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沙岳麓书院门前的两句古诗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松林阅读 2017-10-27 发布于吉林

对联是: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 ”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上联“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惟楚有才”的出处:惟楚有材,同义词有“惟楚有才”,出处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名联。这是一副典型的集句联,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传说清嘉庆年间,时任山长袁名曜出上联,贡生张中阶对下联。“惟”在这里是个语气词,“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就是说“楚国出人才,而这里的人才又最为兴盛”。

  

然而,既然说是“楚材”,则当然源自楚国,与楚国人才关系理应很密切。“惟楚有材”是从“虽楚有材”转化过来的,是因其意而引伸之。“虽”、“惟”虽有一字之差,在内容上实际是一致的,都说的是楚国(地)有材,是很符合历史事实和逻辑规律的,故已成定论。

“于斯为盛”的出处:泰伯篇载:“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唐虞,以尧为首领的氏族是陶唐氏,称唐尧;以舜为首领的氏族是有虞氏,称虞舜。际,有两种解法:一是中间、彼此之间、先后交接或局势形成的时候,唐虞之际意思是尧舜那个时候;二是边际,交界或靠边的地方,引申为以下、以后,唐虞之际意思是尧舜以后,本文取后者。有学者说“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应作一句读,中间不逗;于斯,介词结构,充当状语,意为到武王那个时期。

此章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孔子说:“舜有五位(能干的)大臣,因而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周武王说:‘我有十个(同心同德)造纣王反的谋士和将领(不愁战胜不了纣王而一统天下)。’”孔子接着评论说:“(古人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尧舜以后到周武王那个时期(人才)才称得上兴盛。(不过周武王说的十个人中)有一名妇人(白注:主管内务的武王夫人邑姜),实际不过九个人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