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宝暌违二十年再次露面,上博书法馆、绘画馆换展更新

 沁园春春2016 2017-10-25 发布于江苏

上海博物馆历代书法馆、历代绘画馆的陈列是目前海内外唯一的书画分开、系统呈现中国古代书画通史的常设展。通常每半年更换一次展品,每次都有一定数量的新面孔精品出现。

2017年10月21日,上海博物馆历代书法馆、历代绘画馆完成了本年度第二次常设展览的策划与布置,将与广大观众见面。此次展览沿袭本年度第一次书画常设展将首次亮相、久未露面以及用于特展的佳作融入常设展内的思路,特新增书画精品、新品共计二十五件。

在此次书法、绘画两馆陈列中,首次露面的作品有唐寅《秋风纨扇图》轴、赵孟頫《真草千字文》卷、文伯仁《金陵山水》册等。首次进入常设展的作品有米芾《行书多景楼诗》册、唐棣《松荫聚欢图》轴、朱耷《书画》册等。久未露面的作品有赵佶《柳鸦芦雁图》卷、张渥《九歌图》卷、张路《停舟待月图》轴、弘仁《黄海松石图》轴等。由于文物保护的需要,宋徽宗的《柳鸦芦雁图》卷限时展览三个月,唐寅《秋风纨扇图》轴限时展览两个月。


主要展品介绍

书法


东晋  王羲之  北宋拓集王圣教序册


《大唐三藏圣教序》内容包括唐太宗为玄奘法师翻译佛经而作的序文、太子李治作的序文、玄奘写的谢表以及心经。其主要碑刻有四:其一《雁塔圣教序碑》,褚遂良书;其二《集王圣教序碑》,沙门怀仁集王羲之书;其三《招提寺圣教序》,王行满书;其四《同州圣教序》,翻刻自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碑》。

《集王圣教序碑》全称《唐沙门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唐代弘福寺僧怀仁以唐内府所藏王羲之行书真迹集字并刻碑。此碑由于直接自王书摹出,因此被历代书法家视为临池楷模。此册为北宋拓本,历代都被视为珍宝,递藏有绪。经董其昌、铁保、何绍基、郭尚先等人鉴藏。


唐  张旭  郞官石记碑册

《郞官石记碑》册为张旭的传世楷书。张旭以草书见称,此册不仅是其罕见的楷书作品,且为宋拓孤本。唐代尚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尚书都省之下,左有吏、户、礼三部,每部四司由左司掌领。右有兵、刑、工三部,每部也是四司,由右司掌领。各司的郎中、员外郎称为“郞官”。郞官的品秩只在正五品上至从六品上,并不算很高,却是很受重视的清要之位,很多要职都是从郞官升迁。唐代朝廷百司有题写厅壁的习俗,就是在当厅壁上详记当司官员改迁年月。厅壁日久剥落,亦有讹误,所以杨慎余任左司郎中时,建议立石柱。与厅壁记题写年月不同,石柱只刻郞官姓名。初立之时,有左右两柱,左右司各一,立于尚书都省之南。石柱原分八面,每面分上下两截,右司员外郎陈九言撰序,由张旭书写。根据张旭的自述,其笔法传自陆柬之子彦远,是二王、智永、虞世南一脉的嫡传。此碑册书法既有二王典雅风韵,又能在结体端严之外别有古淡萧疏之趣。


北宋  米芾  行书多景楼诗册

首次进入常设展

《多景楼诗帖》原为长卷,宋时已被改装成册。凡四十一行,每行仅两三字,共九十六字,字大如拳。此帖诗书合璧,人书俱老,结体遒劲奇险,运笔苍劲刚健,墨色枯湿结合,飞白老辣酣畅,为米字中最为豪放者。吴其贞《书画记》评此帖:“运笔松放,结构飘逸,如仙人舞袖,为米之绝妙书。”前人评其“用笔结字稍有失懈处”,但仍不失为米芾传世大行书中的佼佼者,也是他晚年豪放书风的代表作。册中有“左史江氏”、“桧”、“秦熺之印”及明清诸家藏印。北宋崇宁元年(1102),何执中在蔡卞座上观赏此作,并为之题跋,称赞说:“不独仰其翰墨,尤服造语之工,真可目之三绝。”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背倚北固,北临大江,楼名取自唐朝宰相李德裕《临江亭》“多景悬窗牖”诗句。宋代文人墨客多于其地游览,题诗作文,歌吟胜景,多景楼尤为登临之最。《多景楼诗帖》即米芾在此地游览时,因甘露寺禅师有建楼之意为其而作。


