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风波•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

 昵称10991833 2017-10-27 发布于河南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此心安处是吾乡》 来自古诗词文欣赏 21:26

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爱也关风与月”!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共同品读千古最美情诗。

今天是丁酉年(2017)的中秋节。首先祝各位朋友,中秋佳节如意,阖家幸福团圆!

说到中秋,说到中秋月,想来每个人心底都会想起一两首美丽的诗词吧。我和大家一样,会想起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唐】“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也会想起戴石屏的《中秋》:“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戴复古,子石屏【宋】“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还会想起“诗豪”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玩月》:“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huán yíng] 天下;全世界)。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刘禹锡【唐】“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当然更会想起辛弃疾的《太常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但我想不论是谁,逢到中秋,心中总会咏起东坡居士的那首《水调歌头》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当然这样诵读,很多朋友会以为我们今天要讲的情诗就是这首《水调歌头》。事实上,这首《水调歌头》肯定要讲,但是应该放在“唯美诗词”里讲。因为这首深情的《水调歌头》,它有一个副题,苏轼讲:“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所以他的这首《水调歌头》其实是写给他的弟弟苏辙的,这其中满满的都是兄弟之情。我们在“情诗”系列里,今天要讲的是东坡居士的另外一首名作。虽然不和中秋直接有关,但我个人每到中秋,每到这月圆时节,总会忍不住地想起他的这首《定风波》来。词云:“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好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每到月圆的中秋之夜,我总觉得心里特别宁静,特别安宁。不论在什么地方,看着那一轮明月,便觉“此心安处是吾乡”。所以我特别想在中秋之夜,和大家分享这首《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这个“琢玉郎”是谁呢?这个丰神俊朗、如玉雕琢般的男子,他的名字叫王巩。(王巩约生于公元1048年前后,字定国,自号清虚先生,莘县人,王旦之孙。生卒年均不详,一般认为生于1048年,约1117年(宋徽宗政和年间)去世。晚年徙居高邮(今江苏高邮)。有画才,长于诗。苏轼守徐州,巩往访之,与客游泗水,登魋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轼待之于黄楼上,对他道:“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轼得罪,巩亦谪宾州。王巩著有《甲申杂记》《闻见近录》《随手杂录》,见《四库总目》,故传于世。)王巩字“定国”,号“清虚先生”,所以后世也常称之为“王定国”;又因他后来被贬宾州,所以后人也称之“王宾州”。

王巩出身名门,祖父是真宗朝一代名相王旦。王旦曾经掌权十八载,为相十二年,深为真宗信赖,是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宋理宗宝庆二年,图功臣神像于昭勋阁,赵普、曹彬、薛居正、石熙载、潘美、李沆、王旦、李继隆、王曾、吕夷简、曹玮、韩琦、曾公亮、富弼、司马光、韩忠彦、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张浚、陈康伯、史浩、葛邲、赵汝愚,凡二十四人,在这二十四功臣中,只有曹彬、潘美、曹玮、李继隆、韩世忠是职业军人。)之一,死后谥号“文正公”。我们知道“文正”是对文臣的、所能给的最高的一种谥号了。像范仲淹、曾国藩,这都是文臣之首,死后才是谥号“文正公”。

王巩的父亲名叫王素,也是仁宗朝的一代名臣。王素曾经出知鄂州,也就是主政于湖北武昌,和同样出知岳州的滕子京交情莫逆,所以王素和欧阳修、滕子京以及庆历党人交从莫逆。(北宋仁宗时统治阶级内部的党争。仁宗时,官俸兵饷激增,民穷财困,农民起义渐有爆发,又受辽夏威胁,统治阶级部分人士为巩固封建统治,要求有所改革。这些主张并未涉及制度的兴革,但仍遭到章得象等的反对,夏辣又指仲淹、弼与谏官欧阳修等为朋党,范、富、欧阳等均因此而遭贬逐。称为“庆历党争”。)

