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欧阳斌主席—“与刘金印先生对谈太极拳养生(上)”

 CeizhuPan 2017-10-24

与刘金印先生对谈太极拳养生(上)一 欧阳斌

文史博览·文史2017年7期 刊登

2014年7月30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14楼会议室,刘金印与欧阳斌、刘应文等人就太极拳养生及研习问题交流体会。


“身心放松方能养生”




刘金印:我从小喜欢太极拳,练了几十年,后来跟着汪永泉老先生学习了几年。当时,没有录像也没有录音,我与汪老师是邻居,两家只有几分钟的路程,我经常到他家去,多次与他交流、请教。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我主要是练养生,对太极拳也是一知半解,知道的也不多。因为对汪老师讲话熟悉一点,且我是从事文字工作的,所以我把汪老师的谈话整理出来,便于太极拳的传承。我就做了这么点工作,但是整理工作很不理想,有许多不当之处,我想听听各位的意见。


欧阳斌:我对您整理的《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及拳照》和魏树人、齐一老师整理的《杨式太极拳述真》这两本书都认真学习过。我觉得魏树人老师整理的《杨式太极拳述真》是杨式太极拳规范的教科书,是入门教材。您整理的《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及拳照》,我赞同汪先生儿子的评价,“具有很宝贵的文献价值”。您书中的记录是原汁原味的。我看您书上写的是在社科院开始向汪永泉老师学习太极拳的。


刘金印:是1981年到1987年。汪老师在这里教了10年,我前3年没有赶上,学了7年,每个星期3次,礼拜六礼拜天,再加上每周去他家单独请教一次。


欧阳斌:您说学习杨式太极拳主要是养生,那您学习后,在养生方面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刘金印:养生很见成效。我在读博士时,两年时间要学习完苏联3年的课程,一天学习10多个小时,脑子累得神经衰弱。另外,“文化大革命”以后,我有血压高的症状,就靠吃药。跟汪老师学了半年以后,高血压解决了,睡眠不好解决了。为什么?因为你一松之后,毛细血管全开,血液压力就小了,血压就下来了。我们这很多人都长寿,当时练拳的10多个人还剩下一半,现在90多岁的有4个。包括魏老师也是90岁去世的,所以对养生而言还是非常有效果的。


欧阳斌:那最佳的效果是什么?

刘金印:最佳效果是身心兼修,涵养内气。怎么涵养内气?汪老师认为,主要靠盘架子,而不主张站桩。盘架子也就是全身放松,思想放松。汪老师打拳不主张追功夫,不主张拼命练,就是全身放松。首先就是心气放松,心智放松,要求心情愉快,这就是养生里面的情志。西医也讲究这个,要内心平静而且很快乐。


汪老师曾说过,自己打拳感觉着美,别人看着也美,心里美滋滋的。有的人就是追功夫,怒目,憋着嘴,憋着气,扭扭捏捏,端着架子,捏拿着劲,气血不通,这就不行。打拳其实就是自我欣赏,自我娱乐,不要管别人怎么看你。有的人就是很紧张,担心打得不好看。我曾想去看汪老师早上练拳,他说你别看,我打拳不像样子,无形无相,就是走神意气。


“无的境界涵养内气”




欧阳斌:汪老师所说的无形无相怎么理解?

刘金印:太极拳到最后就是没有形,没有相。无形无相就是走神意气。太极拳养生最重要的就是涵养神意气,气就是中医所讲的内气、元气。所以是身心放松,千万不要老想着如何去掤,如何去捋,如何去打人等等。


欧阳斌:脑子里不要有这些概念。

刘金印:没有对手那种概念,这一点对养生非常重要。太极拳与西方的运动理念不同,西方的理念就是运动,而且是强烈的运动,过度疲劳的运动。打比方说,练排球要练到你不能动了,到极限了才能停下来,我们认为这样伤身体、伤气,对运动员长期发展不利,我们不主张这个。


太极拳强调舒服。我查过舒服和舒适不一样,舒适是周边的环境让我很舒适,舒服是浑身舒畅,气血都通了。太极拳强调心情,强调身心兼修,这一点可以融入到我们生活、学习、为人处世中去。有的人练拳最大的毛病就是全身紧,端着,追功夫,苦练。其实就是要放松,甚至讲内脏都要放松。所以说,追求无的境界,没有对手的概念。


