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知识点整理

 老刘tdrhg 2017-10-28 发布于山西

叙述

叙述即记叙和述说,它是一种记人叙事并陈述其来龙去脉的表述方法。它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个要素。叙述是记叙性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

(1)本文的叙述角度是什么?简要分析其好处。

(2)文章在叙述上有什么特点?

(3)文章使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那么文中的“我”有什么作用?

(4)作者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角度,有什么好处?

方法指导:

首先,确认文中人称的运用和变化情况。基本的叙述角度有三种,个别的文章可能采用几种叙述角度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情况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

其次,要了解每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再次,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分析时,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来考虑。

场景

场景就是常说的“场面描写”。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以人物为中心,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小说就是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面”构成的。

对场景思考主要有以下几种:

(1)小说场景(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2)小说场景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小说是如何用场景描写来深化主题的?

(4)小说的场景描写与情节发展有何关系?

方法指导:

场景描写的作用,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不同的。其次概括所描写的环境,归纳景物特点。最后分析其作用,分析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2)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3)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4)推动情节发展。(5)突出、深化主题等。

主题

1.小说主题的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地位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家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小说的主题具有模糊多义性和朦胧美,而“说不尽”的主题又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我们应学会透过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形象的具体材料(细节、情节),领悟和体味作者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寄寓的主题。

2.小说主题的表现形式

 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的。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2)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3)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4)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3.对小说主题的分析

小说是立意的艺术,立意是小说的灵魂。正确把握小说的主题是评价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环节,是实现小说社会功能的关键所在。对小说主题的思考,常见问题有:

    (1)请总结小说的主旨(或概括小说的主题)。 (2)这篇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3)这篇小说有什么现实意义?(4)你认为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是什么?

   (5)你能举例说明这篇小说所表达的主题吗?

另外,还包括小说题目双关意义的分析、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对有关深化主题的语句的理解等。

分析主题的方法:

1.联系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2.从小说的标题入手。

  小说的主题还可以从小说的标题入手进行分析,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意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

3.抓住题材来进行细致分析。

 作者在小说题材确定的过程中,有着十分明确的目的,其中蕴藏着小说的主旨。如《药》以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的故事为题材,意在揭示晚清社会普通民众由于长期受统治阶级麻痹毒害而陷入愚昧和无知的境界;革命者为了民众而献出生命,民众非但不理解,反而还吃他的血。这样,题材的意义就不仅揭示了民众的麻木不仁,还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悲哀。

4.从小说的形象和故事情节入手。

 从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分析人物性格或命运的变化,进而揭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5.抓住作品所描写的典型的环境进行具体分析。

6.通过关键语句与重点段落来概括主旨。

 小说中有一些关键的具有标志性的语句或段落能够体现或集中蕴涵着其主旨。

人物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思考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的形象。 2.谈一谈小说中的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3.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如何?

    4.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5.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鉴赏人物形象时可从以下五个角度入手: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以及正面和侧面等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从整体到部分,只有了解了故事的全貌,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因为人物的性格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在矛盾的冲突中展现出来的。

4.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首先,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其次,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人物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每个人的身上都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5.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入手

如《失街亭》中分别用司马懿和刘备对马谡的评价“徒有虚名,乃庸才耳”、“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揭示了马谡有名无实、狂妄自大的性格特点。

情节

情节是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展现人物性格、行为、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的重要手段。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和解决,来解释社会矛盾,来告诉读者它要表达的思想。情节是事件的总和,情节的变化决定着故事的发展过程和性质。情节是向前运动的动态系统,其动力源自内部的矛盾。此外,情节还是小说“感人”的秘密之一。

对情节的思考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本文的情节由几个事件组成?分别是什么? (2)本文的高潮是什么?

 (3)本文主要情节的层次变化如何?(4)本文的高潮部分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5)如果去掉本文的开头(或结尾)行不行? 

