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研习笔记『道经第二章』

 古典读书治学 2021-03-15
第一章谈道与名,框架为天地,第二章谈美和善,框架为天下。从天道转而为人道。可以这样认为,这是从道到德的转变。如果道经第一章相应于易经的乾卦的话,第二章就相应于易经的坤卦,乾坤并建,道德并立。谈天道不离人道,谈人道不离天道,相及相依。“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德经第一》》)道家谈道德,儒家多谈义和礼,逐步上出到仁、到德、到道。儒道两家也是一以贯之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帛书版)

天下,已经从第一章的天地万物的宇宙视角转到人间视角。开始谈美丑善恶及圣人之事功。人道之顶尖在圣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庄子天下篇》)在天下篇里,人有七个心性层次,天人,真人,至人,圣人,君子,百官和民。上三层人隐而不现。活跃的也就是君子,百官和民,圣人千百年难得一见。现在只有圣人留下的典籍和传说了。老子也对人做了分判,“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四十一章》)孔子也对人间之人做了分判,“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第十六》)孔子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本章也谈圣人之教化,我在这里把老庄和孔子对人的分判列出来,就能明白老子为什么这样讲了,是对谁讲了。人啊,性相近,习相远。习性不同,你认为美的,你在意的,怎么能要求他人也在意。你认为善的,你怎么能让他人都善待之?任何的强求,要求,强制,最后都走向了反面。




,因为分别出了不美,才有众人追逐的美。人对美的追逐,加深了对不美的嫌恶。善也同样。当前的整容为美,以及杀人的礼教,都是美善的异化。

道可道,非常道。美可美,非常美。善可善,非常善。我们留意老子说的是“知美”、“知善”,知而已,美,感则感了。善,行则行了。都是了无痕迹的。时空总在变换,永恒地在变换。美、善,都不会住在哪一事、一相上。

“故常无”,是一种方法,是行道的方法,把那些习以为常的对美的知,对善的知,破掉,还它活生生的面目,不要束缚住。

“故常有”,我们还会不断地建立美的认知,善的认知。但是我们要对这个认知留有余地,余出空间,让它自由发展。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也,恒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事物总在变化中,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道是活生生的,流动着,生成着,通向悠远久远。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我们说《道德经》讲的是帝王术,是君人南面之术,也对啊。政治理念都在这里了。没有谋略,有的是超越和理性。

我的儿子快三岁了,每每我想管他的时候,他会有强烈的逆反心。松子说要顺毛捋。松子比我懂老子之道。

“返者道的之用”,经典的学习,必然要返回到我们自身。我们把“无为无不为”“不言之教”“功成不居”默化到我们的生活里、生命里,这就是“勤而行之”“学而时习之”,知识就是交融再一起了,“我以时物文理哲”(《阴符经》),把经典化入平常日用中。因为平常,所以恒常。

今早的天很蓝很蓝很美,拍下来也就那回事。再去看天,还是那么美那么美。

很多的言说,拍照分享,不在言说、照片里,也许恰恰是让我们抬抬头,看见美本身。这也是禅宗指月之旨,庄子的得意忘言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