有一次,我们学拳的时候,有位同学来晚了,旁边的同学就和他说老师今天讲过什么,这叫听,这叫拿,意念从哪儿到哪儿。我在旁边听着,怎么和老师说的不一样。我就问老师,这样学拳行吗?老师说,这样不对,我练拳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追,就是无的理念。但是,我要用的时候,什么都有,有即无,无即有。你的意念到这里就有了,到真要用的时候,你这么紧张就没有。所以松很难做到,不放松效果就差,有的人就是追功夫,追功夫是追不到的。这就是养生与技击的差别,养生是涵养内气,就如同运动员培养体力、耐力。


“习拳贵在内外相合”




欧阳斌:从养生的角度,汪老师对您的指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比如说,太极拳老六路,从养生的角度而言就是道法自然。


刘金印:我插一句,自然是中心思想。杨式太极拳的自然舒服、得意大方,这两者不是平行的,自然是统帅。


欧阳斌:比如说,书中写了一天练8遍,我的理解是可以从第一路打到第六路,也可以只打第一路、第二路;也可以从第六路打到第三路;也可以只打几个动作,反正就是按照你感觉最好的方式去练习,我觉得这才是自然。如果每一次都严格按照程序则过于牵强,程序是一定的。就好比写书法一样,书法临帖就是相当于从第一路到第六路,但是发挥就不一定硬要从第一路到第六路,这就是个创造的问题,但是创造又不离法度。


刘金印:这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汪老师的套路太复杂了,过渡动作很多,绝不止89式,有一百几十式,比如说“揽雀尾”就不止那4个动作,“野马分鬃”、“搬拦锤”等也加了许多动作。我的意思是,你打多少式没关系,不在于你外形的动作,而在于内气的运行 。


欧阳斌:学太极还要有阅历,要有理解。

刘金印:是的,就和写字、做文章一样,需要有一定阅历。打多少套路不重要,重点在于你的打法,就是身心兼修,内外相合,追求的是内气的涵养,神意气的运行。所以对功夫架子的理解,应该是功夫从架子出。有的人不理解,认为只要推手即可,这个观点我不认可。因为这是个基础,就像运动员练体力、耐力一样,练神意气主要是练好气。


如何练好气,汪老师就谈到了知己之功,知彼之功,都是太极拳功夫。这是汪老师的发展,这个意义很大。很多老年人练习太极拳就是为了健身,而现在许多人不认可知己之功,认为推手才是太极,所以现在很多老年人练习太极拳还要会点推手,这样就难以放松,跟人一搭手就更难以放松。汪老师讲的知己之功就是强调松,要没有松,其他都谈不上,你僵着的话,养生谈不上,技击也谈不上。“松”是基本功,但现在很少有人能做得到。


“松散通便接近自然”




欧阳斌:松关键是放,只有放才能松。您对“空”字如何理解?


刘金印:汪老师的“松”与别人讲的“松”意义不一样。一般人讲“松”,就是从头上松到脚底下,汪老师说这不行,光这么松,那所有的都压到脚底上了,还得从下往上松,从脚底板、踝关节到腰部,到头上。


欧阳斌:就是既要从上往下松,也要从下往上松。


刘金印:还不够,还要左右松,还要往四周松。所以松有三个步骤,第一,往下松;第二,往上松;第三,向四周松。向四周松叫“散”,这一点好像一般太极拳书里面没有。“散”是汪传太极拳的特点。散是进一步的松,是四面八方的松。


欧阳斌:实际上,松了、散了才有通,通了才有空。


刘金印:通就是首先通到手、脚,但不止这些,还会通到四周。但这有个度,不能无限地扩张,那太耗神。通到你舒服为止,通就是你气血流通,手有感觉了,先是麻、胀、热,这是初级阶段;到后面,你就感觉不麻、不胀了,就是热了。