分析情节类题目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找出小说的情节结构方面的五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谁(who)、什么事(what)、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简称“5w”),弄清相对应的部分。

 2.要懂得情节结构中的对比、悬念、倒叙、插叙、出人意料的结尾等。

3.理清线索,包括明线和暗线。

 4.根据题目要求,概括总结成文,注意要点的全面性。

结构

小说的结构,是指小说中人物、情节的编织方式,也就是所谓谋篇布局。它把以情节为主的全部材料融会贯通,结成一体,使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得到充分完整的表现。

小说结构安排技巧如下:

 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节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

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情节的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遵循基本模式,即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二是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而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结构模式:

 一是“延迟”式结构。

 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如《牲畜林》,多次使用“延迟”,其中较大的有五次。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二是生活的横断面。

 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文中以“半张纸”为小切口,作出大文章。情节简单,却含义丰富。

三是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

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

在小说文体中都可以对结构问题进行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1.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文中的某一段起什么作用?

3.文中写到的某一事物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分析结构类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理清小说的线索、情节发展脉络。

2.理清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的组合。

3.注意内容之间有无铺垫、伏笔、过渡、悬念、虚实、倒叙、插叙等方面的技巧。

4.根据题目要求,可从本个方面思考:

(1)结构特点如何;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的;(3)明确结构对表现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   

情感

情感是小说创作的动力,情感是一个作家创作得以维系的根本保证,情感也是作品与读者共鸣的基础。一篇好的小说无疑浸透着作家的丰富的情感历程。对于情感的思考有以下几种:

 1.文章表现的情感如何?(或文章表现的情感是什么?)

 2.文章是怎样表现作者自己的情感的?

 3.作者为了表现自己的情感作了哪些铺垫?

 4.作者对文章中的某个人物持什么样的态度?

体会小说的情感,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敞开自己的心扉,让自己的心神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或人物命运的沉浮,与故事、人物和作者“相遇”,真正融入文本之中。然后,用心揣摩作者对情感的处理艺术,关注融入作者情感的细节,品味表达情感的语言。回答此类题目时,主要关注细节、情节与情感的关系,情感与人物的关系以及情感与主题的关系。

分析情感类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通读全文,对全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个过程包括理解每段的大意,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审题。题干中会提供很多重要的隐性信息,特别是有一些关键词决定了答题思想和要求。

 3.思考。依据前两步就问题本身找出答题的区间和重心。

 4.答题。在答案基本确知的情况下,尽量趋简避繁,无须过多修饰,以免不必要的信息干扰要点。

 5.检查。力避语病,完善细节,善始善终。

虚构

对虚构的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1)虚构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如何?

(2)谈一谈虚实结合的好处。

(3)×××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分析虚构在小说中的作用,一般可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

①  对情节本身的作用,比如铺垫、伏笔、照应等;

②  是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比如对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③  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一般说来是深化或突出主题;

④  是从给读者的态度上加以分析,主要表现为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虚构的作用,比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小说解读文本一览表

 

理解角度

理情节

1、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

3、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

二、情节作用题

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

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2、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

3、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

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三、情节安排(艺术)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艺术技巧和特色的辨析鉴赏能力,对于这类题型的回答,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线索的安排

1、结构全文的线索:人物、事物、事件、情感、时间、空间。

2、分析线索的特点:单线结构、双线结构。

A、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双线必须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

B、寻找途径:抓小说标题、抓小说中的中心词。

(二)情节安排的技巧

1、就全文看:一波三折。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看:首尾呼应。作用:使小说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看:A、倒叙式。作用:制造悬念,引人入胜;B、设疑式。作用: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C、写景式。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烘托人物心情;

4、就结尾看:A、出人意料式结局(突转式结局/欧·亨利式结尾)。作用: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

B、令人伤感的悲剧式结局。作用: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C、令人喜悦的大团圆式结局。作用: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

D、留白式结局。作用: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5、其他技巧特点,如误会、巧合、伏笔、照应、悬念、铺垫、对比、衬托、先抑后扬、先扬后抑等。

四、情节探究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探究分析能力,探究角度主要有情节安排的合理与否、情节安排的作用、情节安排的艺术等,重点探究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问题。

解答这类题型时可以从环境、情节、人物、主题、技巧等方面来切入,寻找突破点。具体来说,可以从环境描写、情节发展、人物形象、主题表达、读者感受、时代背景、艺术技巧与特色等方面入手。同时,这类题型的分值一般较高,答题时要力求做到观点鲜明,要点齐全,分条分点,条理清晰,步骤完整。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②阐述理由,如“理由:A、……;B、……;C、……”;③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当然,如果题目有字数限制或其他要求限制,第三步总结句可以省略。

