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邦、李陵、李广、卫青——从西汉四人,看大汉与匈奴的强弱关系

 金色年华554 2021-07-30

文丨历史时刻录

图丨来源于网络

刘邦、李陵、李广、卫青——从西汉四人,看大汉与匈奴的强弱关系

西汉与匈奴

01导言

刘邦、李陵、李广、卫青,四人看似毫无关系,但是当在他们四人当中穿一条线——匈奴,则一切不再相同。

匈奴与西汉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一对老冤家。

草原文明的“侵略性”与农耕文明的“防御性”使两者注定要成为宿命之敌。

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双方“相爱相杀”百余年,最终方才决出胜负。

今天,我们以刘邦、李陵、李广、卫青,四人为出发点,看一下汉军与匈奴的有优劣长短。

02刘邦:西汉与匈奴的首次碰撞——白登山之战

白登山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他是西汉与匈奴首次真正的较量,此战奠定了,此后近百年“匈奴强,中原弱”的历史格局。

关于此战,大家都认为是刘邦惨败。起初,刘邦大意轻敌而落入敌人的包围圈,后又不得不靠“贿赂”匈奴人而脱离重围。

但我认为,刘邦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不堪。他进入匈奴人的包围圈也不全是因为大意,而他最后能够脱离重围,也并不全靠“贿赂”。

刘邦、李陵、李广、卫青——从西汉四人,看大汉与匈奴的强弱关系

白登山之战:双方行军作战图

01.匈奴骑兵的机动性

西汉建立,刘邦封韩王信为韩王,定都于颍川,后改为晋阳,后又改为靠北的马邑,以防匈奴之患。

注意:韩王信本名韩信,但他不是兵仙韩信,重名而已,后大家为区分两个韩信,叫其为韩王信

匈奴人屡次犯边,后将韩王信包围于马邑,韩王信打不过匈奴人,只好请和,多次与匈奴人书信往来。

对此,刘邦起了疑心。刘邦害怕韩王信与匈奴人勾结,做不利于大汉王朝之事。于是,遣使斥责韩王信。

韩王信害怕被杀,干脆带兵投靠了匈奴,反过来攻打汉地。刘邦大怒,带三十二万大军御驾亲征,西汉与匈奴的首次对抗,就此拉开序幕。

起初,刘邦军连战连胜,先后在晋阳、离石、楼烦等地区,大败匈奴人。

但是,在《史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很有意思,值得细品:

匈奴常败走,汉乘胜追北。——《史记》

匈奴人经常战败逃走,汉军乘胜追击。这是匈奴人很弱,经常打败仗吗?

答案显然不是,汉军多次大捷,是建立在匈奴人不与之对抗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汉军的大胜是“虚假胜利”,并没有真正伤害到匈奴人。

这背后正是匈奴骑兵的机动性,匈奴骑兵来去如风,以使汉军疲惫为目的,经常骚扰汉军,而不与之决战。

匈奴骑兵强大的机动性,使其在战场上占尽了优势。时不时的打击一下汉军,而汉军却打不到匈奴骑兵。这让汉军先是愤怒、在是疲惫、从而希望速战速决。

刘邦、李陵、李广、卫青——从西汉四人,看大汉与匈奴的强弱关系

匈奴单于

所以,白登山之围诞生了。

刘邦听说冒顿单于安营在代谷,便派兵前去侦查,侦查使者回来说“能战”。刘邦便立即带领先头部队前去决战,而没想到冒顿单于率领四十万大军突然杀出,将刘邦围困于白登山。

人们多将此次刘邦被围困于白登山的责任,归咎于刘邦大意轻敌,但这对刘邦可能不太公平。

原因有二:

  1. 首先,刘邦前期的侦查工作可能并没有问题,只是匈奴人的侦查工作做的比刘邦更出色罢了。匈奴人发现刘邦的行军轨迹后,利用自己部队的机动性,及时的做出调整,而将刘邦围困于白登山。
  2. 其次,匈奴骑兵的机动性能力太强。战场上“战机稍纵即逝,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兵贵神速,刘邦正是害怕失去战机,方才急于出兵。

因此,我们不能全都怪刘邦。

02.匈奴骑兵对汉步兵的无奈

我们再来看刘邦被困于白登山的这七天七夜。

《史记》中只是说了一句,刘邦被困于白登山七天七夜,而没有记载细节。最后又说了一句,刘邦送给冒顿单于媳妇阏氏很多礼品,方才解围。也就是说,刘邦是靠“贿赂”匈奴人解的围。

但是,这是历史真相吗?这里我不妨产生两个疑问:

  1. 冒顿单于用四十万大军将刘邦的先头部队围困于白登山,冒顿单于为什么不一口吃下刘邦?
  2. 刘邦靠“贿赂”匈奴人解围,刘邦所带领的先头部队带了多少钱财,能够满足四十万匈奴人的胃口?

