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价丨关联:2017年高考作文核心思维要求

 山湖微波 2017-10-27 发布于山东

关联:2017年高考作文核心思维要求

新高考元年的全国卷作文试题,在开放性与可控性统一、语言与思维结合方面都处理得非常好,令人耳目一新。它重视思维能力,强化对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进一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引导语文基础教育将“立德树人”牢牢放在核心地位。

从学术和教学层面看,全国三套试卷都强调“关联”思维。全国卷Ⅰ的“两三个关键词”“形成有机的联系”,这些关键词之间有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思维力不足难以胜任或只能采取“合并同类项”的方式来找共性;思维力强的考生,必能创意组合而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全国卷Ⅱ的六个名句有广阔的“关联”空间,内涵相对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相通,巧妙组合后能够生发新的含意。全国卷Ⅲ突出了不同角度的关联。三套试题,思维层次的高低决定选择关联的方式和立意的高低。另外,试题也预留了批判思维的空间。而“关联”这种写作指令不仅是作文命题的创新和突破,也引导学生以语文的方式关心时事,思考现实。

一、关联:作文题中的关键技术指令

今年三套考卷的作文题,都引导考生立足独特的“自我”,或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或自主思考并“弘扬传统文化”,或“在社会发展中审视个体进步”。命题虽然宏大,但从技术操作角度看,都体现了不同层面的“关联”,从而让宏大的命题有了具体坚实的落点。“关联”,成为2017年作文题中的关键技术指令,也成为写作成败优劣的关键。

卷I作文指令“从文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主要指令有四个:“两三个关键词”“帮助外国青年”“形成有机的关联”“读懂中国”。十二个关键词,每一个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有机的关联”,这是作文题中的关键技术指令。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高。理论上讲,任一组合均能写成作文,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关联”是“有机的”,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有机”意味着组合方式为文章的主旨服务,也就是说,两三个词语围绕同一个中心“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

写好这篇作文,首先要会有机“关联”,这个应该不难,比如通过“合并同类项”的方式找共性来关联,难的是有新意、有创意的组合关联。从这个角度讲,选择怎样的组合方式决定了文章的成败。这些关键词既可以正向搭建,也可以逆向勾连,还可以“主题式”关联,从而形成有新意的、有创造性的关键词组合。

卷Ⅱ作文指令“请以其中两三名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核心要求有两个:“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合理引用”。写作成功的关键是把握六个名句的内涵关联。六个名句在喻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上,并不是孤立片面的存在,而是有机联系的、统一的文化整体。试题明确要求“合理引用”所选择的名句,并予以创造性的“使用”。六个名句为考生提供了宽广的“关联”空间:六个名句的内涵既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相通,应该考虑通过这些名句组合后生发出来的含义,展现对个人、国家、社会的深入思考。如以①⑤为基础探讨自强奋发、敢作敢为,这是一般的关联,立意常规;如以③④⑤为基础讨论自信与正视问题、开放进取之间的关系,以③⑤⑥为基础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这种关联组合就生发出了新的含义,观点和论证就富有了启发性。

卷Ⅲ作文指令“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副标题,是近年高考中首次出现的写作指令,考生既要厘清所选副标题的指向与文体可能,又要考虑标题与副标题在形式与内涵上的密切关联,并将这种关联合理体现于写作过程之中。

这个“副标题”指令,实质是引导考生个人经验和宏观语境的关联。暗示考生,作文不宜孤立地谈高考、叙高考,而是建立“我”与“高考”的关联,将个人进步置于社会发展的宏大背景之中,启发考生在宏观语境中聚焦个人经验,显现对“高考”独特的体会、理解与表达。如表现为国选才与社会进步,时代拐点与国家走势,个人奋斗与家庭期许,历史沉思与当代使命,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等。

考生需要洞悉材料自身的内在关联与生长性,聚焦审视与唤醒表达的主体——“我”——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关联,为考生“锁定”作文立意提供支架。

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关联”不仅是关键技术指令,更是一种重要能力。作文材料中的思维关联,作文内涵与个人体验认识的关联,成为作文优劣的关键指标。

