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猛说题系列之解题技巧篇(中点那些事)》

 徐逸涵 2017-10-25 发布于浙江
今天笔者将借助一道经典“老大难”,跟大伙玩转“中点”,谈谈“中点那些事”!这是昨天课堂上《中考指要》中位线章节中的一道例题,据说这是一道老题,但本人觉得它老的有味道,老的有内涵,老题一样会很精彩!下面笔者想把课堂上的精彩如实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互勉!

题目:(题目来源:高邮市赞化学校九年级中考指要,2013年湖南常德压轴题)

  已知两个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Rt△ABCRt△CEF∠ABC=∠CEF=90°,连接AFMAF的中点,连接MBME.

如图1CBCE在同一直线上时,求证MB∥CF

在图1中,若AB=aCE=2a,求BMME的长;

      ⑶如图2,当∠BCE=45°时,求证:BM=ME.

对于第(1)小问,这里提供三种处理中点的常用方法:

方法一:“中点+平行全等”(由教者引导学生完成)

分析易知ABEF,加之已知MAF的中点,联想到中点+平行全等”结构,延长BMEF于点N,如图1-1-1所示,易证明ABMFNM

如图1-1-2所示,则有NF=BA=BC,且MB=MN,又因为EF=EC,所以EF-NF=EC-BC,即EN=EB

从而EBN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结合MB=MN,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易知EMB也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EBM=ECF=45°,从而有MB∥CF

值得一提的是,运用此法证明EM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后,还能得到BMME数量上相等、位置上垂直的特殊关系,这样更加直指问题的本质;

方法二:“中点+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长定理”(九(2)班陆云天同学提供)

分析易知ACF=90°,即ACF为直角三角形,加之已知MAF的中点,联想到中点+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长定理”结构,连接CM,如图1-2-1所示,则易知CM=AM=FM

又因为BA=BCBM=BM,由“SSS”易知ABMCBM

从而ABM=CBM=135°,又因为BCF=45°,所以CBM+BCF=180°,故MB∥CF

另外,九(13)班赵耀同学,也采用了这种辅助线,但他说理的方式借用了“垂直平分线”,而巧妙避开了全等说理,值得学习,即由CM=AM知点M在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上;同理由BA=BC知点B在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上;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知直线MB是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从而MBAC,又因为FCAC,所以有MB∥CF

值得一提的是,此法依然可以进一步证明EMBM的数量相等、位置垂直关系:如图1-2-2,同理SSS”易证ECMEFM,从而CEM=45°,又因为EBM=45°,故EM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得解

  方法三:“中点+中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九(2)班高雅同学提供)

延长ABCF于点D,如图1-3所示,易证AC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BAD的中点;

加之已知MAF的中点,联想到中点+中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结构,易知BMADF的中位线,所以有MB∥DF,即MB∥CF成立

              

反思1:上面提供的三种解法是师生共同合作的结果,这是处理中点问题的常见方法;初中阶段有关中点的性质不是很多,几乎可以扳手指数出来:如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方法二);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方法三);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面积平分等性质,以及倍长中线等常见辅助线,其实方法一“中点+平行全等就有点倍长中线的味道!

关键是同学们如何在复杂的图形中,合理熟练运用这些最基本的性质与方法,随心所意“玩转中点”那些事!

而对于第(2)小问,利用前面的方法得到EM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后就可以口算完成,不再赘述;

反思2:但在课堂上,对于这个简单的第(2)小问,九(2)班金露同学存在质疑:第(1)小问中条件“CBCE在同一直线上时”还存在吗?它不仅仅就是第(1)小问的“小条件”吗?按道理在第(2)小问中应该不可以直接使用啊?即便第(2)小问中有“在图1中”这个条件啊!

是啊!中考题未必就一定权威,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完全同意金露同学的认识与想法,认为此题表述存在一定的缺陷!

同学们审题时就应该如此细致,学习时就要敢于质疑,这些精神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对于第(3)小问,先提供笔者引导学生利用“图形变了,但方法未变”的原理,试图用前面已经用过的方法去解决:

方法一:“中点+平行全等”(延续第(1)小问的方法一)

图形变换,丰富多姿!但有时候,图形变换的仅仅是表明,但其本质几乎甚至于有可能根本就没有任何变化,这就是我常跟同学们说的“图形变了,方法未变”!