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一直找不出合理的答案。所以,最好的解释就是冒顿单于吃不下刘邦,最后只好就坡下驴,不了了之。什么“两主不能相伤”之类的话,统统都是扯淡。

匈奴人四十万大军为什么吃不下刘邦的先头部队呢?

这在于双方的兵种,匈奴骑兵与汉步兵。

在当时,匈奴骑兵的主要作战方式为“骑射”,即为骑在马上,以射箭的方式打击敌人,从而消灭敌人。

而汉步兵虽然打不到匈奴骑兵,但是防守保命还是错错有余的,好步兵摆成“铁桶阵”,里三层,外三层,匈奴骑兵根本冲不进来,而凭借弓箭也无法有限的打击到处于“防御状态”的汉步兵。

匈奴人很无奈,就像是一个饿坏了的人,看着一个美味的罐头却打不开,只能干着急。

刘邦、李陵、李广、卫青——从西汉四人,看大汉与匈奴的强弱关系

骑兵vs步兵

而随着刘邦的援军逐渐到达,匈奴人知道已经无法消灭掉刘邦了,只好就坡下驴,撤了军。

白登山之围刘邦能够解围,并不是因为匈奴人“心地善良”,而是匈奴人的无奈,或者说是匈奴骑兵对汉步兵的无奈。

从西汉与匈奴的首次碰撞,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一是,汉军无法有效打击到机动性很强的匈奴骑兵,很无奈。二是,匈奴骑兵也拿汉步兵没有办法,也很无奈。

如何能够战胜对方,是此战过后,双方都要思考的问题。

03李凌:匈奴骑兵与汉步兵的正面交锋

若你觉得,白登山之战中。冒顿单于撤军、刘邦解围,是因为匈奴骑兵对汉步兵没有办法的观点,多是猜测而少有证据的话。

那么多年之后的李陵与匈奴之战,则会为此提供充分的证据。

公元前99年,汉将李陵(李广之孙)带领五千步卒出居延塞,行军一个月,来到匈奴腹地,与匈奴军队主力遭遇。

李陵的武器装备除了佩刀盾牌外,还佩戴了五十万支箭(每人一百支)。

李陵以辎重大车为掩护,边战边退。

“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史记》

匈奴单于本想一举歼灭李陵这支小股部队,不料自己损失惨重,敌小队却纹丝不动。匈奴单于只好先后调来十余万军队,对敌小队展开围攻。

我们可以想象此战的激烈程度,李陵的步兵与匈奴的骑兵相比,毫无机动性可言,所以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十万骑兵围困五千步兵于内,尘土飞扬、遮天蔽日,汉步兵的心理压力无疑是巨大的。但就是这样,汉步兵仍奋勇杀敌,取得了杀敌万人的战绩。

虽然最后汉步兵败了,却不是完全战败,而是因为箭尽粮绝。

五千人对战十万人,杀敌万人。此战,充分的说明,匈奴骑兵拿汉步兵没有办法。

刘邦、李陵、李广、卫青——从西汉四人,看大汉与匈奴的强弱关系

李陵战匈奴

这背后是,匈奴骑兵擅长的是“骑射”战术,即为骑马射箭对敌方造成伤害。而不擅长“冲击”,即为我们电视上常看到的骑马冲杀。(这时,马镫还没有出现,人骑在马上稳定性还很差)

所以,匈奴骑兵拿步兵没有办法。

04李广:汉“骑射兵”难胜匈奴“骑射兵”

01.“飞将军”是敌人封的

李广被称为“飞将军”,但有趣的是“飞将军”这个称号是敌人给封的,而值得注意的是李广在对匈奴作战时败多胜少,这就很值得商榷了。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史记·李将军列传》

与李广相比,卫青、霍去病给匈奴人带来的“冲击”肯定更大。那么,匈奴人为什么偏偏给了李广一个美名,而不给卫青与霍去病呢?

