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遴选考试策论文:领导干部要有为官者的“言行举止”

 碎光见流年 2017-10-25 发布于山东


在古代,对于素养一词有“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气不素养,临事惶遽。”、“越有所素养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众来。”等诸多记载与表述。到今天,谈到素养,我们联想到最多的则是“言行举止”这一词汇。

不同的社会角色对人的素养要求不同,但不管扮演社会的何种角色,言行举止都会时时刻刻渗透到每个人。作为领导干部,一言一行都在群众监督与关注之下,因此,他们不仅要有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还应有为官者的“言行举止”。

言,即言语。领导干部的言语素养,主要从两个方面说起。一方面就是要说百姓话。领导干部讲话是讲给群众听的,首先就要让群众听明白,其次要群众听进去,还要让群众记得住,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善于学习群众语言,多讲群众的话,领导讲得入时、入情、入理,群众才能入耳、入脑、入心。另一方面就是要替群众说话。党和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替百姓说话,就是要站在群众的角度,为百姓思考,为百姓谋福利。言为心声,心中有百姓,心中有感悟,心中有基层,说话才有真情实感,才能发出打动民心的声音。

行,即行为。领导干部要当好人民的公仆,则需要用实际行动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一方面是要勤政为民。每一位干部都应珍惜手中的权力和人民的信任,充分发挥权力的作用,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要不怕困难,不怕挫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另一方面是要廉洁奉公。作为领导干部不能把权力当作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工具,要做到廉洁自律,秉公用权,不能让贪婪、自私玷污人民赋予的权力。干部应把谋事干事、真抓实干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多为国家创业、为人民干事、为社会贡献。

举,即姿态。“要想当先生,必先做学生”,讲的就是姿态。领导干部要放下“官”架子,去掉身上的“官”气与群众平等相待,多向群众学习,虚心汲取群众的智慧和经验。权力并不等于能力,要做好工作,就不应过于看重权力和地位。刘备“放下身段”“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三国鼎立”局面得以确立;周文王“放低姿态”亲自拉辇求得姜子牙辅佐,为周武王灭商奠定基础。领导干部只有“接地气儿”的与百姓心贴心,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拥护。

止,即风度。风度不在于笔挺的西装、威风的架子,而在于内功实力的真实展现,是一种心态,一种智慧,一种素养。有些领导干部将功夫花在打扮上,将心思用在摆谱上,这些都是对“风度”的错位理解。一个有风度的领导干部,应该要有能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职责的君子之德,有勤政廉政的君子之风,有大肚能容难容事的君子之度。要始终怀揣“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情怀,真心诚实、尽心竭力地为群众排忧解难,风度才能由内而外地自然散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