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理派在婆罗门教六派哲学中与胜论派的关系密切。两派的许 多理论相同,而且在10世纪之后开始混合。但二者的学说亦有差别: 胜论派侧重对宇宙万有的基本成分或类别进行分析,而正理派的研究 重点则是逻辑推理和辩论方式。另外,两派在初中期的形成和发展情 况也是不同的。 一、主要发展线索和基本文献 “正理”一词的梵语为"Nyaya”。它的原义一般认为是“借助它思想 能被引导出一个结论”[1),后来就成为印度哲学中专门研究推理和辩论 的一派的名称。正理派成为一个独立的派别的时间不是很早,但它的 基本观念的形成与印度古代围绕早期婆罗门教祭祀规定的辩论与推理 有一定关系。弥曼差派、佛教、耆那教的一些较早的典籍及史诗《摩诃 婆罗多〉中都曾论及与正理派的学说有关的辩论方法和推理规则等方 面的内容。 此派的创始人相传为乔答摩(Gautama或Gotama,约1世纪)。关于 乔答摩的生平等情况,人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材料有相当成分具有传说 的性质,因此总的来说是不清楚的。对他的年代的看法也有多种。学 界通常把他的著作与其他派别的著作的内容进行对比,借以推测乔答 摩的大致年代。 正理派最早的根本经典是乔答摩的《正理经》(NySya-sCitra)。现在 人们看到的《正理经》包含着后人加入的成分,约在3至4世纪定型。 《正理经》之后,正理派的主要典籍是对《正理经》的注与复注等。其中 主要的有:筏達衍那(Vmsyayana,约4至5世纪)的《正理经疏》(Ny互ya- sQtra4)hisya)、乌地耶得迦罗(Uddyotakara,6世纪)的《正理经评释》 (NySya-v自rttika)、婆察斯巴蒂·弥尸罗(Vicaspatimisra,9世纪)的《正理评释真义疏》(N.-v.-tatparyatika)、乌德衍那(Udayana,10世纪)的《正理译释真义详解》和《正理花束》等等。 12世纪前后,新正理派形成。同时,正理派也逐步与胜论派相混 合。新正理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克伽自在(12世纪),他著有 《真理如意珠》。正理派与胜论派混合之后出现的较重 要的人物及其著作有:筏罗达拉贾(Varadai^a,12世纪)的《思择之守》 (T沒rkikaraksi)、凯沙筏·弥尸罗(Kesava misra,13世纪)的《思择叙述》和阿难·跋陀(16世纪)的《思择纲要》等等。 二、十六谛 从《正理经》及其古代的注释来看,正理派把“十六谛”作为其学说的基本体系。所谓“谛”(tattva)指实在。正理派在探讨 推理、辩论等问题时,提出了十六个基本概念或范畴,这些概念或范畴 及有关解释在其看来是实在的,正确的,因而称为“谛”。 十六谛是:量、所量、疑、动机、实例、宗义、论式、思择、决了、论议、 论诤、坏义、似因、曲解、倒难、堕负。 量指获得正确认识的方式或方法。它在此派中分为四种:现量、比量、譬喻量、圣言量。 所量(prameya)指认识对象。分为十二种:我、身、根、境、觉、意、 业、过失、再生、果报、苦、解脱。 疑(saiiisaya )是一种关于事物的精确特性的相冲突的判断,即一种疑惑的心理状态。 动机(prayojana)指人开始行动的目的。 实例(drst^nla)是一般人和权威者具有相同认识的事例,即人人都 承认的事实或真理。 宗义(siddhama)指根据某一学派的权威、假设等确立的主张,即立 论者方面的主要观点。 论式(avayava)指五支作法的推论式。由宗(命题)、因(理由)、喻 (例证)、合(应用)、结(结论)构成。 思择(tarka)指当不知事物的真实特性时,通过假设来认识真理的 思虑。 决了(nir^aya)指考虑对立双方的观点,对问题作出决断。 论议(⑶da)指在辩论时使用正确认识方法或采用五支论式,并与 宗义不矛盾。 论诤(jalpa)指在辩论时虽立上述论式,但又采用诡辩等不正当的 方法来取胜。 坏义(vitanda)指仅破坏对方议论,自己不立论。 似因(hetvSbh沾a)指在推理中使用的似是而非的根据或理由。 曲解(chala)是在对方所说的言语中选择非对方所指的含义。 倒难(jati)指仅根据事物的同与异来向对方提出反对的意见,即错 误的非难。 堕负(nigrahasthana)指在辩论中误解或不理解等一类辩论失败的相状[3]。 正派派在“十六谛"的理论体系中论及的问题较多,其中主要的有: 四种量的分类、五支的基本推论式、推理与辩论中产生错误的种类或原因等等。 三、四种量 正理派关注的中心问题属认识论的范围,主要讨论的是获得正确 认识的方式或方法。