什么事情都不会“平白无故”,李广能够获得匈奴人的“赞许”,自然有他的“长处”。李广的长处就是“骑射”。

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开篇就介绍了李广的这个长处:

“广家世世受射”、“用善骑射,杀首虏多”

匈奴人崇拜强者,想要得到他们的认可,就要比他们强,尤其是在他们擅长的领域比他们强。

匈奴人擅长的是“骑射”,即为骑马射箭,这与匈奴人的“游牧”性质有关。匈奴人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主要的生存方式有两个,一为放牧,二为打猎,所以,匈奴人从小便练就了“骑射”这个本领。

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人“骑射”厉害,李广的“骑射”更厉害。

一日,由一名宦官带领的几十名汉军与三名匈奴人遭遇了。汉军以为自己人多,便“兴高采烈”的追击匈奴人,不料匈奴人边骑马边射箭,反而将汉军士兵近乎杀绝。

李广得出此事后,立即得出判断,这三人是匈奴人中“射雕者”,即为擅长射箭的人。

于是,立即带领士兵前去追击,李广骑于马上,拉弓射箭,三箭三中,匈奴人两死一伤,李广等人追上去一看,这三人果然是“射雕者”。

刘邦、李陵、李广、卫青——从西汉四人,看大汉与匈奴的强弱关系

飞将军李广

由此可见,李广的“骑射”技术之精湛,李广也因此被匈奴人封为“飞将军”。

02.败多胜少的飞将军

李广赢得了匈奴人的“尊重”,但并不代表在汉对匈奴作战的过程中,李广就立下的多大的功劳,相反,李广“败多胜少”。也正是因为李广“败多胜少”,才给后世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悲情故事。

那么,李广为什么“败多胜少”呢?

个人英雄主义并不能带领部队取得胜利!

早期西汉因为骑兵少,无法与匈奴人进行有效的对抗。所以,历代西汉的皇帝都很重视养马业,鼓励官方、民间养马。

终于,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在马匹上不在处于绝对劣势,可以组建起来足够的骑兵与匈奴骑兵进行对抗。

而起初,汉骑兵与匈奴骑兵对抗的方式就是“骑射”,即为双方“互射”,以弓箭消耗甚至消灭对方。

李广虽然射箭技术精湛,可以匹敌甚至碾压匈奴人,但是不代表李广军队整体上的“骑射”技术比匈奴人强。

原因很简单,汉军士兵的“骑射”技术,都是通过参军后炼出来的,而匈奴人却是从小练出来的,两者自然无法相比。

刘邦、李陵、李广、卫青——从西汉四人,看大汉与匈奴的强弱关系

汉骑兵与匈奴骑兵

如此擅长射箭的李广,所带领的部队仍是败多胜少。这便说明了一个问题,汉“骑射兵”打不过匈奴“骑射兵”。

05卫青:骑兵战术改革——改“骑射”为“冲击”

起初,汉军打不过匈奴人,是因为汉军多步兵而少骑兵,无法与匈奴骑兵进行对抗。

现在,汉军有了足够的骑兵,却仍然打不过匈奴人。这就不得不引起汉军的思考了。

最先给出思考结果,以及应对措施的人便是卫青。

卫青认为,汉骑兵打不过匈奴骑兵并不是汉人不够勇敢,而是“先天条件”不足(射箭水平)不够,这又不是短时间能够提升上来的。所以,要想打败敌人,必须在战术上进行改革。

卫青想到,己方的步兵虽然由于机动性差,拿匈奴骑兵没有办法,但是已方的步兵还是有很多优点的,若稍加利用,与骑兵在结合一下,未免不是一个办法。

卫青说干就干,开始对汉骑兵战术进行改革。将步兵中的“冲击”作战方式移接到骑兵上,即骑兵亦进行“冲击”,以肉搏战的方式抵消匈奴骑兵在骑射方面的优势。

虽然,《史记》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关于卫青进行战术改革的地方。但是,在卫青与匈奴人进行作战时,文中多出现“杀”、“斩”、“诛”等字眼,可见卫青与匈奴的作战方式多为“冲击”,而不是“骑射”。

刘邦、李陵、李广、卫青——从西汉四人,看大汉与匈奴的强弱关系

大将军卫青

效果显而易见,卫青大败匈奴。

06结语

从刘邦的白登山之战中可以看出,早期汉军因为没有足够的骑兵,而无法对匈奴人造成有效伤害,只能被敌人牵着打。

但是,匈奴骑兵因为不擅长“冲击”,也无法对汉军(汉防御阵型的步兵)造成致命的伤害。这点从李陵与匈奴之战中,也可以得到补充。

这时匈奴人的主要优势是匈奴骑兵的机动性强,弱势是“突破”能力差;汉军的主要优势是“防守能力强”,劣势是机动性差。

中期,汉军有了足够的骑兵,却也无法战胜匈奴骑兵,这则在于汉骑兵整体“骑射”水平不如匈奴骑兵,所以打不过匈奴骑兵。“李广难封”最能说明这点。

到了后期,汉军终于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进行军事改革,改“骑射”为“冲击”。汉军通过较强的“冲击”能力,来弥补自己相对较弱的“骑射”能力,使自己在战场上获得了主动权。

从此,汉军屡战屡胜,“匈奴强、汉军弱”的局面被彻底改变。卫青大败匈奴可以说明此点。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参考资料:

  • 《史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