松散通,松要松成一个球,所以太极拳中球的概念比较多,有的人抱个桶,有的人抱个球。汪老师讲的球的概念不同,不是抱个球、玩个球,而是自身就是一个球。你保持平衡,这个球在养生里面,我浑身都是球,我手里有个球,开合就是球一涨一缩,其实运动就是帮着意气开合。


汪老师有句名言是,内气催外形,不能外形拽内气。外形拽内气就不自然了。通的要求就比较高了,技击和养生最大的区别就是通,要通出去,我的神意气要通出去一尺到三尺,要能穿透对方。这个听起来有点玄,现在也有争论,有人说是物质,有人说是精神,按照传统讲,就是能穿透,当然这个穿透还是需要接触。光空的,这还是比较玄,你站着这里,我不接触就能把你打出去,我们老师说他做不到。


你刚才提到了“空”,人体内有五脏六腑,不可能实体上的空。那什么是“空”?空就是我的感觉没有了,哪儿也不吃劲了,就是感觉自己不存在了,哪儿都舒服了,就空了。


欧阳斌:按照星云大师所说的,空就是什么都有。


刘金印:空很难做到,特别是打拳追功夫的人空不了。输出不输出,输出的程度就是养生与技击的分水岭。我们求养生的人,就不输外气。


汪老师第一次见我就问,练太极拳的目的是什么?我说,我50多岁的人了,练太极拳就是为了养生治病。他就说,你为了养生练太极拳就不要和他们去推手,推手伤内气,特别是与不会的人,顶牛较真特别容易伤内气;当然,与会的人推手不会伤内气,推完了还感觉特别舒服,气血流畅。所以就养生而言,松沉直竖,中正安舒是最重要的,要调整形体、心情。我在夏天打拳的时候,皮肤放松,感觉全身汗毛被风吹过的感觉。


刚才我说过,自然是指导思想。自然的定义就是没有加外力,没有外力去改变。辩证法讲矛盾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些在太极拳里面都有,阴阳虚实,进退,八卦。打完太极拳以后很舒服,就达到目的了。有的人打完了气喘吁吁,感觉很累,那就不自然了。


“不遗余力真实记录”




欧阳斌:刘老师(指刘应文),您有什么问题要请教?


刘应文:我开始跟魏老师学时,曾跟他试了一下功夫。当时,我的感觉是用什么都没有,老先生还是有点料。我就慢慢跟老师学了点东西,后来才知道那些是杨家不对外传的练习方法。


魏老师走了以后,我们看到了您这本书,我就觉得以前学的时候很多迷惑的地方,您的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有的时候,并不是说不清或者不能说清,但您

这本书出来后就把一些问题说得清清楚楚了。


刘金印:还是没有说清楚,书面表达口头语言很难。


欧阳斌:您的记录已经非常难得了,汪仲明先生对这本书评价很高。我认为,您再次修订《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及拳照》,于人于己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于人,与大家分享好东西,这样杨式老六路对社会的影响就会波纹式地扩散开;于己,您现在84岁,如果能在不断的交流和演练中有些新的体会,对于过去的笔记会有一些新的认识,可以考虑90岁左右再修订一次。


刘金印:编辑曾建议我再写一本关于太极的书,我认为,再写一本还不如把原来的修订好。我写书的目的,就是想把汪永泉老先生的东西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我花了一年多时间,重新翻看了原来的4本笔记,做了2000多张卡片进行注释,进行了分类对照筛选,我写这本书主要是文献性质的。


杨式太极拳的宗师、创始人杨露禅(1799—1872,河北永年县人)曾被清政府请来训练八旗子弟。杨露禅有3个儿子,他带了次子杨班侯(1837—1892)、三子杨健侯(1839—1917)去,另一个儿子在家种地。


杨班侯跟随父亲教授技击,训练八旗子弟兵;杨健侯就在王府里教些王公贵族。汪永泉的父亲是溥伦贝子府总管家,经常负责代学代教贝勒爷。汪永泉很小的时候就跟着一起学,从7岁学到14岁,他的基础是在这里打下来的。后来,杨健侯就说,你们爷俩都跟我学,在辈分上说不过去,就指定了汪永泉跟杨澄甫(杨健侯三子)学拳。


