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燕小乙读史】飞将军李广的失意职场生涯

 tnj660630 2017-10-23

“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

这首诗的作者叫卢纶。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卢纶在名将浑瑊镇守地当判官,过着边塞军旅生活。

浑瑊将军武艺高强,非常英勇。夜间总是自己带兵巡防,十分警惕。诗人看在眼里,不由得想念起一个人。

距离这个人举刀自刎已经过去了九百多年,后人对他的思念并没有衰减。

这个人就是李广,人称“飞将军”。他经历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从青葱年少到鬓发斑白。

作为一名职业军人,李广的职场生涯等同于和匈奴作战的戎马生涯。而他的技术是骑射,可以说专业非常对口。卢纶的诗赞扬的,正是李广射箭的本事。

史记上记载,李广身材高大,臂长如猿。善于骑射,可以说有天赋的原因,也有后天的刻苦。

和多数“技术控”一样,李广不爱说话,“口不能道辞”,看起来呆呆的。

射箭就是他平时的游戏,除此之外就喜欢涂涂画画,设计兵阵。与现在的程序猿、技术控不同,李广都是捡个树枝就在地上画图。就连和朋友喝酒,都是根据射箭中靶的疏密程度来罚酒。

李广的一生,将一个技术控的极致,发挥到淋漓尽致。

早在汉文帝时期,匈奴大举进犯萧关,李广报名参军。史记说“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郎中”。

首次随军打仗就因为出色的技术——骑射而扬名立功,得到提拔。一颗星星冉冉升起,那光芒连皇帝都为之侧目。

汉文帝曾看着李广叹息道:“可惜呀,你没遇到时机,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一语成谶,李广一生未曾封侯。但是原因真的像汉文帝说的那样——生不逢时吗?

我们只需要看看李广周围那些和他同时代的人,就可以轻松拆穿这个谎言。

比他年纪轻的卫青封了侯,比他名气小的苏建封了候。就连因为出使西域而名留青史的张骞,也是李广行军旅里的同事,他还有一个称呼叫“博望侯”。

古人似乎也注意到这点,很为之抱不平,留下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叹。

究竟是什么造成“李广难封”?

这就要说到汉朝的封侯制度,高祖立下“非功臣不侯”。要想封侯,按祖制办事,得靠军功。

而这恰恰掐住了李广的死穴,历史上的李广,战绩很不漂亮。

一句话,职场上的业绩不行。在这里又不得不说回技术控。李广的一生,可谓成也技术控,败也技术控。

李广最引以为傲的技术是射箭。以射箭作为进攻武器,是有利有弊的。弊处是射箭是有射程的,必须敌人到一定的距离内才有效。

作为技术控,李广对此了然于心。所以他射箭,估计射不中就不射,直到敌人走到几十步的范围内,只要箭发出去,敌人必应声而倒。

史记说:“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

简单的来,李广善于近距离作战。

但是近距离作战是有风险的,距离敌人那么近,弓箭又不是手枪,不能连发。在武侠片里我们都看过这一幕:衣诀飘飘的大侠,反手从背后“唰”抽出一支箭,然后持弓搭箭,潇洒地拉开弓,瞄准,再放箭。

这一系列的程序,决定了面对千军万马的时候,射箭是一个非常有限的攻击方式。何况不是每个士兵都是李广,更别说在距离那么近的情况下,因比李广常常把自己和士兵置于危险之中,险情迭起。

一次,李广带兵攻打雁门关,被匈奴生擒了。幸亏匈奴单于久闻李广大名,指定要见活李广。

李广当时身上有伤,敌军将其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李广装死,偷眼观察有个年轻的胡人骑了一匹好马,李广飞身跃起,跳上那人的马,还夺了他的弓箭。

一面策马狂奔,一面射击追兵,箭无虚发,终于脱险归队。

不愧是飞将军李广,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技术优势,为我们真实上演了堪比美国大片的精彩一幕。

问题是,这么精彩的动作画面,这么传奇的故事,到归队报告战果的时候,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主帅被活捉,士卒全军覆没。

