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半夜晕倒,她砸开邻居的门,大年夜桌上只有两盘饺子……你根本不知道,这才是他们的真实生活

 依依书吧 2017-10-26 发布于北京


转自 | 锵锵匠(ID:QiangQiang_Jiang 

文 | 锵锵匠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父母是你花心思和时间最少,却最爱你的人。”


朋友在朋友圈里转了一篇文章:《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讯录里……》看了文章里的那些数字和故事,很难过。


“哈尔滨192.4万老年人口中有六成多‘空巢老人’。他们不怕死却怕生病,更怕给孩子添麻烦。在他们的手机里,孩子永远在通讯录的第一位。他们可能正是你的父母或你的未来……”


转发的朋友附上了几个字:看了,想哭,想回家。


她是外科主任,三甲医院的“一把刀”,近十年所有的节假日都在手术室里加班,大年三十都是一个电话来了就走。


也许我们真的太忙了。这忙,分隔出两个世界,一边是在繁华都市属于我们的热闹,一边是安静家里属于父母的冷清。


在这个越来越多人的感慨和孝顺都活在朋友圈的时代,我们是不是已经忘了,对父母而言,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孝顺。



父亲倒下的那个半夜,

母亲哭着砸开了邻居的门


朋友Z,老家山东,高三就出了国,在国外读完大学去了上海。他是金领,每年几十万的收入,买了房也摇了车。


Z原本打算定居上海,去年春节,突然辞职回了山东。后来才知道,去年农历“小年”前一天,Z父亲半夜起来上厕所突然倒在地上不省人事,母亲当时就吓懵了,手抖得连120都拨不了,最后砸开了对门的门,叫来邻居帮着打了电话,又帮着护士把父亲抬上了担架。


Z说,如果不是回家过年时父亲还在住院,父母原本打算一直瞒着自己。他接到电话赶到病房的时候,母亲正在给父亲翻身。身高不到一米六的母亲,费力地把一条腿抬上病床,伸手去抬体重将近200斤的父亲,因为用力,本就矮矮的身体显得更矮了,透着一种狼狈。Z站在那,眼泪唰地流了下来。


父亲要动手术,一家三口在病房里度过了那年春节。以往每年回来,Z都忙着应酬朋友,七天的假期有四五天不在家。那个春节,他关了电话,安心在病房里陪着父母,买菜买饭,打水洗脚,陪着来看父亲的亲戚朋友聊天,连个拜年的短信都没发一条。


他说,看着父亲躺在病床上,他觉得什么都不重要了。


春节后返回上海,Z跟老板递了辞职信,车子卖了,房子留着。他说,以前让父母来上海玩,他们总觉得会给自己添麻烦,这次,等父亲身体好了,一定要让他们来上海住一阵子。


“失去才知道珍惜”是我们常为爱情流的眼泪,而父母,似乎永远会在那个原地等着,不会走,也不会伤。


可是我们并不知道,那些没有陪在他们身边的日子,他们因为“不想添麻烦”、“不用告诉你”,曾经瞒着我们吃过什么苦、受过哪些伤,一个人或是两个人默默扛过多少难过、难熬的时候。



年夜饭,爸妈桌上只有两盘饺子


朋友L开旅行社,一年到头都在外面飞,朋友圈里是世界各地的美景,真正的工作生活两不误。


旅行社的生意繁杂,旺季恨不得住在公司,工作的城市距离父母家不到两个小时的车程,忙的时候,一个月也回不去一趟,赶上正忙的时候父母来了电话,说不上几句就挂了。


L不喜欢过春节,他有个亲戚众多的大家庭,每次回家都要走动一圈,累,最近这四五年,为了躲清静,他干脆春节也定了旅行团,带着老婆孩子出去转一圈。


最开始,L劝父母一起出去,但老人年纪大了,也不习惯不在家过年,一来二去也就不提了。


去年春节,L定了大年三十晚上去日本的机票,收拾行李时发现儿子有一件行李放在了父母家,就开车去拿,开门进了屋,看到父母正在吃饭,走近前一看,竟然只有两盘饺子。


“这大过年的,咋就吃怎个?!”L又气又急。母亲有些慌乱地笑笑说:“没事没事啊,就剩我和你爸,凑合凑合就行了。”