析环境

重点考查自然环境描写。具体内容有:1、环境描写的作用(意图)。2、环境描写的特点。

3、环境描写的手法。 4、环境描写的寓意。5、环境描写的赏析。

环境描写的作用,总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环境本身: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

1、社会环境的作用: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2)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3)揭示社会关系;

(4)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

(5)提示社会本质,提示主题。

2、自然环境的作用:(1)突出季节特征;(2)表现地域风光;(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4)渲染、营造、烘托氛围或气氛;(5)增加或缓和紧张的氛围;(6)奠定感情基调;(7)反映、暗示社会环境;(8)换转或展开情节,推动情节发展;(9)为情节发展作铺垫;(10)前后多次描写,成为行文线索;(11)为下文刻画人物作铺垫;(12)烘托、映衬人物形象;(13)表现人物心理、性格;(14)暗示人物心理转变;(15)象征、暗示人物命运;(16)揭示人物命运的必然性;

 

(17)表达、寄托、象征、暗示、揭示主题;(18)丰富、深化主旨;(19)设置悬念,产生波澜,激发阅读兴趣。

(1)社会环境: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②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③揭示社会关系;④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⑤提示社会本质,提示主题。

(2)自然环境: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②交往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③渲染营造烘托氛围,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刻画人物作铺垫;④换转或展开情节,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⑤设置悬念,激趣,产生波澜;⑥烘托表现人物心理、性格,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暗示人物命运;⑦景与人的映衬。

3.景物描写的常见手法(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手法),主要有:

①各种修辞;②衬托;③视听动静声色各种感觉等;④白描;⑤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等。

【破解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五要素】

1、联系段落位置。环境描写所处的段落位置不同,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会有所区别。比如首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交代地点、渲染气氛、明确基调等作用,处在文本中间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承上启下、转换情节等作用,处在末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呼应前文、营造余韵等作用。

2、  联系词语选用。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为了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作者往往会相应地选择一些能突显主观情感的词语来描绘环境。如用凄风、苦雨、落叶、夕照、寒雁等冷色调的词语;或用艳阳、丽日、春苗、绿柳、蓬勃等暖色调的词语。不同色调的词语营造出迥异的环境效果。

3、  联系描写对象。作者在选择描写对象时事先都要进行仔细斟酌,因为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作者往往要为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活动背景,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4、  联系情节发展。每篇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都不可能脱离作品的叙事而独立存在,总是与情节发展或人物心理相关联的,只有把景物描写放到小说的具体情境中来考虑,才能准确把握它的作用。许多优秀的作品,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或展示世态风情,或暗示人物命运,或推动情节发展。

5、  联系作品主题。在小说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人物行动的特定场所,也是一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首先将作品通览一遍,再联系小说创造意图(如果有复杂背景,命题者一般会安排注释标明),来反观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作品主题,把握人物形象。

二、环境描写技巧(手法)题

6、  环境描写的常见技巧主要有:(1)从描写技巧角度看,有: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明暗对比,色彩搭配,渲染、衬托、烘托;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④选取某某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等等。

(2)从写景角度看,有: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形、声、色角度);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仰视、俯视、平视;③写景顺序——分层写景(由远及近,由近到远;由高及低,由低及高;由内及外,由外及内等等)。

赏人物

一、人物形象概括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心理、情感的概括归纳能力,解题思路:

1、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的过程。

2、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3、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4、借助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来认识人物性格。

5、注意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中把握人物基本特征。

(二)概括、分析人物心理和情感

1、概括、分析人物心理

刻画人物心理的主要方法:A、心理概述,就是作者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直接叙述;B、内心独白,就是人物自己站出来把内心活动和盘托出;C、梦境和幻觉,通过人物的梦境和幻觉来展示心理;D、借助环境衬托心理,既有乐景乐情、哀景哀情的正衬,也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的反衬;E、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综合手法来暗示和表现人物心理。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分析人物心理,有时还要结合作品的大背景和具体的情景来分析。

二、人物形象作用题

1、从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来看,即对其他形象塑造的作用:对比、衬托,突出人物形象特点;

2、从与故事情节的关系来看,即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3、从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来看,即对文章主题表现的作用:揭示、突出主题。具体来说,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三类:主人公、次要人物、线索人物。这三类人物形象的作用也不尽相同:1、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2、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烘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

