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心理科建设中融入中医文化基因

 茂林之家 2017-10-21
  作者:王健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心理科应主动与关联科室开展合作,提高其他科室对心理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有效率,也为心理科导入大量患者群,使得心理疾病与心身疾病患者得到准确、快速、有效的治疗,减少患者病痛,促进心理科室的发展,提升心理科在全院诊疗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成长的患者,人格中充满中国文化基因,因此在认知层面的许多缺失与偏颇,同样需要健康的文化基因来补充、修复,才能逐步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改变其情绪,完善其意志,使其危害自身精神、家庭环境与社会安定的病态行为彻底得到扭转。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医药进入中国接近200年,中西医从论争到结合,达成了相对和谐的状态。但是,中西医面临心理疾病时,都不具备优势。西医偏重药物,从生物学角度调节情绪变化中的生化物质如多巴胺、五羟色胺等,调解患者的情绪,从而控制其意志与行为。中医则通过情志调节,改善患者的情绪。两者都有一定的效果,但都有一定局限性。即便病情得到控制,当患者受到与引发疾病等量程度的外在刺激时,疾病就会复发。因此大量心理与精神疾病患者,在心理治疗缺位的情况下,只能靠终身服药来维持,生命与生活质量都不尽人意,给家庭甚至社会都带来不利于和谐的因素。

  随着医学的发展,中医心理学这门新学科兴起,优势鲜明、特色突出,目前该学科最具代表性的技术是汪氏人格倾向量表和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WMPI)和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在中医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走在了全国前列。

  现在,我们来重新审视中医临床心理科室的现状和发展机遇。

  中医院心理科建设尚不完善

  据统计,到2015年底,我国县以上国有中医医院3267家,具有心理类科室的不足100家,基本以三甲中医院为主。在这些医院里,心理类科室有许多不同名称,如神志科、情志科、心理科、心身医学科、治未病科等,内涵略有区别,都有承担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功能。治疗的方法大多以中医药辨证施治,辅助以针灸等非药物方法,真正把西方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与中医药技术、文化相结合的中医心理学原创技术与方法,则是凤毛麟角。这些科室的发展也常常不均衡,多数科室1~2名医生,缺少独特的技术与方法,没有很好的运营与管理经验,从业人员很难获得其他科室人员同等的物质保障,人才流失非常严重。由于没有发展的内在动力,医院对这样的边缘科室,也不甚重视。完全没有发挥出中医药学和心理学的应有优势,没有承担起心理健康服务的艰巨任务。

  概括起来,有如下原因——

  第一,患者的病耻感严重,发病率高而就医率低;就医少,自然科室发展就慢。

  第二,临床各科承担着心身疾病的治疗,而这些科室的医生没有足够的心理学知识,对心理疾病的识别率低下,因而既不能运用心理诊疗技术,又没有向心理科室转诊或请求会诊的习惯和制度。

  第三,适宜的心理学先进诊疗技术缺乏,即使有病人投医,也是靠药物控制为主,无法根治,不能形成患者口碑相传的叠加效应。

  第四,在业内成功科室不多,不能产生示范效应,无法带动整个领域的科室建设。

  第五,没有开创性、责任感、又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的人才加盟,医院很难主动开设一个没有任何特色与前途的科室。

  第六,心理评估与治疗费用定价过低,从业人员的劳动无法得到认可,医院与医生都没有积极性。

  开发适应中国人心理特点的诊疗方法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1988年创立,起步阶段名为气功心理科,后改名气功康复科,再改名心理科。初期的十多年探索,与多数中医院心理科一样,艰难前行,没有质的变化。科室创建初期,由于求治的失眠患者偏多,当时的科室主任汪卫东教授运用气功结合催眠技术,治疗失眠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2005年开始,我科以失眠重点病种打天下,形成了国内失眠第一品牌,科室进入了第一个快速发展期。

