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祕的古罗子国平江传统文化杂谈==走江湖艺人剃脑匠功夫2

 漫游江湖444 2017-10-23

 七十年代在平江农村公社干部,强调蹲点办队,与社员实行“三同”,即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时公社干部吃住都在生产队。吃饭就是全队社员家吃轮饭,一家吃一天轮流转,生产队如果请了木匠、砖匠、篾匠,或者剃脑匠来了吃饭都是跟干部吃轮饭的。而陪干部吃饭最多的要数剃脑匠那时剃脑匠也是打调工拿工分的,每隔10天来一次,生产队除了办队干部以外,就是剃脑匠来得最勤。

曾经见过一个有本事的剃脑--万师傅: 下面介绍下真功夫

搭桥脑

刮胡子是要做搭桥的,俗称搭桥脑价格高一半.客人坐在木椅子上,剃脑匠坐在高凳上,客人仰躺,把头枕在剃脑匠的大腿上,把热烘烘的毛巾往脸上一焐,蘸了肥皂沫的胡刷在脸上涂一遍,才能开始刮胡子,胡子只有焐热才能服软,只有服软了才能刮,硬刮会伤皮。清完胡子然后再在面颊、下巴、脖颈、耳廊、眼眶游走,这游走的一刀是温柔的一刀,刮得你舒坦,刮脸不能让客人皱一下眉,更不能伤皮见红,下刀时时急时缓,或平或抖要柔和,行走如流水,右手持刀慢慢修,左手边摸边探边抚,刀边走边蹬,有轻有重,蹬要有力度,抖要有弹性,这叫游刃有余。把汗毛皮霄清理干净,这时的客人大都酣然入睡。然后帮其开天门,做面部按摩抚摸。让客人享受个舒心舒坦,神清气爽,荣光唤发,面目一新,我经常在剃脑铺大师父处的游刀中享受,在享受中睡过去了,被他掐拿出来后的人要年轻上十岁。搭桥中刀法不在36刀之列。

剃脑匠成兴重,(责任重)必竟是拿刀在人家头上作业,来不得半点闪失,肩不能晃,臂不能摇,左手如托泰山,右手如托婴儿,真的是毫未技艺,顶上功夫。

掏耳朵洗眼睛也是两门功夫。掏耳朵是细活,棍子、挖子、镊子、起子、醒子各有其责,有的用来刮耳毛,有的用来挑耳皮,有的用来扫灰尘,有的用来挖耳霄。凭的是眼神,借的是心细,靠的是经验,全凭技术娴熟。得心应手用在此处是最恰当的。掏完耳朵后还要轻轻地按摩,从上至下,从内至外。

洗眼睛用的是象牙棒子,有的人用的就是剃刀把。需要手法到位,把眼皮翻上来,手要稳,力要匀,用象牙棒子轻揉。中老年人眼干涩,眼跳、眼内充血,视物模糊,经过眼部清洗以后,不适之感顿消。

推拿除打是最后一道工序,除打像唱歌一样是有曲子的,有节奏感的,要与人的气血流动相吻合。有重有轻,有急有缓,有捶有敲。特别是开全身盘子,要舒筋疏络,开天门闭地府,推拿有度,收放自如。尽量让客人放松,把动作做到位,让客人该麻的地方要麻,该酸的穴位要酸,该胀的关节应胀,都要点到为止。这才叫到位。

判人生死

在跟快要去世老人剃脑,暂称某老子剃脑走后,剃脑匠万师傅悄悄地对我说,这老头不行了,我问怎么啦?他说快要走人了,我哇你莫对散放,(开玩笑某老子健康得很,身子骨挺硬朗的,怎么会走人呢?他说不信你瞧,并再三叮嘱我此事不能跟其它人讲。我也根本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谁知大约一个来月的时间某老子真的去世了。我才记起万师傅的话,仿然大悟,真的被他一语言中。不由得从内心深处产生对万师傅的钦佩之情。后来我问万师傅,你成神仙了,人的大限你都断的出来,真的不可思议。万师傅说,哇的哇,听的听,是我碰中的,碰的。又一次嘱我此事不能讲出去。我有些好奇,问万师傅怎么知道人家的大限,他说是凭感觉,我又问是从那里感觉出来的?说来话长,一两句话真的说不清楚。不过有句成语叫“了如指掌”,我就是从我的指掌间感觉出来的。

诸葛亮对军情``了如指掌”而排兵布阵,是算计,算计也是指掌间的事,算命先生是根据八个字的排列组合掐指推演出来的,也是指掌间的事,医生看病是两指把脉的,也是指掌间的事,剃脑匠是用指头触摸得出感觉的,也全在指掌间,“了如指掌”就是这含义。我们不但要触摸剃脑人的毛发,还要触摸剃脑人的肌肤,骨络、筋脉,对人的精气神的旺衰、变化是比较清楚的,血脉是否通畅,经络是否顺畅,骨络是否园润,气色是否正常,毛发是否正常生发,我们都是通过指掌触摸出来的。而且不是摸一次,长年四季摸,比医生把脉也好,比算命先生排列推演也好,比诸葛亮的算计也好,我们掌握的信息要综合的多,具体的多,还包括人的体味,都在指掌间”了如指掌”。