所以有这样的父亲和这样的祖父,王巩的出身自不待言,他的品格也为时人所敬重。尤其在北宋文人党争过程中,王巩因同情旧党文人,屡受新党迫害。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曾记载说,名臣冯京冯京(1021年—1094年),字当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北宋大臣。曾祖时南迁粤西之宜山龙水(今广西宜州市),至祖父时落籍江夏(今湖北武昌)。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己丑科状元。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历官翰林学士、扬州、江宁知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知亳州、成都等地。宋哲宗即位,累官宣徽南院使,以太子少师致仕。绍圣元年(1094年)去世,年七十四。追赠司徒,谥号“文简”。冯京著有《灊山集》,今已佚。素来推崇王巩,有一天当着神宗皇帝的面,力荐王巩之才。但新党领袖王安石在旁边听了很不高兴,王安石轻蔑地说:“王巩,不过一孺子耳。”冯京当时反应很快,也非常气愤地说,王巩是孺子吗?王巩戊子年生,“安得谓之孺子”!原来王巩和神宗皇帝生于同年。王安石骂王巩为“孺子”,那意思岂不是说连神宗皇帝也是“孺子耳”?所以据说当时王安石的表现是“荆公愕然,不觉退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记载:“王定国素为冯当世(京)所知,而荆公绝不乐之。一日,当世力荐于神宗,荆公即曰:‘此孺子耳。’当世忿曰:‘王巩戊子生,安得谓之孺子!’盖巩之生与同天节同日也。荆公愕然,不觉退立。”)

事实上王巩年轻时,“笃学力文,志节甚坚,练达世务,强力敢富”,再加之家学渊源,他的才学向来被时人所推重。事实上王巩不仅才学富赡〔富赡(fù shàn),汉语词汇。出于《汉书·戾太子刘据传》,意为丰富充足,形容资财。“太子有故人在 湖 ,闻其富赡,使人呼之而发觉。” 颜师古 注:“赡,足也。”〕,而且长得也特别的帅。不光是今天我们这个时代主要看颜值,古人也看颜值的。所以有一个人特别钦佩王巩,特别喜欢王巩,这个人就是比王巩整整大上一轮的苏轼苏东坡。

苏轼早与王巩结交,他当年在做徐州太守的时候,年轻的王巩前往去拜访他,两个人同游泗水、同游魋(tuí)山。王巩尤擅音律,尤其善于笛曲,据说“远承魏晋桓伊之笛法”,一曲《梅花三弄》,吹得横绝当世。后来苏轼在徐州建黄楼,特意于黄楼之上请王巩宴饮,王巩当席奏笛,声闻九天、不绝于耳。东坡居士闻笛叹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这就是人间的这位“琢玉郎”。所以东坡居士说:“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是说我苏轼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一般的、丰神俊朗的男子王定国啊!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要赠与他最柔美、最聪慧的佳人,让这才子佳人永得相伴。

可是这个“点酥娘”又是谁呢?而且按照苏轼的词意来看,他称颂更多的还不是这位人间的“琢玉郎”,对于人间的琢玉郎,他只是羡慕,而他称颂的是“天应乞与点酥娘”。是说,这样美好的男子王定国啊,上天一定要赐予他最美好的情人。所以这个美丽的女子,这个“天应乞与”的“点酥娘”,才是真正让人称羡的对象啊!

你看她“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你看她是那样的美丽呀,雪白的牙齿、鲜艳的红唇。从那唇齿之间传出来的轻歌曼妙,随着轻风乍起,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能使世界变得清凉。这样的女子和妙解音律、丰神玉朗的王定国在一起,简直就是人间的绝配呀!

那么这个“天应乞与”的“点酥娘”,她到底是谁呢?苏轼的《定风波》中便有交代。《定风波》序云:“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所以作为“点酥娘”的原名应该叫宇文柔奴。据说,柔奴本也是洛阳城中大户人家的女孩,小时候家境非常不错,可惜后来家道中落,沦为歌女。王巩虽然出身世家豪门,却因命运的安排,与柔奴在红尘中相遇,王巩感其妙解音律,一见之下,引为知音。后来王巩纳柔奴为妾,向来以知己之礼待之。可是真正的知己与知音,总要经岁月的磨砺,总要经命运的坎坷磨难,去洗练、去打磨,方能见其知己、知音的成色。

在王巩与柔奴生活美满、两情缱绻,在王巩自己仕途正按部就班、一帆风顺的时候,那块炼金石突如其来。那块炼金石的名字就叫东坡居士,就是他的“乌台诗案”。

在北宋文人新旧党争的激烈搏杀过程中,眼见得天下“无一个不好”之人的快乐的东坡居士,成了新党处心积虑清算旧党的一个靶子。当然那时的东坡还不叫东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是因为命运给了他大起大落的际遇之后,那个叫苏子瞻的乐天派才最终成就了伟大的东坡居士。而在整个苏轼的“乌台诗案”过程中,所有被牵扯到的朋友故旧受处罚最严重的就是王巩。

