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环绕式?三角形?双反引拍与挥拍精讲

 海竣云 2017-10-22


案例名称:三角形引拍


一起来瞻仰下这种引拍方法。




抛开击球质量不谈,光看动作,是不是觉得不太协调?




究其根本,是由于小哥的引拍动作不够流畅,硬生生将它分成了三部分才完成。显然,这样做并不能起到转体蓄力、准备充分的作用。




上图中,小哥表现出了很好的引拍意识,但是动作不够简洁。尤其是球拍举得过高,很容易会造成引拍幅度过大。




再看拍头运动轨迹,我们会看出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粗暴的拉拍。严格来说,小哥只是机械地在身体侧向做了一个球拍的平移运动,动作既缺少美感,也缺少实用性。




还是老问题,小哥再接再厉,让拍面也来了个横向平移,导致拍头的移动轨迹近似于一条直线,造就了图四中的“黄金三角形”。


平心而论,这位小哥的双反动作还是可以的——除了引拍略显夸张,他的转体很充分,随挥做得也非常完整,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之所以举“三角形引拍”的例子,主要是为了提醒大家注意两点:


①减少引拍时的无谓动作

②保证引拍的流畅度与连贯性


为了做到这两点,通常而言,教练们更推荐另一种引拍方式——




没错,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环绕式引拍(C型引拍)。从原理分析,发力的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身体的动力链,而这恰恰是此类引拍的优势所在。简单来说,当我们用手臂画弧引拍时,更能用上髋部和转体的力量。




为了更好地画弧,可以先加大动作幅度,仔细体会一边引拍、一边转肩转髋的感觉。一开始练习要放慢节奏,严格把控每次引拍的质量,力争做到自然、流畅、舒展。


聊过引拍,再来看看挥拍轨迹的问题。




这张图反应了类似的问题。联系之前小哥的动作,两人的球拍运动轨迹都缺少一定的弧度。事实上,过平的向前送球既不能保证球的过网高度,更会阻碍发力、降低双反的稳定性。久而久之,很可能就会养成靠手臂抡球的坏习惯。


那么应该如何纠正呢?有人说,既然弧线过低,那就得增加旋转,就要调整拍面,使其向内倾斜。




不完全正确。之前强调拍面内倾,是旨在提升双反的击球稳定性。但在这里,并不是回球质量欠佳才导致了挥拍轨迹过平。相反,后者是原因,前者才是结果。


真正的答案是两点:重心、拍头都下降得不够低。




请看上图小德的示范。


在转体过程中,小德的重心始终处于较低的位置,经历了前后、上下两个方向的转移。髋部由于转动充分,产生一个向前的动力量。该力传递给了身体,从而带动大小臂,再带动球拍一起由后往前甩。




从小德弯曲左腿蹬地,就能看出重心如何转移。到了击球的刹那,左脚脚尖已经触地,在此之后,重心就跟随身体慢慢上移。


最后讲讲拍头的自由下落。做好这一点,就能避免挥拍轨迹过平。






上图中的左右画面分别是球拍运动中的最高点和最低点。拍头由高及低,自然下落。来到最低点时,拍柄一定要比拍头高(即拍柄朝着球方向),这样才能产生高度差,让自下而上做出流畅的雨刷动作,跟平击彻底说再见。


总而言之,想打好双反,正确的引拍、挥拍轨迹和重心的转移可谓缺一不可。尤其是重心的转移,它将成为下期技术分析的重点关照对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