就说某老子吧,我给他剃了三十年的头,他祖孙三代都是我剃的,对他的身体状况是最熟悉不过的,上几次剃脑,给他“开天门”不见红,(掐两眼之间三更)剃光头的头发是要归堆的,不能剃一刀就把头发甩下来,是要边剃边归堆再甩的,特别是剃顶心毛,要归堆一起刮下来。某老子的顶心毛归不了堆,剃不下来,皮软不乘刀,像削烂苹果一样,外面看起来好,削起来皮软,皮与囊分开了,皮软不乘刀就是这个说法。头顶是人的天窗,顶都坏了,其躯更甚,你说还能活多久。所以我说某老子这事,不是算出来的,也不是看出来的,而是用手指触摸出来的,我们祖先的成语就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了如指掌”就是鲜明一例。

剃脑是拿刀在人家头上游走,怕出意外,人过六十就不能再操业了。

点穴推拿做捶打

任何动物身上都有软胁,这叫生命悠关。平素谁敢用呢,你把人家打闭了,碰到意外打不醒怎么办。做捶打,先帮其推拿捶打,然后按套路出拳,大喝一声,那大汉就瘫软在高凳下,人事不醒。看的人大惊失色,连忙又把他掐拿了回来。村中有人闪了腰,万师傅抱住他双肩,左一转,右一转,然后用力往上一提就没事了,有的小孩脱了臼,找师傅用手一搭就接上了,有的人下颌掉下巴,万师傅用手一端就合上了。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万师傅在剃脑匠中应是皎皎者了,既是手艺人,亦是民间高人。在他身上既有手艺的传承,又有传统文化的沉淀,还有职业道德的坚守。剃脑匠走村串户的身影距离我们渐行渐远,那老到的手法、刀法和娴熟的技艺在脑海中留下永远的追忆。再也难看见那块褡褡布了,搭桥修面刮须、挖耳、洗眼工艺也消弭了。

如今的理发业繁荣翻新了,但我怀疑自己的判断力,这行业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剃脑匠:失落的“头顶功夫”

在农村,人们习惯将理发称作“剃脑”,将理发师称作“剃脑匠”或者“剃脑师傅”。剃脑是中国民间的古老职业,剃脑匠手艺精湛,历史悠久,“剃脑匠”们凭着一把推剪,一把剃刀走村串户。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剃脑匠在人们的视野中慢慢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发廊、美发店。而剃刀这一象征一个时代的剃脑工具,也逐渐被各式各样的剪刀取代。“剃脑”这一独特的手艺渐渐消失。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对故乡的剃脑匠印象特别深刻。剃脑匠每十天或半个月会来到村里,在村子里边转悠边吆喝:“剃脑啦,有剃脑的么……”,只要有剃脑的他就停下来,选个合适的地方支上摊子就开始干活了。剃脑匠有一个黑色的包,包里放着剃脑刀子、剪子、梳子、磨石和荡刀布等。

剃脑匠,十几岁就子承父业开始了剃脑的生涯,那时候的剃脑匠一般没有店面,一直跟着师父带着剃脑的工具走村串户。如同各个老行当一样,剃脑匠们也有自己的规矩,如走街串巷“三不唤”:过庙不唤,免惊鬼神;过桥不唤,免惊龙王;过剃脑棚不唤,免惊同行生意。工作前不能喝酒,不能吃葱、蒜等带刺激气味的食物。

剃脑匠要有16般技艺,有梳、编、剃、刮、捏、拿、捶、按、剪等;工具也要齐全,手推子、刮脸刀、备刀布、小抄子、拢子、剪子、刷子等一个都不能少。但是那些只是过去的辉煌了,现在村里来剃脑的人大都是中老年人,先让来剃脑的人坐在凳子上等着,等水烧热后先烫头,烫透,这样剃起来不疼,也好剃。头烫好后剃脑匠挽挽袖子,荡荡刀子,开始剃脑。一般不到十分钟,头就剃好了。然后就是最检验剃脑匠工夫的刮胡子和刮脸。 将剃刀在一条约二寸宽的帆布带上划几下,用水洗净顾客的脸,剃脑匠手上那把剃刀就在顾客的脸上游走,滋生了半个多月的胡须眨眼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然后剃刀在顾客的耳后、鬓角、额头、眉下等处转了两转,整张脸庞的汗毛就不见了。剃脑完毕之后,剃脑匠就拿出绝活——按摩。睡落枕的脖子,寒食瘀积的腰背,剃脑匠三招五式,就能缓解症状,甚至手到病除。

 “现在来剃脑的人多不多?”

现在的年轻人大都不让剃脑匠剃,因为他们嫌剃脑匠剃的头土气,都是到理发店里剪头发。甚至四五十岁的人来剃脑的都不多了,等到那些忠实的老主顾们都走了,他这门老手艺就要失传了。

现在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这些正在“老去”的剃脑匠无论手艺如何精湛,终究无法和前卫时髦的美发厅相抗衡,逐渐被这个时代边缘化。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像这种剃脑匠们在我县剩下的并不多,他们分散在县内的乡村角落,勉强维持着这个老行当。一辈子的老手艺,既舍不得丢,也是一家人生计的支撑。
 
一样的乡音,不一样的故事时光飞转,剃脑匠的头顶功夫终究失落在霓虹灯炫目的美发厅里,而那声声街巷里的吆喝、剃脑加刮脸的手艺、与理发师闲适的拉家常也都在时代的喧嚣中逐渐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