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祯只需用这1招,不费一兵一卒,不花一两银子,轻松解决李自成

 思明居士 2017-10-24

1644年,是历史上一个令人难忘的年份。历经十七年的苦苦挣扎后,34岁的崇祯皇帝用七尺白绫了断了自己的性命,与他的大明王朝一起,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明朝作为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中原汉人王朝,其兴起和覆灭总是引起人们太多的感喟与沉思。要知道仅仅在46年前的1598年,明朝还是东亚地区首屈一指的强国,跨国远征把倭寇打得溃不成军。

崇祯只需用这1招,不费一兵一卒,不花一两银子,轻松解决李自成

明军

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强大的帝国,几十年间就迅速崩塌?即使崇祯如此勤政忧劳,为何丝毫无济于事?目前公认的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首推西北一带的农民起义。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持续十几年的扫荡破坏,严重摧残破坏了明朝国力,天文数字的财力储备,与千千万万的精兵强将,都消耗在与农民军的内斗之中。崇祯终其一生也没有找到破解之道。其实,并非明朝无人,明朝大臣中早有人对症下药,提出了完美的解决办法。

崇祯只需用这1招,不费一兵一卒,不花一两银子,轻松解决李自成

李自成

西北农民起义为什么会蓬勃兴起?为什么会在朝廷重兵围剿之下几度死灰复燃?答案很简单,缺粮。崇祯初期,西北连遭天灾,田地绝收,老百姓饥寒交迫,才会铤而走险。朝廷无力赈灾,导致义军蜂起。而清朝康乾年间,由于承平日久,人丁繁盛,人口达到史无前例的3亿多人,每逢大灾之年,照样饥民遍地。清朝皇帝对此采取了很有效的一个防治措施,使得局面始终没有失控。

崇祯只需用这1招,不费一兵一卒,不花一两银子,轻松解决李自成

红薯

这个措施很简单。《清稗类钞》记载,早在康熙年间,皇帝就专门下旨,在河南、山东、直隶等北方地区,倡导农民种植红薯,以其栽培容易,水肥要求不高,而产量惊人,最宜广泛种植,以备荒年。红薯开始在北方地区得以推广。乾隆年间,山东按察使陆耀还专门写了1本《甘薯录》,详细讲解记载了红薯的栽培技术。乾隆五十年,皇帝下旨,再次倡导广种红薯,命令大量刊刻《甘薯录》广为传播,使得红薯迅速在国内全面种植,有效防止了灾荒民变事件。

崇祯只需用这1招,不费一兵一卒,不花一两银子,轻松解决李自成

徐光启

清朝陆耀《甘薯录》并非首创,早在万历年间,明朝大科学家徐光启,已经注意到这一普通农作物所蕴含的巨大价值。红薯原产美洲,又传播到东南亚一带。明朝商人出洋贸易时,首次见识到这种稀奇植物,产量极高,栽培简易,口味甘美。因此把薯种漂洋过海带回明朝,但因无人重视推广,仅局限在福建一带栽种。

崇祯只需用这1招,不费一兵一卒,不花一两银子,轻松解决李自成

红薯

徐光启获悉此讯息后,马上产生浓厚兴趣。他托人千里迢迢从福建买回种苗,在沪上、津门一带开辟试验田,亲自试种栽培,并取得了成功,掌握了红薯在北方地区栽种的成熟技术。他把引种育苗、栽种、施肥浇水,过冬贮藏技术,尤其是北方寒冷地区的栽种细节,都做了详尽的论述,写成了《甘薯疏》一文。他盛赞“此物足以活人者多矣”,“南北人赖以救饥,其利甚大”,“甘薯所在,便足半年之粮”。

崇祯只需用这1招,不费一兵一卒,不花一两银子,轻松解决李自成

崇祯帝

可惜的是,徐光启的救世良言,昏庸的皇帝、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官吏们,对此并没有任何兴趣。《甘薯疏》在万历年间写成,到崇祯年间编入《农政全书》,前后历时30余年,万历、天启、崇祯三朝皇帝对此没有任何反应。哪怕有一个皇帝象康熙、乾隆那样,意识到红薯的重要作用,在北方大力推广种植,持续十几年的农民军起义,将消弭于无形。

崇祯只需用这1招,不费一兵一卒,不花一两银子,轻松解决李自成

李自成

徐光启是明朝末年大臣中少有的明白人,一生倡导科技兴国。农业和火器,作为影响明朝国运的大事,他都极度重视,建树良多,然而一生不获皇帝重视,仕途坎坷,几起几落。到崇祯六年,皇帝临时抱佛脚,把他请出来任命为礼部尚书和文渊阁大学士,可惜他此时已经71岁高龄,次年就去世了。上天赐给明朝的最后良机,就这样被虚耗,明朝虽不欲亡,岂可得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