二、关联: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要求

本质上看,今年全国卷作文试题这种创新设计,并不是什么新事物,实际上是突出思维力考查的一种新尝试。“关联”在作文写作中一直存在,只是今年的高考作文把它显性化、独立提出来加以强化而已。这种强化,指令明确,可以防宿构和套作,同时又有很高的思维要求,可以有效提高作文的区分度。

自高考恢复以来,高考作文常见的思维主要有“大与小”“此与彼”“个与类”“果与因”“形象、抽象”“比较、思辨”“聚合、发散”“批判性思维”等类型。其中前四类都与“关联”密切相关,本质上都是一种关联能力。

“此与彼”:由此及彼,认识换位。如2016年漫画材料作文“奖惩之后”,首先需要“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我们直接从漫画表象意思入手,由果溯因,探求出现巴掌和吻的原因,可以确立“不以分数论英雄”“不为分数遮望眼”的立意。如果我们由此及彼,实现认识换位,不把孩子仅仅看成孩子,不把分数仅仅看成分数,把分数看成评价指标,把“巴掌”“吻”看成批评和表扬,思维向纵深开掘,我们就会思考进步与退步、表扬与批评、评价与发展的问题。这样的认识和立意无疑高远深刻,也更符合命题本意。诸如“今年花胜去年红”之类命题,都需要我们由此及彼的认识转换。

“果与因”:由果溯因,由因生发。对于现象类材料,我们可以由果溯因,建立因果关联,由原因生发开来,确定写作角度。比如“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装扮成街头艺人在一个地铁站里演奏鲜有人驻足,而在剧院演出门票昂贵”的事例,考生由果溯因,从原因深度生发来立意和展开即可。我们认为原因在于听众,听众追求艺术美流于形式,从而可以写“追求美不能流于形式”;我们认为原因在于环境,可以从环境的重要影响和作用角度立意……

“大与小”:化大为小,以小见大。“讲好中国故事”之类比较宏大命题的文章,就适合化大为小,写讲好中国依法治国故事、讲好创新故事、讲好文化传承故事等。如写“北京的符号”,审题时我们可化大为小,联系到诸如胡同、某位北京作家之类具体的人、物、事等。写作时,以小见大,通过对胡同、某位北京作家之类的人、物、事等具体叙写和阐发,突出他们背后深层次的内涵,这些人、物、事足以代表北京。

“个与类”:由个及类,多维解析。“时代风采人物评选”中谁更具风采的思考,最能看出由个及类、多维解析的思维力。每一个人物都是一类人的代表,考生的思考、权衡和选择应该体现在“更具风采”的标准上,体现在更令人神往上,体现在利于大家学习借鉴上,体现在当代中国最需要上,体现在人物的特殊魅力上,体现在考生个人偏好上,体现在几方面的综合上等。只有多维解析,比较思辨说理,才能自圆其说,有理有力,或感性中彰显理性的思考。

显然,这几种思维能力有助于考生很好地打开思路,行文阐述也会严密有层次。

近年来,高考作文更注重价值观考查,更注重思维能力考查,对认知和思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思维要求不断加强,也不断变化,开始强化“比较、思辨”“聚合、发散”“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如2015、2016全国卷Ⅱ的“比较思维”,2015全国卷Ⅰ的“辩证和思辨”,2016全国卷Ⅰ漫画作文的“由果溯因,由此及彼”,今年的建立“关联”思维、批判性思维,无论是一组关键词、系列名句还是针对思辨色彩浓、逻辑性强的材料,善于抓住关键词、名句、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有机关联,恰到好处地实现转换,都应该是写作训练的重点。

无论审题还是写作过程,思维力都是关键能力。2017年高考作文的“关联”技术指令实际上是一种重要的关联思维。从阅卷情况看,很多考生对于关键词之间的“有机关联”理解不准,把握不透,关键词之间内在关联不紧密,写作内容松散。这与审题有关,更是思维能力不足所致。如果考生能由浅入深,提升思维品质,由此及彼,打开联想之窗,推陈出新,转换思维角度,那么写作自然就游刃有余。