南宋  张即之  楷书王禹偁待漏院记卷

此卷为张即之大字楷行书写北宋王禹偁政论名篇《待漏院记》。待漏院是古代百官晨集准备朝拜之所,大臣们在五更前到待漏院等待上朝。漏,即用于计时的铜壶滴漏。此篇为王禹偁为待漏院所作的记,而其实质则是讨论百官首领宰相职责的“宰相论”。以宰相在待漏之时的不同思想状态,将宰相分为贤能、奸邪、庸碌,褒贬鲜明,讽喻现实。文章探究儒家理想“垂拱而天下治”的治道成因,强调宰相作为实际上的执政者勤于政务的重要性。

书者张即之(1186—1263),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今安徽和县)人。为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张孝祥之侄,系中唐诗人张籍八世孙。历官监平江府粮科院、将作监簿、司农寺丞,特授太子太傅、直秘阁致仕。张即之书法深受唐人影响,初学欧阳询、褚遂良和颜真卿,后转师米芾,参以汉隶及晋唐经书。《宋史》称张即之“以能书闻天下”,特别擅长大字,为世所重,当时的金人尤为宝重其翰墨。


元  赵孟頫  真草千字文卷

首次展出

赵孟頫临智永《真草千字文》卷,书于乌丝栏纸上,落“子昂”款并“赵氏子昂”朱文方印。此印上边未曾磕损弯曲,所以应是赵孟頫早年所书,此卷正是其刻意学习智永阶段的力作。赵孟頫的书法力追二王,而智永是二王门阶,赵氏早年从高宗入手,继而追溯虞世南、智永,以至二王。对比此卷与智永《真草千字文》,无论真书还是草书,都能做到神形兼似。用笔圆润精致,结字平正典雅,章法连贯齐整。卷后有元明人题跋,其中杨载跋称赞道:“见者惊犹鬼神,非旦夕之功也。”董其昌则说:“此卷用笔萧散,而字形与笔法一正一偏。所谓右军书如凤翥鸾翔,迹似奇而反正者,吴兴有之。”此卷经明代张孝思、清代梁清标等人递藏。


元  冯子振  行书虹月楼记卷

冯子振(1257—1337),字海粟,自号瀛洲客、怪怪道人,湖南攸县人。此卷书于泰定四年(1327),乃冯子振为其友人昆山朱玉所作四首绝句并序。朱玉(1293—1365),字君璧,一作均壁,昆山人,与朱德润为昆山朱氏善画而闻名者,擅长画佛像、楼阁。卷前有明初夏昶题大字楷书“虹月楼”。后有明人卫靖楷书《虹月楼志》,以及朱氏裔孙朱拱辰画《虹月楼图》。此卷书字体纵长欹侧,笔力挺劲,既有颜真卿的沉厚,又有黄庭坚的飘逸,并自具一格。


明  吴宽、李东阳  行书徐谅墓表志铭合卷

此卷为吴宽、李东阳为徐谅所作墓表、墓志。根据其内容可知,徐谅家世代农耕隐于苏州长洲东南之瓜泾。其以擅长经济数术而知名,为工部尚书周忱所重,并受请参与江南赋税的计算、征调工作。徐谅之子徐源进士及第,拜工部都水主事,后改兵部武库。徐谅因子徐源官受封,其卒后,徐源请吴宽、李东阳为父亲撰写此墓表、墓志。

吴宽(1435—1504),字原博,号匏庵,江苏苏州人。工诗善书,书法学苏轼而稍纵。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湖南茶陵人。


清  郑燮  行书与宾谷于九论文卷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工兰竹,擅书法,自创“六分半书”。此卷书于乾隆十三年(1748),时年五十七岁。其内容是郑燮写给友人的书札,与友人讨论文章。其首句“学者当自树其帜,凡米盐舩算之事,听气候于商人,未闻文章学问亦听气候于商人者也”可谓名言,也表达了郑燮追求高雅,反对商业干涉学术的主张。“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对自己独创性书法的谐谑。隶书中有一种笔画波磔的“八分书”,而所谓“六分半”,其意大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其他书体笔法。整篇章法大小粗细参差错落,如乱石铺街,将自然天趣与古拙奇崛融为一炉。