对着那两盘饺子,L心里翻江倒海。自己不在家过年的这四五年,估计父母的年夜饭就是这么凑合过来的,别人家热热闹闹地做一桌子菜围着团聚的时候,老两口就这样对着一盘饺子“过年”。


那一年在日本,L第一次没心思去玩,父母桌上的那盘饺子,总在他心里晃。他说,父母退休工资不多,他赚钱后每年给父母的都不少,总觉得这就是孝顺了,现在才知道父母缺的从来不是钱,是这个儿子能陪陪自己。


我们其实不太知道,不在家时,父母在用什么样的方式过着他们的日子。


他们可能一顿饭只做一个菜,吃不完下顿热热,不是舍不得,而是因为“你不在,我们凑合凑合就行了”;


他们可能足不出户一整天,看看电视浇浇花,甚至说不上几句话,因为“你走了,突然不知道干点啥”;


他们可以习惯了每天都去看看手机里你发的照片,念叨念叨拍照时的你,尽管拍照的时间已经是半年前。


父母的关切、家里的热闹,有时候会让我们有点想逃,可你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逃开的是什么。 



“我的手机安了微信,

每天都视频一下吧。”


朋友C,30岁前是个叛逆少女,30岁后,她结婚、离婚,成了单亲妈妈,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


C的姐姐很早就出了国,六年前父亲去世,母亲一夜之间老了十岁,照看外孙女成了她唯一的精神支撑,母女俩的关系才有了缓和。


姐姐一直想让C陪着孩子一起去美国读书,但母亲坚决反对,打着越洋电话骂姐姐。


因为这事,母女俩的关系再次闹僵。C在和母亲的冷战里办完了需要的手续,总算松了一口气的她打电话给母亲报信,一张嘴却哭了。


那之后,母亲没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帮她们收拾行李,一件又一件。


转眼就到了出国的日子。C带着女儿和母亲一起去机场。出租车开动时,母亲突然握住了C的手,扭头看着窗外不出声,半个多小时,就那样握了一路。下车前,母亲塞给她一个信封,让她装好了上飞机看。


托运好了行李,要进闸了,母亲突然有点突兀地说,“我的手机安了微信,每天都视频一下吧。”母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会玩微信了?C的印象有些模糊,她似乎从来都不玩手机的。


过了安检,她回头看,密密麻麻的人群里,一个瘦瘦小小的身影,那是母亲,十多年前她这样送走了大女儿,那时她身边陪伴的是父亲,如今送走小女儿的时候,只剩下她一人?


C的眼睛一下子就被什么东西糊住了,她张嘴想说些什么,终究没有说出来。

飞机上,她打开了母亲塞给自己的信封,是厚厚一沓美元和一个小本,打开,本子上手抄着“驻美领事馆”、“在美游客紧急救援”之类的电话号码,密密麻麻抄了好多……


C想象不到连煤气费都不会交的母亲怎样一个人跑去银行兑换了美元,不会上网的她又从哪里一个个找到了这些电话号码。


坐在舒适的飞机座椅上,C旁若无人地痛哭失声。 


我们曾抱怨父母不够爱我们。觉得他们冷淡、偏心甚至麻木,他们和我们就像站在世界的两极,永远不可能彼此了解。但是认真想想,我们有有多了解她们的喜怒哀乐、恐惧和痛楚呢?



爱有千千万万种样子,属于父母的那种最简单也最执着:只要你要,只要我有。 


在龙应台的《目送》里,有段几乎在各处看烂的句子。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很多没读过那本书的人,都以为这本书是龙应台写给儿子的,其实,那是她在父亲去世后受到触动才写下的文字。


这漫漫一生,我们对父母的感情始终是复杂的,渴望彼此靠近,有时又想远离。


这样的心情,或许只有当我们也成为父亲、母亲,成为一个孩子的避风港时才能知道,无论长多大、走多远,受伤了、难过了、失去了才会发现,父母是孩子心里最软的软肋,最坚定的港湾。


人生如月圆月缺,总有遗憾,只希望我们对于父母的遗憾,少些再少些。因为,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父母是你花心思和时间最少,却最爱你的人。


作者:锵锵匠,一枚健康活泼的元气妇女,没有甜蜜而忧伤,也不想永远在路上,希望自己聒噪得很有趣,八卦得有智商。愿用声色影像,照亮烟火人间。微信公众号:锵锵匠(ID:QiangQiang_Jiang )微博:锵锵匠的自留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