汪永泉有个师大爷杨少侯(杨健侯长子),打人很狠,别人都不敢接近,有一次叫汪永泉过去试手,看他能站住,就经常找他练手,汪永泉因此就从他那里学了些功夫。所以,汪永泉是三个大师的综合。他有时候也和我们讲,从健侯那里学了什么,从少侯那里学了什么,从澄甫那里学了什么。讲了一些区别,讲了一些自己的发展。比如气球是他从健侯那里学来的,两个手指打人是从少侯那里学过来的,拿人、松、轻是跟杨澄甫学的。


“揭开太极‘球’的奥秘”




欧阳斌:请您讲讲汪传太极拳有些什么特点?

刘金印:现在这还是个课题。武术都讲内外合一,外就是肢体动作,架子;内就是内气运行,神意气的运行,内功的修炼就是神意气的修炼。汪永泉把这个提升到很高的高度。在内外相合的情况下,盘架子就是练神意气,推手是神意气在对方身上运用,是控制击发对方的神意气。这是理解汪传太极拳重要的一点。


技击方面,汪老师很强调这个球,这是从杨健侯那儿传下来的。气球是汪传的特点,他所说的气球和一般的气球不一样,他讲的是一个气团,无边无垠。太极拳的知己之功,知彼之功都是这个气团在运转,掤、捋,前进后退都是这个气球在动,各种姿势都是气球在动,而不是你手脚在动。技击里面,全身都是气球,击发就是气球膨胀。他总结起来,就是听、问、拿、发,听不是耳朵听,而是用手去感觉,像号脉一样,你的身体里面,你的状况怎么样,你哪儿松哪儿紧,你力道如何,往哪儿用劲,我一搭手都知道,都能感觉得到。


拿气球去感觉,去运行,比如说你打过来了,我气球一膨胀,你偏离了,就划过去了,我气球一收缩一膨胀一旋转就不一样了。旋转很重要,很多人对旋转不太重视,其实太极球与阴阳变换对技击很有用,鱼头变鱼尾,被动变主动,气球一张一合,伸缩旋转,非常重要。


汪老师的气球与别人不一样,他是靠气球来运作,技击一般是接、化、发, 你来了以后我化,化怎么变成发,引进落空合即出。他的引进落空靠气球,你气球来了,我这么一化,你就失重了,你失重后就往后缩,这个时候我就发。气球的作用就在这里,手上有气球就代表着全身的气球。功夫上手,就是完全是由我手去操作,比如说你来了,我用手去接住,一接住你就偏离了。


引进落空有几种办法,一个是留一半打一半,一个是让你完全栽下去了。但是这不是形体的,而是意念的,所以很快。有人讲化,怎么化,一般是用腰来化,你来了我一松腰就化了,但是他说用腰太慢了,离接触点太远了,腰部动作也大。你来了,我直接用手这么一化,你就偏离了。他说,我这就是中心搬家,精元移位。这个是他的特点,懂的人很少,面临失传,就是完全靠手,功夫上手。


技击方面,“中”也非常重要。在技击里面,打法特别是着力点不一样,我在公园里经常听到你哪儿紧我打哪儿,汪老师不主张这个,他就讲中心。


我們说球里面有个中心,不是等距离中心点的意思,我说的中心是神意气的中心,发劲之源,我打你这个地方,你就会出去。不是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击一点而动全身,是从整体对整体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部分对部分去考虑。所以,临终前,他对我说,最重要的是“中”,千方百计地保住自己的“中”,千方百计地去击发对方的“中”。“中”不是固定某一点,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是你的劲源。


欧阳斌:上午在您这学习,我有两点感受,一是您今天非常真诚地向我们传授了许多知识,让我们受益匪浅;第二呢,我还是建议,要一段一段地录点刘金印老师的口述,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后人非常有益,能够给后人传播出来是非常重要的。刘金印老师所谈,我觉得是杨式汪传的延伸,如果一点一滴留下来对太极拳事业非常有帮助。

(未完待续)

(作者: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文联主席、中国武术荣誉八段——欧阳斌先生。原湖南省武术协会·湖南省太极拳运动协会荣誉主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