三、“关联”要求对日常教学的启示

新高考作文命题一直尝试引导一线师生突破审题和写作套路化训练模式,引导一线写作教学“写什么”和“怎么写”并重,思维和语言并重。今年的作文试题,更昭示我们:研究写作套路,必须转向研究写作思维;以思想说教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必须转向引导考生把个人和社会建立关联,来思考社会、国家、历史、文化等。

1. 引导学生以语文的方式关心时事,思考现实

当下高考不回避热点时事,甚至直接用时事做命题材料,这要求考生必须关注现实,思考现实。但关心时事不等于自然状态地看报浏览新闻,更不是背诵一些“时政素材”,而是要把国家大事与个人建立关联。否则,就会像今年这样,有的学校虽写过“一路一带”“共享单车”之类的文章,但考生并不游刃有余,甚至机械套用导致失分。

以语文的方式关心时事,就要学会分类储备,生成关联,把握本质,寻求写作的终极意义。打通阅读和考场作文的联系,建立素材与思想、认知的通道,盘活考生已有的材料和思维,激发考生思想,可以解决没有东西可写的问题。前提是:积累的材料必须是“熟悉”的题材,要变成自己的,进入自己的生命,能与自己的生活、现实联系起来。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自留地”“根据地”。对国际国内发生的典型事件,精选有意义有内涵的材料,按照“话题”“事件概述”“深度思考”整理,形成个性化思考的素材库,不失为一种方法。如去年“屠呦呦获诺奖”事件,笔者曾经指导学生做如下整理:

“话题”——屠呦呦获诺奖。

“事件概述”——屠呦呦走上了诺贝尔奖颁奖台,此次获得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家第一次获得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自然科学奖。屠呦呦开始参加防疟疾药物的研制距今已四十多年,在国内她不为大众所知,也没有海外学历院士头衔,被称为“三无”科学家。

“深度思考”——①中国的奖励机制、制度创新亟须反思加强……

②彰显中国科技的进步,中国获诺奖将成新常态……

③个人贡献与集体协作的新思考……

如此整理,就巧妙地把时事材料、社会现实与考生自我建立了联系,把考题与写作素材建立了联系,把思考、思想与考题建立了联系。写2016年的漫画作文,就会与思考①建立关联;写2017年《考试说明》样题“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中国崛起”的材料作文,就能与思考②建立关联。更有意义的是,考生在梳理整理时事材料时,从材料积累到思维整合,从思维整合到思想沉淀,不仅思想力、思维力会得以提升,更可能获得写作终极意义的高端体验。

2. 强化训练,开设专门的思维训练课,同时把思维训练融入日常教学之中

巴利·博赞认为,“思维事件发生的次数越多,它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专门的思维训练课能够有效训练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可惜的是,我们的教材缺失相关案例和内容。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理所当然应该把思维训练上升到课程的高度。针对写作必备的基本思维类型,我们通过素材讨论、归纳总结、迁移训练等灵活方式,让学生熟悉并形成思维能力。从高一到高三,我们应该明确建立一个写作思维训练体系,不能只是跟着高考作文热点走,也不是跟着一些专家的呼吁走。我们应该基于高中三年学段和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基于教材文本和社会现实状况,开发出我们自己的思维训练课程来,扎扎实实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专门的思维课不是思维知识的讲解课,而是有效的训练课。每一课聚焦一种思维类型,采取交流、讨论、辩论、训练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在训练中内化、合成、迁移。

日常教学中要突出思维训练。大量的阅读文本和生活事件都蕴含丰富的讨论话题。我们既要设置专门性的写作思维训练课,也要善于利用一切契机和材料,善于结合教学引导学生扎扎实实训练思维力。

无论创作还是考场写作,思维力、思考力永远是第一位的。语用水平和思维品质决定高考作文成败,语言能力的高低实质又取决于思维能力的高低。因此,要提高写作水平,必然要从提升思维品质入手。今年高考作文在语言与思维结合方面的导向,尤其对“关联”的强化,衔接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指向核心素养,这无疑会推动日常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


作者:陈维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