此派在这方面的具体理论是四种量的学说。《正 理经》中说:"最指现量、比量、營喻量和圣言量。"(4] 现量,即感官与对象接触后所产生的感觉。《正理经》在给现量定 义时说:“现蛰是根境相合产生的认识,不可言说,无误,确定。”(5)正理 派在这里强调了现量的几个特点:首先,现量要产生于感官与外部事物 的接触;其次,要不可言说,即所产生的知觉,没有掺入概念和分析;再 次,现量要是无误的,即它确实是接触事物后产生的;最后,现量必须是 确定的,而不能带有疑惑或幻觉。 比量,指推理,分为“有前比量”、"有余比量”和“平等比量”三种。 有前比量指从因推果,如见黑云推知要下雨;有余比量指从果推因,如 见江中充满浊水,推知江的上游有雨;平等比量指同类推理,如见某国 的一种树幵花,推知另一国的同一种树亦幵了花。正理派这种关于比 量的观念与数论派是类似的。但此派关于比量的论述并不限于其三种 比量的分类,在这一量的范围内此派还有更为丰富的思想。 譬喻量,指根据未知物与已知物的相似来认识未知物。《正理经》 在论及譬喻量时说:“譬喻量是根据(未知事物与以前)熟知的(事物的) 相似来获得(关于)未知事物的(知识)。”w 圣言量,也称为声量、圣教量或言M。它指可信赖之人的言教。 <正理经》在论及圣言量时说:"声量是可信赖之人的言教。此(声量有) 两种:根据可见的物(所作的声量和)根据不可见物(所作的声量 此处,所谓"可见物”指世间一般可感之物,所谓"不可见物”指做祭祀升 天堂等事物。 在正理派论述的四种量中,譬喻量是其他派别中相对承认不多或 论述较少的,而其他三最相对来说则承认和论述较多。应当指出的是, 此派量论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其比量的理论,因为正理派理论体系中的 推论式部分和对推理及辩论成败的分析部分,都是对比量的更深入探 讨的内容。这是婆罗门教六派哲学中其他派别的比量理论都无法相比 的。 四、五支推论式 正理派在逻辑学方面的重要建树是确立了"五支论式”的推论方 法,认为正确的推论式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宗(命题)、因(理由)、喻(实 例或例证,分同喻和异喻两种)、合(应用)、结(结论)。具体用例在正理 派的文献中有记述。 先看使用同喻的五支论式: 宗:声是非常住的, 因:因为是被造出来的, 同喻:凡是被造出来的都是非常住的,如盘、碟等, 合:声是这样,是被造出来的, 结:所以声是非常住的。 再看使用异喻的五支论式: 宗:声是非常住的, 因:因为是被造出来的, 异喻·.凡不是被造出来的都是常住的,如阿特曼等, 合:声不是这样,不属于不是被造出来的, 结:所以声是非常住的。 正理派的五支论式虽然有五部分,但在其中起主要推理作用的实 际只有三种成分,即小词,中词和大词。在以上同喩五支论式的实例 中/声”是小词,"非常住的"是大词,"被造出来的”是中词。推理的过 程就是通过中词将小词与大词联系起来。由于“被造出来的都是非常 住的”是普遍被承认的事实,因此,只要说声“是被造出来的”,就可推出 “声是非常住的”结论。 就完成纯粹推理的目的而言,五支论式中确有重复的成分。但正 理派这种推论式是在古印度广泛存在的辩论中形成的。它要起的作用 不仅仅是一般的推理,而是还要在辩论中向人们充分说明自己观点的 正确性,以便最有效地贏得辩论和争取信众。而重复正是一种强调自 己观点正确的手法。因而出现这种有重复成分的推论式就是不难理解 的了〔9〕〇 五、推理与辩论中的错误 正理派在考察推理和辩论问题时,对其中产生错误或失败的原因 作了极为细致的分析。论述了五种似因、三种曲解、二十四种倒难和二 十二种堕负。 五种似因指不定因、相违因、问题相似因、未证明因、过时因。 "不定因”指提出的理由可以导致一个以上的结论。如说:“声是常 住的,因为它是触摸不到的。”此处,触摸不到的东西既可能是常住的, 也可能是非常住的。因而这种"因”不能确定地导出结论。 "相违因”指与命题相矛盾的因。如说:"陶罐是被造出来的,因为 它是永恒的。”此处,所提理由就与命题矛盾,因为永恒的东西是不能被 造出来的。 "问题相似因”指提出的理由与命题相似,属同义反复,并没有增加 新的内容来具体证明命题。如说声音是非永恒的,因为它不具有永 恒的性质。” "未证明因”指提出的理由本身也像命题一样需要证明。如说:"阴 影是一个实体,因为它具有运动。”此处,阴影是否有运动本身就需要证 明,不能作为理由。 “过时因”亦称错时因,指提出的理由在时间上不适用,不能证明命 题。如说:“声音是持久的,因为它像颜色一样通过结合而显示出来。" 此处,立论者提出的理由在时间上就不适用,因为物体的颜色无论是在 与光源(如灯)接触前还是在接触后都存在,因而是持久的。