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1岁让乔布斯“害羞”她不只是林徽因的侄女...

 竹露梅香伴书眠 2017-10-23
1/34

这么多年过去了,获得诺贝尔的中国人寥寥可数,也是扎心了。 但司马觉得吧,一个诺贝尔奖无法囊括华人对世界的贡献,因为他们的智慧早已散布在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就好比华裔建筑师林璎。 在中国,我们只知道她是林徽因的侄女,却不知道,她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远远高于姑姑林徽因。

她设计的建筑遍布美国大地, 她曾入选美国妇女名人堂, 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100位美国人”、 “50位美国未来的领袖”; 奥巴马曾在白宫为她亲自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而同时得奖的人是 比尔·盖茨夫妇、物理学家霍金......

司马看到了背后的比尔盖茨~ 而就在35年前...... “我们美国人的纪念碑, 绝对不能让一条东方狗来设计”, 此刻,林璎正站在舆论的洪流里, 各种批评像箭齐刷刷向她射来, 21岁的她, 成了华盛顿的众矢之的。

而一切的起因, 都源于那件让华盛顿险些“分裂”的 冠军建筑设计作品—— 越战纪念碑。 (乍一看,两条黑乎乎的线?)

对,就是这部作品。 当时美国舆论一致认为:美国的越战纪念碑怎么能让一个华裔来设计?就有了那剑拔弩张的一幕。 话还是从头说起吧,林璎虽然从小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小城里长大,但她是地地道道的华裔,父母都是华人。 其中,父亲林恒是才女林徽因同父异母的弟弟。这么说......?对,她是林徽因的亲侄女。

是不是有几分神似?虽然21岁之前都不知道林徽因是自己的姑姑,但冥冥之中她还是和中国姑姑走上同样的建筑设计这条路,还同样考上了耶鲁。 21岁那年,林璎在耶鲁建筑学院上大三,正着手完成一项跟墓地建筑相关的作业:用建筑来诠释死亡。 无意间发现越战纪念碑设计方案的征集海报,林璎想,“何不把它作为毕业设计呢?” 随后她来到华盛顿考察环境,看到天空和绿草的那一刻......

她的思绪像插上了翅膀,“我突然有一股将地面切开的冲动。”她想象用小刀在地面切出一道口子,这道“伤口”正向两边延伸,就像结界隔离开现实和另外那个人类无法触及的世界。 伤口的上边,则印刻着57000多名阵亡者的名字...... “太妙了,就是这样的一座纪念碑!”

林璎说,宝贵的生命为战争付出代价,最应被铭记的是人,只有先承认痛苦的存在,才能让伤口愈合。 在回校的路上, 姑娘早已按捺不住激动快速画下草图, 因为看上去太过简单, 她先是试着加一些别的东西, 想让设计更精致些, “不,任何修饰都是画蛇添足。”

最后,因为时间仓促,解释设计意图的文字都是手抄的。 作品寄出去的时候,林璎并没有抱任何希望:“因为它没有显示对政治斗争颂扬的主旋律,只是在体现生命的失去这个主题。 没想到,当评审团看到林璎的设计作品,就疯了: “这一定是一个天才的杰作!” “注视它越久,就越看到其中蕴藏的惊人力量,这就是我们要找的那个唯一。” “它将会成为世界级的,能与一流建筑艺术品相媲美的作品。”

谁想到呢,得此殊荣的竟是一位在校生。不过,伴随着冠军殊荣,接踵而至的却是...... 这件设计作品让许多越战老兵感到不满: “哪有纪念碑陷到土里去的,这色调太灰暗了。” 退伍军人的家属甚至跑去集会抗议,还辱骂道: “这看上去就像是一道令人羞辱的阴沟,丢脸的破墙、黑色的伤疤!” 一些建筑师也开始落井下石地讽刺林璎: “她真是幸运,不过在纸上画一道黑线,就能得到冠军”。 

后来批评越来越多,甚至有人叫嚣: “我们美国人的纪念碑, 绝对不能让一条东方狗来设计”。 林璎这才明白: “原来不少人之所以反对我的作品, 仅仅是因为我是一个亚裔。”

不过,面对潮水般的愤怒和批评, 年仅21岁的姑娘并没有“认怂”, 她淡定地面对公众为设计作品辩护: “这个设计是为了纪念逝者, 不应该掺杂政治、战争和骂战。”

对,关乎生命,无关政治。 可这些辩护之词没能平息民众的愤怒,国家艺术委员会决定重新组织评审团,结果仍是林璎的设计为第一名。 最后出资人不干了,决定把林璎的设计和第二名的设计一起建造,喏,第二名的设计长这样~

出自一位白人设计师,据说符合主旋律。 林璎耿直地说,“这样的修改结果 将令她的设计毫无意义, 这样的塑像就像是在别人的画像上画胡子, 完全是破坏行为。”