试着用前面已经证明的方法思路去突破这最后一问,提醒就利用前面的推导过程中的“字母”去尝试,即证明过程中有可能连字母的书写都无任何变化,不信你看:

先回顾第(1)小问的主要证明过程:

第一步,由ABEF及M为AF的中点,联想到中点+平行→全等”结构,延长BM交EF于点N,证明出ABM≌△FNM,则有NF=BA=BC,且MB=MN;

第二步,再由EF=EC得EN=EB,从而EBN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结合“三线合一”知EMB也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我们可以试试看上面的过程在第(3)小问中是不是还成立?或者说对解决第(3)小是否有指导和提示作用?

第一步就不成立!对!第一步AB∥EF就明显不成立,但这个图形中明显有AB∥CF啊!平行条件依然存在!加之已知M为AF的中点,联想到“中点+平行→全等”结构,延长AM交CF于点N,如图2-1-1所示,易证△ABM≌△FNM,可得NF=BA=BC,且MB=MN依然成立,如图2-1-2所示;

我们继续看看第二步变不变:问题到这里好像进入了瓶颈,第(1)小问中由EF=EC这个条件推出了EN=EB;但这里连ENEB这两条线段都不存在啊!

是啊,这两条线段不存在,既然不存在,我可以连接辅助线啊!试试呗!

如图2-1-3所示,连接ENEB,能否还是利用EC=EF证出EN=EB呢?接下来就自然想到了证明全等;

如图2-1-4所示,一个经典的“手拉手全等模型”就产生了,即△EBC≌△ENF(SAS);

从而易得EBN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再结合MB=MN,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可得EMB也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故BM=ME,顺带着还证明了BMME

反思3从上面第(1)小问的证明过程到第(3)小问的证明过程对比琢磨,我们发现其基本思路与大体过程几乎一模一样,少部分地方变通处理即可,这就是“图形变了,方法未变”的精髓所在!同学们一定要掌握这种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尤其是在一些大型的综合性几何题中,屡试不爽,百战百胜!

方法二:“中点+中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延续第(1)小问的方法三)

DF=AG几乎是显然的,这又是一个经典的“手拉手全等模型”啊!如图2-2-3所示,这是一个“共直角顶点的双等腰直角三角形、手拉手、旋转相似一拖二模型”,很容易知道△ACG≌△DCF(SAS),从而有DF=AG成立,故BM=ME成立,得证!

  值得一提的是,利用此法可以进一步证明BMME:如图2-2-4,由刚刚的已证明△ACG≌△DCF,再结合一个“8字型”很容易得到FDAG,从而易知BMME,即△BM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反思4接下来,我带领同学们一同反思上面的方法二,认真去琢磨推敲了下它的思路:最初始的问题也是一个共顶点的双等腰直角三角形模型,之所以难以下手,是因为它们是45度角锐角顶点”了,这跟我们从前接触的模型不一样,我们遇到过好多次的都是“共直角顶点的双等腰直角三角形模型”;

而问题经过巧妙的处理得到图2-2-3,就被神奇地转化为了我们熟悉的共直角顶点的双等腰直角三角形模型”,从而顺利得到FD=AGFDAG这一常见的结论;

再结合已知中MAF的中点,利用两次中位线定理,顺利将两条目标线段MEMB转化到了FDAG上来,从而得到BM=MEBMME这一深刻的结论,数学多么神奇啊!

更神奇的是,我又提了一个更加一般的问题,然后带领学生们利用上面这种有趣的转化尝试去解决,结果达到了更一般的结论,数学的魔力真是无穷无尽啊!

  变式如图3,当∠BCE为任意角时,其他条件不变,求证:BM=MEBMME.

     

简析:利用同样的处理手法将原始的45度锐角顶点的双等腰直角三角形模型”转化为“共直角顶点的双等腰直角三角形模型”,如图3-1所示,进而易得FD=AGFDAG这一常见的结论,如图3-2所示;

再结合已知中MAF的中点,利用两次中位线定理,顺利将两条目标线段MBME转化到了FDAG上来,如图3-3及图3-4所示,从而得到BM=MEBMME这一深刻的结论,数学多么神奇啊!


整节课接近了尾声,推向了高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