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子茶馆91:圣人是超人

 博览众长123 2017-10-26 发布于浙江

原创 老徐 易经实修


学术是枯叶,思想如尘土,哲学是风,诗是雨,酿成茶,慢慢品,才能品出天地人间的味道。


《管子》就是一座中国古老的茶馆,里面坐着一位老者,是从2700年前穿越而来,现在他正在邀请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思想者来喝茶聊天,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圣人是超人


悲观无望的哲学归入宗教是哲学的一种出路。但人世间的现实尘地里精神之花就无法扎根绽放吗?


叔本华的后继者尼采在宣布“上帝死了”之后,就给世界迎来了“超人”。


尼采是站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上对西方传统文化的核心——基督教进行批判的。“上帝”就意味着不要独立思想,这样的伦理道德势必会使人丧失强力意志而堕落,社会也会倒退。由此他提出了“上帝死了”的口号。尼采在批判传统文化过程中,痛感现代人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颓废堕落了,他希望有超越现代人的理想的人出现,也就是“超人”。超人是一种新的人类,他更高大、更强壮、更健全、力量更强大,是出类拔萃的人种,是充实、丰富、伟大而完全的人;超人是强力意志最集中、最完全的体现者。尼采说:“我要向人们讲授生存的意义,这意义就是超人,是乌云里的闪电。”


尼采认为超人不是人类自然进化的产物,而是创造出来的,决不带有任何低等动物及猿的属性。超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形成的,只有少数的、有坚强的强力意志的人才能形成。超人与人的关系就像人与类人猿的关系。超人是天才,是真理和道德的准绳,是世界、历史的主宰者,是旧世界的破坏者又是新世界的创造者。超人是在痛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敢于面对人类的最大痛苦.残酷和暴力只能使超人更坚韧不拔。他曾经认为像凯撒大帝、拿破仑这样的人是超人。但有时他又认为超人还不曾出现,历史上和现代社会中的最伟大的人物都太人性了,不是超人。


尼采的超人学说具有激发人们积极向上、自我超越的作用,但同时也表现出抬高少数天才、贬低广大人民群众的浓厚的贵族气息和英雄史观。


中国传统的历史,都不愿意承认《道德经》是老子所著。即使是最现代权威的白寿彝《中国通史》其第一卷第六章“社会意识形态”部分讲到《道德经》时也是说:“道家称老庄。老子其人,《史记》不能论定其时代。而《道德经》则显系孔墨而后战国时期思想,非议仁义,批判礼制,要回到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淳朴之治”。仍坚持正统的说法。因为老子确有其人,其人早于孔子,如果是《道德经》是老子所著,那么以儒家为中心的儒法大战、儒道大战就不成立了。因为法道两家都早于儒家。中国思想史也就无法以孔子儒家为中心来写。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孔子以圣人自居,也被后来推崇为至高无尚的圣人,而《道德经》对圣人多有议论,无所作为的“无为”肯定不是圣人,有重大作为的“无为”才是圣人。“无为”孔子确实无所作为,圣人当然不够标准。因此,即使是评论《道德经》也多提其“无为”之论,但绝不提其“圣人”之论,取其所需舍其所恶。


孟子《孟子·万章下》称孔子是“圣之时者”的圣人。孟子说,圣人,有四种。伯夷是“圣之清者”.也就是“圣人中最清高的”。伊尹是“圣之任者”.也就是“圣人中最负责的”。柳下惠是“圣之和者”,也就是“圣人中最随和的”。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就是“圣人中最识时务的”。孔子善于处世,是“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孟子·万章下》)。就是该离开就离开,走得快快的;该呆着就呆着.呆得长长的;该隐居就隐居,决不贪图名利;该做官就做官,也不自命清高。总而言之,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很知道因时制宜,所以是“圣之时者”。


那么老子《道德经》中的圣人是什么样子?          


第七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十二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第五十六章:“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七十七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第七十八章:“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道德经》最后结语:“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要顺天道,利用天道,而不是逆天道,要有作为,但避免大的冲突。这一结论也正应合了《道德经》开篇的话:“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读过这些圣人之道,大家就会恍然大悟,老子哪里是讲“无为”,他是讲“无为”的“有为”,是至高的“有为”。老子的“圣人”就是“超人”。圣人就是无所为而无所不为的超人。


思想史上有没有超人?有超人。老子、佛陀、苏格拉底、基督,等等,都是精神的超人,他们改变了人类的精神世界。但既改变人类的精神世界又改变人类的客观世界的超人。


管子在“知”与“行”的统一这一点上,在人类思想史上,管子是很独特的,在中国哲学史上则无人出其右。尽管有人不太愿意承认管子那个时代能有那样博深的思想,不愿意承认《管子》一书是管子的著作。但管子改革变法春秋称霸的业绩大家还是都认可的,也认可之所以做出那样巨大的业绩,与他的思想分不开。管子不能只是被看作是一位智者,而应该是一位圣人。


正如卡尔·雅斯贝尔斯所说,“道这一概念是老子从古代文献中借用的”。这也对应《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的说法。这就是说,我们不要一定要坚持“道”出自儒家“仁”之后,而是从周朝甚至之前就有了“道”这一概念了。如此也就不要说,因为《管子》一书中通篇尽“道”,就一定是战国庄子之后的作品了。它也不是老子之后的作品,管子的时代,“道”已通行。


《管子》一书,有意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之道。“道也者,通乎无上”(《管子.宙合》)“始乎无端,道也”。(《管子·幼官图》)“万物崇一,阴阳同度,曰道”。(《管子·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管子·内业》)更有事物普遍规律之道和自然规律的天地之道。在论述“事之道”方面,有《治国》篇的“治之道”;《法禁》中的“乱国之道”;《立政九败解》中的“伤国之道”《小匡》中的“爱民之道”、“使民之遭”;《君臣》下中的“正民之道”、“存身之道”;《禁藏》中的“谋功之道”;《版法解》中的“侵暴之道”、“衰耗之道”;《权修》中的“厉民之道”;《法法》中的“励民之道”;《侈糜》中的“陈财之道”《任法》中的“治之道”、“夺柄失位之道”;《七法》中的“攻伐之道”;《形势》中的“羿之道”等。至于解决某一具体事情的“为之有道乎”的具体方法,在《桓公问》、《度地》,(山至数》、《轻重》甲、乙、丁等6篇中则详细记述了20余种具体方法之道。


管子“道”不仅坚持“虚无为本”,且更注重“固循为用”。“道”是管子改造世界和社会的武器。“君人南面之术”即是道。《汉书艺文志》论道家,诸侯要南面称君,以兴霸业,与其身,必须“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即修身养性、清心寡欲,以虚无为为本.以知大道。与其术,须知“成败祸福占今之道.然后知柄要执本”。即要认识相利用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与其政,要“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既要遵循客观规律办事,还要集理官、礼官之纲要,采司徒之官、清庙之守之善长。与其事,须“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见,道家定要论及“虚无之道”,但又不仅仅停留在“虚无”上面,而是通过对万物之原的“虚无大道”的认识,进一步把握天地之道的自然规律、人君臣民治乱之道的社会规律及随时变、应物化、立俗施事的具体方法。


如此,我们就能理解管子和老子“道”之异同,“道”就成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也就不必纠缠《管子》所谓抄袭庞杂之谬误。“道”是属于管子的,《管子》自有管子之“道”。


管子不是超人,但管子是伟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