  2010年,汪卫东教授的学术思想开始走向中西结合临床心理学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中国本土化心理学理论——发展治疗学;自主研究出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治疗失眠患者,有效率达到90%以上。2012~2013年,《发展治疗学》与《TIP——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二书出版,标志着汪卫东教授的学术思想走向成熟。在这个学术思想的指引下,2014年科室运用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对大量抑郁症患者进行再成长治疗,疗效显著。随后把这项技术运用到焦虑、狂躁等其他心理疾病,同样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随着患者数量的快速增长,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患者存在着许多类似的发病规律,即生活事件和家庭教养影响到了每一个人的人格内在要素发展,人格当中的自我、胆商、意志、人际、思维方式、性发展、世界观七个要素的变化又直接影响着心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各个阶段。由此,我们研发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汪氏人格倾向量表和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WMPI)。2016年底,这两个量表开发成软件,投入使用后,对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的评估(诊断)准确率大大提升。

  众所周知,中国人缺少自己的心理学评估量表,临床上常用西方心理学评估量表,只能测量出患者有什么病、几种病、病重程度,评估了结果,不知道成因,因此对临床治疗指导性不强。而我们自主开发的原创评估量表,具有“治病必求于本”的中医学精髓思想,通过评估可以知道患者何时发病、因何发病、如何发展的。这样的评估结果,使医生掌握了病因病机,治疗起来有的放矢。

  依靠汪氏人格倾向量表和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WMPI)的精准评估和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的高效治疗,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在心理、精神、心身疾病的治疗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从成功经验看中医心理科建设的必备要素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又指出“百病皆生于气”,说明心理疾病与情绪变化有直接关系。中医运用心理学原理治疗心理与心身病症,具有非常丰富的学术思想与经验。中医院创建心理科,有学术源头活水,又有大量患者的需求亟待满足。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经验看,办好中医心理科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中医心理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要求人才应该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善于合作的精神等,所以加强人才培养是关键。其中,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勇于为患者健康与学科发展担当,具有百折不挠的毅力的学科带头人,才能在团队建设、技术创新、服务管理各个方面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从一个病症寻求突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以失眠打开局面,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医院的认同,对外提升了品牌,对内赢得了更多的支持。科室几位主任医师,运用西药、中药、针灸、中医心理以及各种非药物疗法,形成了睡眠障碍疾病和心理疾病治疗的系统治疗方法,各种疗法形成协同效应,与病人形成良性互动。

  第三,重视学术交流。学术要开放,技术要先进,这是保障疗效的前提。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在汪卫东教授的带领下,十几年来取得了许多学术创新成果,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运用。但是新建科室,为了缩短探索时间,不一定要样样自主原创,可以“拿来主义”,通过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加以运用,站稳脚跟以后,慢慢走向学术创新。

  第四,开展院内合作。大量的心理疾病患者,往往都到了有躯体症状的时候,才开始就医。先找西医,查不出原因,再转向中医调理。中医也找不出病人的实质性病变,采取模糊的辨证施治,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治疗周期长,病情反复。这个时候,心理学的评估和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心身疾病的躯体症状,如头痛、耳鸣、眩晕等,散在就诊于西医神经科与中医脑病科、心内科、消化科等,而这些科室的从业医生往往缺少心理学常识,更不掌握心理学诊疗方法,需要心理科专业医生的参与。心理科应主动与这些关联科室开展合作,提高其他科室对心理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有效率,也为心理科导入大量患者群,使得心理疾病与心身疾病患者得到准确、快速、有效的治疗,减少患者病痛,促进心理科室的发展,提升心理科在全院诊疗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中医临床的特色之一是辨证论治,强调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而心理疾病从疾病的发生、发展来看,外在生活事件与教养方式千差万别,内在思维方式、意志力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心理疾病的治疗对策也应如中医辨证,一人一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成长的患者,人格中充满中国文化基因,因此在认知层面的许多缺失与偏颇,同样需要健康的文化基因来补充、修复,才能逐步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改变其情绪,完善其意志,使其危害自身精神、家庭环境与社会安定的病态行为彻底得到扭转。

  中医在精神和心理疾病、心身疾病中不输于西医的秘笈在于文化,中医心理科大发展更要大力运用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

  本期编辑:杨镝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