖交接处、镂孔周围及环形凸起皆施金粉。瓷盒置于一茶叶末釉座上,底座六足内卷,饰以描金云龙戏珠纹。整器色彩对比鲜明,造型端庄,雍容华贵。

冬青釉指色泽稍淡、青中略泛绿或蓝的釉色。描金是以金粉或金水描绘瓷器纹饰的装饰方法,使之金碧辉煌、富丽华贵,为富贵人家所喜爱。瓷器烧成后可用玛瑙棒或石砂摩擦,以增加器表光泽度。底座以茶叶末釉模仿铜器外观,也是当时风尚之一。

清乾隆 景德镇窑青釉古铜器纹瓶

清乾隆 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四联瓶

清乾隆 景德镇窑青釉印花云鸟纹扁瓶

清乾隆 景德镇窑木纹釉碗

清乾隆 景德镇窑青花开光八吉祥纹双耳扁壶

清乾隆 景德镇窑绿地金彩云龙纹瓶

清乾隆 景德镇窑红釉瓶

清乾隆 宜兴窑钧窑紫砂壶

清乾隆 景德镇窑窑变釉瓶

清嘉庆 景德镇窑珊瑚红地描金五彩婴戏图碗

清道光 景德镇窑青花八吉祥纹盉

清道光 景德镇窑慎德堂款粉彩花卉瓶

清道光 粉彩描金八吉祥纹印盒

清咸丰 景德镇窑蓝地金彩三管葫芦瓶

清同治 景德镇窑绿釉刻花云龙纹碗

清光绪 蓝地金彩团花纹瓶

清宣统 景德镇窑豆青釉八卦纹方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