绘画

北宋  赵佶  柳鸦芦雁图卷


久未展出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在位二十五年。他怠于治国,却雅好丹青,在书法、绘画领域均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柳鸦芦雁图》卷的前半段是赵佶花鸟画中的精品,画中的寒鸦雍容闲逸,神态各异,成双而憩,或依偎于枝头,或对视啼鸣。寒鸦羽毛设色浓郁沉着,柳枝疏密有致。赵佶作画善用生漆为禽鸟点睛,使神态更显生动鲜活。

*由于文物保护的需要,《柳鸦芦雁图》卷限时展览三个月。


宋  马麟  楼台夜月图页

马麟(公元12—13世纪),马远子,山西永济人,居杭州,宁宗朝时为画院祗侯。他的画艺继承家学,设色典雅,笔调沉稳。是图作边角景致,绘亭台楼阁,绿影婆娑,与画面右上方之皓月相得益彰。款署:“臣马麟。”


元  张渥  九歌图卷

久未展出

张渥(?—1356),字叔厚,号贞期生,祖籍淮南,居杭州。张渥擅长白描人物,用笔流畅遒劲,飘逸生动。《九歌图》卷是他摹写北宋人物画大家李公麟以屈原《楚辞·九歌》为题材的作品,每段画后均有吴叡(1298—1355)至正六年(1346)篆书。他的这类题材作品一共存世三本,除上博外,吉林省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各存一本。其中上博本作于1346年,当属最早。


明  王履  华山图册

王履(1332—1384年后),字安道,号畸叟,又号抱独老人,江苏昆山人。从他晚年所书《画楷序》可知,其早年画风追摹南宋马远、夏圭一脉,而自创一格。他作画并不拘泥于某家某法,而是以华山的真山真水为创作对象。他的“我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绘画创作理念对后世山水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履一生绘画作品较少,《华山图》册是他唯一的存世作品,由上海博物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分藏。是册作于洪武十六年(1383),作者时年五十二岁。


明  唐寅  秋风纨扇图轴

首次展出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子畏,号六如居士,江苏苏州人。善画山水、人物、花鸟,早年师学沈周和周臣,为“明四家”之一。唐寅笔下的仕女清秀温婉,手持纨扇作感怀之态。他在画中题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唐寅才华横溢,曾高中解元,意气风发,却不料受科场舞弊案牵连,而终生为其所累。在诗情画意间,唐寅将自己比作秋日的纨扇和风华将逝的佳人,无人过问,无人怜爱,折射出他内心深处隐郁的忧伤。

*由于文物保护的需要,唐寅《秋风纨扇图》轴限时展览两个月。


明  文伯仁  金陵山水册

首次展出

文伯仁(1502—1575),字德承,号五峰,文徵明侄,江苏苏州人。他的山水画承袭家学而上溯元代王蒙繁复细腻的笔调。是册绘南京各地风貌佳景共十八处,如“雨花台”、“莫愁湖”、“方山”等,作者时年七十一岁(隆庆六年,1572)。由于展览空间的局限,此次特别精选十开与广大观众共赏。《金陵山水》册在清代曾被收入内府,并编入《石渠宝笈》。乾隆对此册珍爱有加,开首有大笔书“烟云陈迹”四字,每一帧画旁,都有他乙酉年(1765)所书的御笔对题。


清  石涛  西园雅集图卷

久未展出

石涛(1642—1707),原名朱若极,僧名原济,字石涛,号大涤子,明宗室后裔,广西全州人。他曾流寓宣城、南京,晚年定居扬州,为“清初四画僧”之一。是图石涛运用长卷形式与润泽瑰丽的笔墨重新演绎了传统典故“西园雅集”。这一典故出自北宋末年,苏轼、蔡肇、李端叔等文人骚客聚会于驸马王诜的西园内唱和、对诗、品读、鉴古、作画的故事。后世画家均据此想象,图绘这百年前文人雅集的盛况。石涛的人物画早年远师李公麟,后习丁云鹏,运笔精工古拙,灵动自然。


清  苏六朋  太白醉酒图轴

首次展出

苏六朋(活动于公元19世纪),字枕琴,号怎道人,广东顺德人,擅画人物、花鸟、草虫,均精妙可爱。他的用笔简略,往往数笔就能概括出画中人物的精神面貌。是图绘李白酒后微醺之态,线条简约流畅,设色淡雅素净,在二位侍者的烘托下,将李白神形慵懒的飘然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图作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


上海博物馆历代书法馆、历代绘画馆将秉承常换常新、常展特办的思路。在展览期间,将陆续推出微信导览,观众朋友可以借此更好地理解展品含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