3、线索人物是特殊的次要人物,有对比、衬托、烘托、线索、揭示主题的作用。

这类题型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就情节结构方面的作用来谈,内容上的作用主要就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两方面的作用来谈。要注意分条分点表述,分析时要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有理有据,力求答题的条理性、规范性。

三、人物形象技巧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的辨析鉴赏能力,对于这类题型的回答,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有哪些。

(一)刻画技巧

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作用是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2、神态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神情变化,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心灵状态、性格特征及思想情感的波动和发展过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

3、心理描写,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

4、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

5、动作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

6、细节描写,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作用是刻画、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氛围,渲染时代气氛,深化主题;

7、其他术语:工笔、白描、正面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白描、工笔)、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对比、衬托、烘托)、对比、衬托、烘托及修辞手法等。

(二)提问形式

1、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某某人物?请简要分析。或:分析文章对某某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或:文章是如何塑造某某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这种提问形式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刻画技巧的辨别,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指出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是什么;②分析这种手法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③点出这种手法的作用、效果,即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文中对某某人物的某某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种提问形式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刻画技巧的作用的理解,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结构(与上下文关系、对情节发展的作用等)作用+内容(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作用等)作用。

3、赏析文中的某某描写。

这种提问形式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刻画技巧的鉴赏,可以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效果(作用)等方面入手。

四、人物形象探究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或个性化、创意化解读的综合探究分析能力。这类题型的设问角度比较宽泛,没有固定的命题形式。虽然如此,但万变不离其宗,主要围绕人物本身评价(性格成因、命运成因、行动成因或内涵、现实意义与启示)、人物形象作用(对环境、对人物、对情节、对主题)、人物形象地位(是否主要人物/主人公)、人物塑造意图等角度展开。解答这类题型时可以从环境、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来切入,寻找突破点。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②阐述理由,如“理由:A、……;B、……;C、……”;③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当然,如果题目有字数限制或其他要求限制,第三步总结句可以省略。

鉴写法

 

艺术技巧的内容很广泛,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安排、语言技巧等。

一、表达方式    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

(一)记叙(叙述)方式

1、顺叙:按时间、空间或内在逻辑顺序来写。作用是使记叙有头有尾,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叙叙述下去。作用是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内容作某些交代,使文章结构完整;使得文章留下了悬念,能够吸引读者;使得行文富于变化,故事情节波浪起伏;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①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②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③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待,但它们有不同:补叙大都无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插叙有情节,前后衔接处要有过渡句提示。

④插叙是为了丰富文章内容,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而另作安排的;补叙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是对原来的情节起必要的补充作用。

(二)记叙(叙述)人称(视角)

1、第一人称:(1)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2)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第一人称属于有限视角,受时空的限制性很强。

2、第二人称:(1)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2)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3)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4)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1)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灵活自由;(2)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3)拉开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客观性。第三人称属于全能视角,不受时空的限制。

(三)描写手法

1、正面描写:动静描写,虚实描写,细节描写,白描,细描(工笔),色彩渲染描写,观察角度变化描写,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侧面描写:对比、衬托、渲染、烘托。

3、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4、场面描写: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展开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人物活动的“动态”描写上,同时也表现在作为人物活动背景的特定环境渲染上。通过场面中环境和人物活动的描写,来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思想性格。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场面描写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场面描写的几种作用:

(1)塑造人物,表现主题。场面描写的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作品主题服务的,但在具体运用中来看,作用又各所侧重。

(2)渲染气氛,烘托事物。有的场面描写刻意渲染气氛,或喜悦、恬静,或悲怆、紧张,让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真实地展开活动。

(3)明示或者暗点主题。有的场面描写着意突出主题,或明示,或暗点,让人物在活动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将作者的倾向在具体的场面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

5、细节描写:

有环境细节、语言细节、动作细节、心理细节、神态细节、外貌细节等。基本作用:绘制场景、勾勒环境、营造意境、渲染氛围、烘托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对比衬托、推动情节、刻画人物、深化主题。

二、表现手法

1、象征: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达与之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思想、情感或社会意义。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1)两者的表现不同: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2)两者介绍的对象不同: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的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一种具体事物、具体人。(3)两者范围大小不同: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对象是整篇的文章,至少是文章中的一大段话,因此在范围上远远超过了比喻涉及的范围。比喻的范围比较小,一般局限于一两个句子中。

