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是吕氏最荣光的年代

 梁园处士 2017-10-25 发布于河南

,这个王朝自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被其弟赵光义带领部众黄袍加身,三呼万岁,拥戴为天子立国,经历北宋和南宋十八帝三百二十年,亡于元朝。

       赵匡胤是从后周皇帝柴氏孤儿寡母手中由不流血的兵变获取的政权,三百多年后,宋朝赵氏孤儿寡母又失国于元朝,不能不说是个巧合。

      宋朝开国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在军事上积弱,对辽、金、元外强是以议和纳贡为主,小打为辅。在对内治国上少暴政多怀柔,复兴儒学,开明廉洁。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最繁荣的朝代之一。

      吕,作为古文字的脊梁来说,吕氏名副其实地辅助好多帝王支撑起国家的躯体。远古伯夷时有吕国,周代吕尚有诸候齐国,秦有相国吕不韦,汉有高皇后吕雉,三国时有吕布、吕濛。北魏有万年候吕虔,南北朝时有吕光建立后凉政权。……历经几千年吕氏人才辈出,到了后来的宋朝,吕氏又一次把吕氏的聪明才智和治国的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宋太祖公元960年登基,公元976年去位 在位16年。宋太祖统一全国后,官吏制度沿唐制,由于陈桥兵变是场不流血的政权交替,宋太祖的朝臣都是留用后周的官员。

    吕馀庆(927-976年)《宋史》载:原名胤,字馀庆,宋初因避宋太祖名讳,以字行,幽州安次(今河北安次西)人,官宦世家。北宋政治家。弟吕端为北宋名相之一。

       祖父吕兖,唐末,任横海军(沧州,今沧州东南)节度判官。后梁开平三年(909年)五月,横海军节度使刘守文攻打其弟刘守光的幽州,刘守文兵败而死,刘守光反攻沧州。吕兖拥立刘守文的儿子刘延祚为帅,率军民守城。910年正月,刘延祚开城门投降叔叔刘守义。吕兖全家被捉绑仆刑场。吕兖的儿子吕琦(即吕馀庆之父),当全家绑刑场时,才15岁。吕兖的门客赵玉诈称吕琦是自己的弟弟,吕琦才得脱。吕琦后投太原晋王李存勗,后唐建立后,历任殿中侍御史、礼部郎中、给事中、御史中丞、端明殿学士。到后晋时,任秘书监、兵部侍郎。

  吕馀庆后晋时以父荫入仕,历任开封府参军、忠武军节度推官。956年十月,吕馀庆任赵匡胤的掌书记,遂成为赵匡胤霸府幕僚。

  宋朝建立后,吕馀庆升给事中、端明殿学士,后来任首都开封府知府。

乾德二年四月,宋朝创设副相参知政事,吕馀庆与薛居正成为首任参知政事,是宰相赵普的助手。次年正月,宋灭后蜀。二月,吕馀庆以副相参知政事权知成都府。

      吕馀庆参知成都府政事时,当时后蜀刚亡,以宋军统帅王全斌为首的大部分将领日夜宴饮,“豪夺子女玉帛,及擅发府库,隐没货财” “吕馀庆立捕斩之以徇,军中畏伏,民用按堵” 《宋史》。秩序逐渐恢复。

      公元973年吕馀庆以自己有病请求宋太祖解职,罢尚书左丞。976年卒,终年50岁。

       吕馀庆生于五代时后唐天成年间(926-930)。五代时期上承唐朝下接宋代,虽然只有54年的时间,却有八姓称帝,共十四个君主。五代的更迭和十国的割据,造成长达半个世纪的混战使经济严重破坏。人口急剧减少,千里没有人烟“里无麦禾,邑无烟火”。人们迫切国家的统一,生活的安定。

     《宋史》对吕馀庆的评价是:“馀庆重厚简易,自太祖继领藩镇,余庆为元僚。及受禅,赵普、李处耘皆先进用,余庆恬不为意。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会赵普忤旨,左右争倾普,余庆独辨明之,太祖意稍解,时称其长者。至道中,以弟端为宰相,特诏赠侍中。”

      由此可知,吕馀庆不以久事太祖而争官职,听调令,忠职守,人品高尚明辩事理不随众附合落井下石。

      吕馀庆先仕后晋,后仕周,二十九岁开始随宋太祖平定割据统一了华夏,宋朝成立后尽职尽责的协太祖治理国家,在宋二十余年间功不可没,是吕氏为宋初的安定作出贡献的第一人。也是河东吕氏的荣耀。