“你说说是不是?” “人们努力反对的是一个他们并不了解的设计,但大众真正面对它时,他们会为之哭泣。”她相信,时间自会证明一切。在批评声的洪流中,她静默地退出,像个汉子一样,抄起安全帽,跻着一双工地鞋,到华盛顿的施工现场监工。

1982年10月,刻着58132名美军越战阵亡者名字的纪念碑落成。 “当看到它的那一瞬间,发现和我脑海中的想象相似得惊人。”所有的伤心和委屈仿佛都有了意义。 然而,纪念碑揭幕式上却没有任何人提及林璎的名字。

林璎在越战纪念碑落成仪式留影。林璎站到了热闹的背后,像个无名英雄一般悄然离去。 值得在乎的绝不辜负,而那些名和利,于她而言并没有那么重要。“我不想扑向成功,只是想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已。” 姑娘随后回到耶鲁继续完成学业,攻读建筑学硕士。

时间的确证明了一切。 她设计的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后来成为华盛顿最知名的建筑之一, 每年300万游客前去瞻仰。

一位越战老兵曾在大理石碑墙前 停留了2个小时, 细细抚摸上面他认识的那些名字, “我一直想要找一个地方静静的悼念我的朋友, 在这里,我找到了。”

它成了美国的“哭墙”, 那些逝者的朋友、儿女、妻子...... 都在这里找到了慰藉的出口。 “亲爱的,这是我为你写的信, 你可曾收到了吗?” “爸爸,这双靴子你还记得吗?” “兄弟,我真的很想你。”

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 触摸着碑身上的凹凸,仿佛能和过去的人对话: 少一些战争吧, 世上就能少一些妻离子散、生死相隔。 对,只关乎生命,无关政治, 这正是林璎设计的初衷, 对于一个设计作品来讲, 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共鸣,已然足够。

两年后,林璎凭借越战纪念碑 获得了“美国建筑学院设计奖”,“总统设计奖”。 你知道吗,林璎的设计才华, 就连苹果之父乔布斯也钦佩不已。

林璎和乔布斯两人在一次国际设计大会上相识,两人因为设计理念中的“崇尚简洁”这一点不谋而合,而成为挚友。据说,聊天的时候,乔帮主居然会害羞...... 或许, 我们现在看到的ipad, 也有林璎的功劳。 因为当年...... 林璎:“为啥电脑看上去就像笨重的电视机?干嘛不把它做得薄一点儿,比如平板的便携式电脑......” 乔帮主:“嗯,你为我找到了一个新目标”。

乔帮主:更轻薄的平板电脑,我做到了~ 好吧,言归正传。 越战纪念碑之后,林璎的建筑生涯正式开启。 司马发现她所有设计的初衷, 都远离金钱和功利, 她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人应该为了金钱才去努力奋斗? 我从来都没有这种概念。”

比如她设计的美国历史上第一个 民权运动纪念碑,为民权而设计。 以马丁路德金的名言 “只有当公平与正义如水流般直下时, 才能真正使我们感到满足”为灵感。

水面平铺在刻有文字的花岗石圆盘上,圆盘底部开有槽隙,水滴洒下时就像眼泪。 耶鲁大学 “纪念女性入学二十周年雕塑”的女生桌, 为女性权利发声。

一个椭圆形的清水平面上,按照年份一环一环刻下耶鲁录取女性的人数。 她还用近15年的时间, 为自然建造着一座“最后的纪念碑”, 喏,就是这个名为“什么在消失”的装置艺术, 她想以此来提醒人们 关注跟人渐行渐远的自然。

在黑暗的空屋里,参观者将一块有机玻璃对向投影设备,能看到濒临灭绝的物种。 还有密歇根大学波浪草坪, 美国的中国博物馆, 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公共图书馆雕塑 “阅读一个花园”...... 林璎的建筑作品遍布了美国大地。

因为在建筑与艺术上的成就, 她当了耶鲁大学校董、入选全美妇女名人堂; 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奖章、总统自由勋章; 以她为主角的纪录片 还获得第6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

虽然她成了美国家喻户晓的建筑设计师,可生活里的她为人低调,不讲究穿着,看起来就像邻家女孩,有人形容她“总像是匆匆赶去上课而又害怕迟到的大学生”。 更为宝贵的是,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她对待艺术依然纯粹:“你之所以做某件事是因为它对你来说很重要,既使它无法使你变得富有。” 如今,林璎在纽约SOHO拥有一间工作室,继续做雕塑和建筑设计,但一直将规模控制在3-5 人,而且一直坚持亲自绘图,她说“这很重要”。

很多国人知道林璎是因为林徽因,但是她却用才华,证明了自己独特的美。 而对于“林徽因的侄女”这个称谓,她也淡然地说:“过去会告诉我们将来应该怎样生活,我觉得这些是我和梁思成、林徽因共同相信的。” 难怪她父亲林恒说:“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果敢独断,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 决定一个人成就高低的,不是所谓的标签,而是实打实的才华。为你打Call,林家姑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