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漫步在故宫的人们也许很难想象, 他们脚下的广场是一个厚达15层的青砖堆砌层, 据说这是为了防止有人通过地洞进入紫禁城。 整个皇宫青砖数量高达1亿块, 而整个北京城的用砖量更是难以计数。 这些青砖全部来自同一个地方, 400公里外的山东临清。 这里,古老的砖窑已经燃烧了600多年。 从临清运往京城的除了贡砖, 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物资,那就是粮食。 临清有一句俗语:“先有临清仓,后有临清城”。 临清原来只是鲁西平原一个小小的村庄, 因为会通河的开通,这里成了重要的漕粮转运中心, 与淮安、济宁、德州、天津并称为运河上著名的五大粮仓。 1450年,出于漕运安全的考虑, 明朝政府开始在临清仓所在的高地筑造了一座城池, 周长9里,全部用青砖筑成,称为砖城。 后来,人们开始在更靠近运河的地方, 以鳌头矶为中心,筑屋造房,建造起了新的城区, 并不断向四周扩大。 仅仅过了92年后,明朝政府就不得不在砖城的外围又修建了一座完全围绕运河而建的周长20多里的土城。 临清就这样迅速地从一个荒僻的村庄发展成了北方运河上的著名城市。 明清时期,临清是华北最大的棉布、绸缎和粮食等商品集散和贸易中心, 布匹年销售量至少在百万匹以上。 临清也曾是中国税收中心之一,明代万历年间, 临清钞关的年税收额一度达83000余两白银, 高居全国七大运河钞关之首。 乾隆三十五年(1774年)八月, 鲁西爆发了震动朝野的王伦起义。 起义军连续攻占了寿张、阳谷、堂邑, 一路沿运河北上,最后攻占了咽喉重镇临清, 短短二十天,给临清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咸丰年间(1851~1861), 太平天国的军队、捻军以及其他一些农民起义军在鲁西一带活动, 再加上嘉庆到咸丰年间的几次黄河大决口, 临清以及其他一些山东运河北段城镇急剧衰落, 昔日的繁华零落殆尽。 临清的辉煌就像过眼云烟的富贵, 随着运河漕运的败落而化成一缕青烟。 在对临清的想象中, 一条汹涌的大河从一座城墙周正的城市边流过, 那绝对是一幅错误的图像。 因为明清时代的运河,并非一条河道, 而是由一条主干道延伸而出的整片河网。 会通河、卫河二水在临清城内形成一个三角洲, 名为“中洲”,临清城夹在两主干道之间, 而城市则处于河网之中。 大船在城外运河主干道运行, 小船在城内的运河支流走。 在对临清的想象中,一条汹涌的大河从一座城墙周正的城市边流过, 那绝对是一幅错误的图像。 因为明清时代的运河,并非一条河道, 而是由一条主干道延伸而出的整片河网。 会通河、卫河二水在临清城内形成一个三角洲, 名为“中洲”,临清城夹在两主干道之间, 而城市则处于河网之中。 大船在城外运河主干道运行, 小船在城内的运河支流走。 在这座水城中,有一座闻名于世的舍利塔。 此塔并非为“舍利”而建,而是缘于风水。 据塔内的石刻题记《迁移观世音菩萨塔疏》, 明万历年间,临清文人缙绅聚议, 认为临清风水不利,最后决定,将观音大士像移至砖城北水关下,并建造一座宝塔。 因此这塔也是镇水之塔,曾经处于大水中央的小洲之上。 当然,现在运河已经从宝塔脚下退去, 远远地绕在一侧,中间还种着绿油油的玉米地。 来源:山东旅游发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