       宋代吕氏家族主要代表人物:吕蒙正、吕夷简、吕公弼、吕希哲、吕好问、吕本中等。早在后唐时期,吕梦奇就在政权中担任过御史中丞、北京(今山西太原西南)副留守、户部侍郎 等重要职务,诚属当时政界中的一位风云人物。尽管后唐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但吕氏家族却未随之衰微。赵宋王朝开国伊始,吕梦奇的两个儿子——龟图、龟祥即服务于斯。龟图任起居郎、知泗州(今江苏泗洪东南);龟祥为殿中丞、知寿州(今安徽凤台)。品级虽不算高,但也不算低。尔后,吕氏家族久盛不衰,更加辉煌。它的不少成员位极人臣,权重倾朝。


      吕蒙正,字圣功,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太宗(赵匡义)、真宗(赵恒)两朝三次为相。蒙正为官清廉,《宋史·本传》载:“朝士有藏古镜者,自言能照二百里,欲献之蒙正以求知。蒙正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哉?’闻者叹服” 他生性耿介,素以敢言著称。在一次宴席上,太宗夸耀京师“繁盛”,企图以此证明天下太平。吕蒙正当即避席对曰:“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


       吕夷简,字坦夫。咸平三年(1000年)进士。被授以绛州(今山西新绛)推官而入仕途。办事干练,深得其伯祖吕蒙正之青睐。吕蒙正告老还乡时,特向宋真宗推荐之。真宗时以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仁宗(赵祯)时三次任相,前后凡十三年。后以太尉致仕。吕夷简为官,颇留意民间疾苦。他在提点两浙刑狱时,适逢“京师大建宫观,伐材木于南方。有司责期会,工徒至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夷简请缓其役。……又言‘盛冬挽运艰苦,须河流渐通,以卒番送,” 对此,真宗表示赞许,认为其“有为国爱民之心。”仁宗初年,刘太后垂帘听政,他力劝刘太后戒浮费,宽厚民力。时“天下晏然,夷简之力为多。”死后,仁宗亲“书‘怀忠之碑’四字以赐之。”亦为宋朝名相之一。


        吕公弼,字宝臣,为吕夷简之子。以荫补入官,后赐进士出身。仁宗朝时任转运使。英宗(赵曙)时任三司使。神宗即位之初,官居枢密使。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改外任。为官执法颇严,但反对恢复肉刑,素有政声。 吕公著,公弼之弟,字晦叔。恩补奉礼郎,登进士第。仁宗时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读,英宗时加龙图阁直学士。吕公著始与王安石友善,熙宁初年得王氏援引而任御史中丞。“王安石知政事,嗛公弼不附己,白用其弟为御史中丞以逼之。” 后因对熙宁新政的看法严重不合遂交恶。王安石执政期间改外任。哲宗即位后,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掌权柄。司马光死后,独揽大权,权重一时。位至司空、同平章军国事。死后,赠太师、申国公。


       吕希哲是公著之长子,字原明,以荫入官。父友王安石曾“劝其勿事科举,以侥幸利禄”,受王说影响“绝意进取”,故而“二弟已官省寺”,他不以“独滞管库为意”。吕公著身后,始为兵部员外郎,哲宗朝任崇政殿说书。徽宗即位,召为秘书少监,未几改光潞少卿,以直秘阁知曹州。崇宁党祸起,不久罢为宫祠。


       吕好问,字舜徒,以荫补官。靖康元年(1126年)任御史中丞,旋改兵部尚书。金人灭宋后,北宋原太宰张邦昌在金人扶持下建立傀儡政权,称“楚帝”,亦将吕好问网罗在政权中,命其为事务官。吕好问审时度势,劝张氏取消帝号,还政赵氏。他对张邦昌说:“相公知中国人情所向乎?特畏女真兵威耳。女真既去,能保如今日乎?大元帅(指赵构)在外,元祐皇太后在内,此殆天意,盍亟还政,可转祸为福。” 因其故,得高宗赏识。南宋初除尚书右丞。不久,宰相李纲以其曾事伪朝,“不能执节”,欲按其罪。吕好问自惭辞职。建炎二年(1128年)诏提举临安府洞宵宫,翌年冬祀,进封东莱郡侯。其后人吕祖谦为了替其洗刷不节之名,在《家传》中极力渲染了吕好问对宋室的忠诚,详细记载了他劝张邦昌还政宋室的经过。

      

吕本中本人也以其曾祖吕公著遗表恩,授承务郎。宣和六年(1124年)除枢密院编修官。北宋末迁职员外郎,后“以父嫌奉祠”。绍兴六年(1136年)特赐进士出身,擢起居舍人兼中书舍人。两年后迁中书舍人兼侍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