2、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主体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分为两类:正衬和反衬。

3、对比: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作用:突出对比物的鲜明特征,增强文章感染力,彰显主题。

对比与衬托的区分:(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2)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3)衬托的表达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比的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

4、悬念: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注意。作用:激发阅读兴趣,引发下文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5、照应:对后文对前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出现的内容作暗示,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6、突转:也称陡转、突变,指剧情向相反方面的突然变化,即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它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内心感情的根本转变来加强戏剧性的一种技法。

7、伏笔: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使情节发展合理,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注意:有伏必有应。

8、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作用: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突出主题。

9、抑扬:对写作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作用:两相对照,形成反差,突出中心;出乎读者意料,引人入胜。

10、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作用:蓄积气势,突出人物或事物,突出文章主旨。

11、渲染:对文章中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烘托,以加强气息,深化主题。常用方法:(1)反复,指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情感,渲染情绪,突出主题。(2)烘托,指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3)环境描写。(4)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12、烘托:指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作用: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13、其他手法:巧合、联想、想像、动静结合(包括以动衬静和以静衬动)、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白描、工笔、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三、 修辞手法。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设问、反问、对偶、借代、夸张、排比、反复。

四、 结构安排。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首句点题、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详略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总领(统摄)全文、领起下文(引出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等。

五、语言技巧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传神等。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幽默、典雅、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口语化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借代、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反复等)。修辞手法一般针对欣赏具体语句的技巧。

4、句式选用:长句、短句;整句、散句;排比句、设问句、反问句。

1.叙述方式上:顺序、倒叙、插序等。

2.人称变化上:第一、第二、第三人称。

3.在营造环境、安排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方面,如照应、伏笔、悬念、抑扬、对比、小中见大、象征、各种描写方式等。

品语言

赏析句子,分析语言特色。

1.赏析句子:方法同散文,从内容、语言、手法三方面入手,其中手法包含修辞手法,刻画人物的手法,如侧面、心理、动作、语言等。

2.语言特色:体现地方色彩,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心理等,生动活泼、幽默诙谐,有生活情趣或生活化,口语化,用对比手法,善用各种句式如长短句等。

明主题

1.小说主题的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地位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家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小说的主题具有模糊多义性和朦胧美,而“说不尽”的主题又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我们应学会透过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形象的具体材料(细节、情节),领悟和体味作者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寄寓的主题。

2.小说主题的表现形式

    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的。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2)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3)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4)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3.对小说主题的分析

小说是立意的艺术,立意是小说的灵魂。正确把握小说的主题是评价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环节,是实现小说社

会功能的关键所在。对小说主题的思考,常见问题有:

    (1)请总结小说的主旨(或概括小说的主题)。

    (2)这篇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3)这篇小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4)你认为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是什么?

    (5)你能举例说明这篇小说所表达的主题吗?

另外,还包括小说题目双关意义的分析、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对有关深化主题的语句的理解等。

分析主题的方法:

1.联系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2.从小说的标题入手。小说的主题还可以从小说的标题入手进行分析,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意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

 

 

 

3.抓住题材来进行细致分析。 作者在小说题材确定的过程中,有着十分明确的目的,其中蕴藏着小说的主旨。如《药》以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的故事为题材,意在揭示晚清社会普通民众由于长期受统治阶级麻痹毒害而陷入愚昧和无知的境界;革命者为了民众而献出生命,民众非但不理解,反而还吃他的血。这样,题材的意义就不仅揭示了民众的麻木不仁,还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悲哀。

4.从小说的形象和故事情节入手。从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分析人物性格或命运的变化,进而揭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5.抓住作品所描写的典型的环境进行具体分析。

6.通过关键语句与重点段落来概括主旨。小说中有一些关键的具有标志性的语句或段落能够体现或集中蕴涵着其主旨。

评价值

1.分析情感。 2.探究评价观点、态度、主旨等。

二、知识点汇总

1.分析感情:多角度分析,学会用一些词语组织答案,如同情、尊敬、赞美、揭露、讽刺、批判、谴责、忧虑、关注等。

2.探究评价:核心是主旨,要结合人物来分析,如所折射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所表现的人性和人文关怀,所反映的社会现状,所体现的人际关系,对人性、社会现状、人际关系的思考和态度,对待如困难挫折等生活方面的态度,所蕴含的人生折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