论军法当斩,后来按例出钱赎罪成平民。李广也因此被皇帝禁了赛,罚下场去。

技术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自己的技术非常有信心,简单地说就是“艺高人胆大”,有点傲娇。

李广的傲娇显示在他治军上:他的部队没有严谨的队列,行军的时候,哪里水草丰茂,就在哪儿驻扎。简化各种文书簿册,每个战斗成员都处于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

再加上带兵打仗常常缺水断粮,李广向来是士兵们没有全部吃过喝过,他就不吃不喝。士兵们打心眼里喜欢这位将军。

李广一个治军非常严厉的同僚就说:“李广治军简单,士兵们都很快乐,愿意为他而死。但是敌人突然进犯他们,他们就有麻烦啦。”

这或许也道出了李广屡屡战败的一部分原因。禁赛几年之后,李广被重新起用。军衔是什么呢?郎中令。汉朝天子都换了三岔,李广再一次被封为郎中令,征讨匈奴。

他和同事张骞各带一路军马,分路而行。走了几百里之后,李广被匈奴四万骑兵包围。

李广当时带了多少人呢?史料上说是四千骑兵,那就是面对十倍的敌军军力。可以想像,士兵们都吓坏了。

李广于是想了个主意,派儿子李敢率几十骑飞奔插入敌军,并从敌人左右两翼冲出,再赶回来。李敢回来后报告父亲,说敌人很容易对付,出此险棋来安抚士兵。

李广一面稳定军心,一面组织阵形。面对排山倒海的敌人,打退了一拨拨的进攻。战斗过程中的“矢下如雨”,李广亲自用大黄箭击毙敌军副将,这精准定位充分显示了技术控的优势。

从白天打到晚上,再坚持到第二天,士兵们累得面无血色,李广依然神态自若,始终战斗在第一线。

终于,张骞的援军到了。敌军见势不妙,撤了。

这么英勇壮烈的战斗,敌我悬殊的剧情,坚持到最后一刻曙光来临。这里面有头脑,有决心,有勇猛,还自带史诗大片的特效……

然而,这一次,还是一句话,因为士兵折损太多,功过相抵。

在最后一次的漠北大出击中,李广已经六十多了,他强烈要求和卫青的大部队一起出发,自己充当先锋,求胜心切。

这边厢老将出马,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那边厢,汉武帝却嫌他屡屡战败,晦气,私下让卫青把他调到路远绕道的东路。

李广请求道:“我的职位是前将军,现在大将军您却让我从东路出发。我和匈奴打了一辈子的仗,直到今天才得到一次遇上单于的机会,就让我打头阵,和单于决一死战吧。”

受过嘱托的卫青当然不能答应,勒令他快点从东路出发,而东线是最容易让人迷路的。

迷了路的李广,错过了卫青与匈奴单于的大会战。

老英雄的收山之作,居然滑稽到以迷路收场,甚至还没有射出一支箭就结束了。

大将军卫青派人问李广迷路的事情,催促李广手下的人去接受调查。李广说:“不关其他人的事,是我自己迷路了,我现在就去亲自接受调查。”

李广拔刀自刎,留下最后的一席话是:“这一生和匈奴大大小小打了七十几仗,我现在六十多岁了,终究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小吏的侮辱了。”

英雄的生涯有了一个有尊严的交代,技术控的一生有了一个傲娇的收场。

李广的职场生涯很暗淡,是不是就没有什么大功劳?当然不是。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

不需要多么漂亮的业绩单,看过飞将军百步穿杨,以一敌百大电影的人,都不会忘记那精彩的一幕幕。

口口相传之下,飞将军名气之大,让匈奴人避之不及,许久都不敢来冒犯,避免了战争之苦。

一个名字,让敌人连打仗的欲望都没有了,对汉人刮目相看。这就像李小龙电影刚风靡美国的那几年,看到中国留学生,连劫匪都绕着走。

当然,现在已经时过境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