王巩与苏轼亦是人生知己,在得知新党处心积虑要暗算苏轼之后,王巩时任秘书省正字,虽官阶不高,但切近中枢、消息灵通。在朝廷放旨捉拿苏轼之前,王巩就尽快地把消息透露给了苏轼的弟弟苏辙,让苏家早做准备。后来事发,苏轼只不过最后被贬黄州,而王巩则因此被贬岭南宾州。当时岭南是极荒凉之地,兼之瘴疠横行,被贬此间的官员多有病死贬所的经历,所以王巩此去凶多吉少,连苏轼对此都愧疚莫名。王巩临行之际遣散家人,不愿家人随己万死投荒。(万死投荒,出自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他人避之唯恐不及,唯柔奴不避生死,誓要倾心相随。

事实上,后来正是因为有柔奴的倾心照顾、细心照料,王巩才九死一生,终于在五年之后,由岭南贬所生还中原。后来苏轼在《王定国诗集》序里曾经愧疚地说:“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五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几病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可见苏轼当时的愧疚与担心到了什么地步。可是五年之后,当苏东坡在黄州凤凰涅槃,当旧党终于在风水轮流转的时政里头重新得势,王巩也终于奉旨北归。

王巩一回中原,为宽苏轼之心,便宴请苏轼。事实上,两人一贬黄州一贬宾州期间便常书信来往。虽然王巩在书信中总是作大度放达之言,但东坡先生还是不免惴惴焉。可是等他见了王巩之后,不觉大为惊异,发现虽然王巩贬谪岭南五年,不但没有被贬谪的官员通常那种仓皇落拓的容貌,还神色焕发,甚至更胜当年。所以东坡先生自己也不由得疑惑,说:“定国坐坡累谪宾州,瘴烟窟里五年,面如红玉,尤为坡所折服。”这是东坡先生对王巩说,老弟呀,你贬谪的地方比我艰苦多了,你怎么神色看上去比我还青春,还有生机和活力呀?你是怎么保养的呀?有什么秘方啊?

王巩笑而不答,叫出柔奴为东坡献歌。只见窈窕的柔奴轻抱琵琶、慢启朱唇,歌声随风而上,亦如“雪飞炎海变清凉”。东坡先生见到王巩已觉惊异,见到柔奴,更觉惊诧万分。只见柔奴容貌“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这是东坡先生在惊叹、在惊问:柔奴啊,柔奴,你从万里之外的苦难之地饱经沧桑归来,却为什么看起来如此年轻?如此美丽?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冻龄”吗?而且微笑之际,还“犹带岭梅之香”。“岭梅”是指大庾岭上的梅花。“笑时犹带岭梅香”,既写出柔奴与王巩北归时要经过大庾岭这一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说柔奴便如那大庾岭上的梅花,经此人生的寒冬,却愈发地美艳、愈发地清香。这是怎样神奇的魅力呀?

所以东坡居士不解地问:“试问岭南应不好。”难道那不是贬谪之地吗?难道那不是瘴疠之地吗?难道那不是人人望而生畏的穷荒之地吗?事实上,后来东坡居士自己也被贬岭南,虽然那时他已学习了柔奴的境界,成为一个通达超越的人,而且他也像他的好朋友王巩一样,有人生知己王朝云陪他远赴岭南,可毕竟岭南的条件太过艰难、太过恶劣,所以他的人生知己朝云最后也病逝于岭南,可见当时岭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确实是十分恶劣的。所以连向来通达的苏东坡也觉得疑惑,看您二位这气色、这青春、这活力、这容貌,难道你们去的是假岭南吗?所以直爽的东坡居士有“试问岭南应不好”的直接的疑惑。可面对这样的疑惑,微笑着的柔奴却只有一句简单的回答,“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心安定的地方便是归宿、便是故乡。

这是一句多么朴实无华、又多么坚定有力、又多么唯美的一句话啊!“此心安处是吾乡”,因此一句,那个叫“柔奴”的女子,便得永恒!那个叫王巩、柔奴的才子佳人,便得永恒!那个因此而备受启发,写下《定风波》的东坡居士,便得永恒!

如今,我也常在人生的路上风雨兼程,有时疲惫不堪,有时也孤独彷徨。可只要见到一轮明月,那一轮月华同样曾经在千年前笼罩过柔奴、王巩与东坡的明月,伫立天边,温柔地看我,我的心中就会响起这样的声音:“雪飞炎海自清凉,此心安处是吾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