但声却是 在物体碰击(如木棰击鼓)之后才显示出来。即所提的因在时间上有错 误,不能证明宗。 三种曲解指言辞的曲解、类的曲解、譬喻的曲解。 “言辞的曲解”指把对方所使用的具有两种以上含义的词做不同于 对方所指含义的解释。如梵语“rmva”一词有"新"与“九”两种含义。当 对方说:“这男孩有新毯子"时,曲解者却对此说:“这男孩没有九条毯 子,他只有一条"。即把"新”曲解为“九”。 “类的曲解”指把某事物的特定含义扩展为该事物的类的含义,并 借此把可能的事情说成不可能。如一人说:"这个婆罗门博学并有德 行",而曲解者却对此说:“怎么能因为此人是婆罗门就推论出他博学并 有德行呢? 一些男孩是婆罗门,但却并不博学和有德行”。在这里,曲 解者就把某一特殊的婆罗门的含义扩展为整个婆罗门(类)的含义。 "譬喻的曲解”指当对方譬喻性地使用言词时,曲解者故意裉据该 词的字面意思来否定对方言辞的正确性。如一人说:“平台在呼叫”,曲 解者却对此说:"平台不可能呼叫,因为它不是生物”。此处,前者所谓 "平台”实际是指"平台上的人",但曲解者却把这种修辞(譬喻)作了歪 曲〔,〇〕。 二十四种倒难包括同法相似、异法相似、增多相似、损减相似、要证 相似、不要证相似、分别相似、所立相似、到相似、不到相似、无穷相似、 反喻相似、无生相似、疑相似、问题相似、无因相似、义准相似、无异相 似、可能相似、可得相似、不可得相似、无常相似、常住相似、果相似。这 些倒难虽然名目繁多,但基本内容都是在辩论时反对者一方对立论者 一方进行错误非难时的种种情形或实例。关于倒难,因为其数目较多, 加上实例需较大篇幅,此处仅举出其中的“同法相似”和“无穷相似”作 为例子进行说明: “同法相似”指在反对对方命题(宗)时,使用对方"异喻”中的事 例,但所提出的“因”却不能证明己方命题。如立论者说:"声是非常住 的,因为它是被造物,一切被造物都是非常住的,如罐。”反对者则说: “声是常住的,因为它是无形的。一切无形的东西都是常住的,如天 空。”此处,反对者所提的"因”和“喻”并不能证明命题(宗)。因为无形 的东西既可能是常住的,也可能是非常住的,并不能导出一个必然的结 论。 "无穷相似”指在反对对方时,以对方的“喻”(所举之物)未被一系 列“因”所证明为根据。如立论者说:"声是非常住的,因为它是一个被 造物,如同罐一样。”反对者则说:“如果声的非常住性被罐的非常住性 所证明,那么罐的非常住性被什么所证明?如罐的非常住性被另一非 常住之物证明,那这一物又要求另一非常住之物证明,无穷无尽。"这种 情况就属于推理辩论中的一种错误非难。 正理派认为,出现这类“倒难”情况时,就可知道有关方面的推理或 辩论出现了错误。 二十二种堕负包括坏宗、异宗、矛盾宗、舍宗、异因、异义、无义、不可 解义、缺义、不至时、缺减、增加、重言、不能诵、不知、不善巧、避遁、认许他 难、忽视可责、责难不可责、离宗义、似因。这些堕负的名目也不少,主要 内容是正理派总结的在辩论中失败的种种表现或原因。这里仅举出其 中的“舍宗"、“异义”、"不可解义”和"避遁"作为例子进行说明: “舍宗”指当己方的命题遭否定时,便收回已陈述的观点。 · “异义”指在论证时引入与命题原义无关的意义。 “不可解义"指如果说了三遍,还不被听众和辩论对手理解。 “避遁”指在辩论过程中借口要去从事其他的事情而终止论证。 正理派认为,出现这类“堕负”情况时,都可在辩论中判有关方面失 败〔"〕。 正理派在重点论述其逻辑和辩论的学说时,也论及了他们在自然 观和宗教伦理方面的思想,但这类内容不多。在自然观方面,正理派与 胜论派的理论接近,承认“极微”的存在,承认事物由多种成分积聚而 成。在分析事物产生的原因时,还提到了神。在宗教伦理方面,正理派 也讲轮回和解脱,但认为要断灭轮回,达到解脱,根本的办法是认识"十 六谛”等。这也是一种“智慧解脱”的观念。 正理派的理论在印度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古印度最初提 出的相对完整的逻辑与辩论学说体系。正理派的逻辑和辩论学说引发 了一些印度其他派别对这方面问题的关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佛教。 佛教就是在正理派学说的启发下,进一步做了理论创新,构建了其因明 学的宏大思想体系。 正理派的学说在印度近代仍受到人们重视。一些近代思想家曾将 其逻辑理论与西方的逻辑学进行比较分析。它的逻辑等方面的理论一 直是世界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 |
|
来自: 太阳当空照917 > 《E印度宗教哲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